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猛毒キノコ「カエンタケ」が各地で発見。その有毒成分とは?
翻译:炸鸡
剧毒蘑菇火焰茸今年夏天陆续在日本静冈县的小山町和御殿场市被发现。皮肤接触就会溃烂,误食可能会导致死亡,小山町市发出“禁止触碰和食用”的警告。
8月有居民发现小山町住宅街的公园有野生的火焰茸,市里随即派人消灭。今年夏天,小山町的山中﹑御殿场市以及裾野市也发现了火焰茸的身影,推测火焰茸以静冈县东部为中心向四周繁殖。连神奈川县和山梨县也相继发现了火焰茸。
来自2022年9月3日的雅虎新闻
鸟取县西部的山林里发现了史无前例的巨量剧毒蘑菇火焰茸。因为雨水的增多再加上橡树枯萎,火焰茸的数量几乎是去年的5倍以上。发现的时间点也比往年提前了。触摸会引起皮肤炎症,县西部综合事务所发出“看到后不要触摸”的警告。
来自2022年9月3日日本海新闻
剧毒蘑菇的代表——火焰茸,一个很容易成为热门话题的物种近期频频再日本各地被发现。自2022年8月底左右,有报道在神奈川县、静冈县、三重县和鸟取县以及东京的公园中发现了这种剧毒蘑菇,当地政府呼吁民众当心。
火焰茸
近年来,灾害长小蠹传播的橡树真菌导致的“橡树枯萎感染病”致使大批橡树集体枯萎,有可能橡树的枯萎为火焰茸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火焰茸由于其醒目的外观特别招孩童注意,它生长在公园时,人们可能会无意间触碰到它。
石头缝里长出的火焰茸
火焰茸相关的新闻报道(来自ANNnewsCH)
这种连碰一下都会引起炎症更枉论口服下去的剧毒蘑菇的成分究竟是什么呢?
主要的有毒成分迄今检测出了6种:
・Satratoxin H (サトラトキシンH、1)
・Satratoxin H 12′,13′-diacetate (2)
・Satratoxin H 12′-acetate (3)
・Satratoxin H 13′-acetate (4)
・Roridin E (ロリジンE、5)
・Verrucarin J (ベルカリンJ、6)
以上这些化合物都是具有单端孢霉烯骨架的霉菌毒素(由霉菌产生的毒素)。 虽然菇类和霉菌同属真菌界(Regnum Fungi)的成员,但它们之间稍有差别。像火焰茸这样的木霉菌属被称为 “不完全丝状真菌”,并被视为 “类似于霉菌的菇类”。火焰茸以能分泌出普通菇类不能分泌的剧毒的蘑菇而“闻名”。Satratoxin H、Roridin E和Verrucarin J都是在除火焰茸以外的其他蘑菇中发现的源自谷物的霉菌毒,据说霉菌毒曾被用作战争中的生化武器。
火焰茸所含有的霉菌毒素中,Sartatoxin H在子实体中的含量最多,所以Sartatoxin H很有可能与火焰茸的剧毒性联系最密切。犀川和桥本发现化合物1至6,除了溶解度有问题的6外,另外5种化合物对老鼠做0.5mg的腹腔给药,都表现出了致死性[2]。0.5mg还不到药匙盛药量的一半,可见火焰茸的毒性之强。霉菌毒素在火焰茸中的含量更是恐怖,100g的火焰茸中就含有约300mg的有毒成分 [1]。食用体积相当于小拇指指尖的火焰茸就会死亡,有毒成分的毒性的强烈加上有毒成分浓度之高造成了火焰茸极其高的危险性。
Satratoxin H毒性发作机制已经通过细胞培养实验揭示了。Nusuetrong等人发现Satratoxin H通过破坏神经模型细胞系PC12的DNA双链而诱发细胞凋亡[3]。毒性发作机制与Satratoxin H产生的活性氧密切相关[3]。Satratoxin H产生活性氧的机制尚不明确,但已有学说主张是有某种信号介导产生活性氧,之后通过下游途径表现毒性。
与Satratoxin H相仿的属于单端孢霉烯霉菌毒素的T-2毒素的详细毒性综述[4]已经发表了, 与Satratoxin H类似,T-2毒素通过增大氧化压力,从线粒体和死亡受体双重路径引起细胞凋亡,导致培养细胞和器官损伤。由于T-2毒素和Satratoxin H的结构中都有环氧化物,笔者对这部分结构的毒性也很感兴趣,但细节并不清楚。
然而,一些研究却试图利用这些霉菌毒素的强烈毒性,例如,有人建议将Verrucarin J用作抗癌剂[5]。
- [1] 橋本貴美子、「きのこ毒について」、モダンメディア、2018、64(9)、290-297.
[2] 犀川陽子ら、「カエンタケ(Podostroma corn u・damae)の毒成分の探索」、天然有機化合物討論会講演要旨集、2001、43、75/P-32、DOI:10.24496/tennenyuki.43.0_443,
[3] P. Nusuetrong et al., J. Toxicol. Sci,2012, 37(4), 803-812, DOI:10.2131/jts.37.803.
[4] Tsubone H, et al., JSM Mycotoxins,2016, 66(2), 129-143, DOI:10.2520/myco.66.129.
[5] Udoh K., et al.,StemCell Reviews and Reports,2019, 15, 601-611, DOI:10.1007/s12015-019-09874-7.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No comment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