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Chem-Station日文版アメリカ大学院留学:TAの仕事kanako
翻译投稿 炸鸡 校对 HaoHu
到目前为止,Teaching Assistant(TA)是我留学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一个挫折。当一名TA需要我用非母语的英语来协助大学里的化学教学工作,这比Coursework或者单纯地做研究要难多了。今天我就来结合美国研究生院的TA的大概职能和我实际的工作经验来跟读者们谈谈TA究竟是份什么样的工作。
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TA
如果你就读美国的PHD课程,你甚至可以不用付学费,反而大学每年还会给你将近20万rmb的生活费补助。但是相应的,学生必须志愿担任TA(Teaching Assistant)或者RA(Research Assistant)。TA的工作内容因大学和学科而异,我所在的大学的TA的主要职能如下:
• 化学系的学生从研究生一年级到研究生二年级的第一学期为止,每个学期TA都要进行一次授课(共秋・冬・春・秋四个学期)
• 如果学生有来自大学以外的机构的奖学金的话,根据奖学金具体的金额,上述的TA工作可以免除一部分工作量甚至免除全部工作量。
• 研究生3年级以后,也会被自己实验室的教授任命为TA。
就笔者就读的大学而言,研究生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生活费和学费由系承担,第三年之后由其所属的实验室承担,因此从研究生三年级开始就要担任助教了,具体要不要上任还要看教授的意思。也有的RA负责公用仪器的管理等工作。
对从大学以外的机构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大学通常会减少这位学生的补助生活费,在这种情况下,助教的工作量将根据受到的大学补助生活费来确定(图1)。
图1.大学补助的生活费和TA的工作量
实际上的TA工作(授课TA)
TA主要分为两类:“授课TA”和“实验TA”。授课TA主要协助教授上课。我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负责的就是本科生的必修科目《基础化学I》授课的协助工作。
我入学后,新生培训刚结束,正考虑选择实验室和课程学分之类的失去,head TA就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你被安排担任这学期的基础化学I的TA,请下周二来参加TA会议。”当时有大约15名研究生来参加了会议,这15名学生TA和一位教授,一位head TA共同负责约250名本科生的授课。会上交待我的TA工作内容如下所示:
• 复习课(每周一回,时长1小时,由15位学生助教负责)
• 大教室的复习课(每学期一回,时长1小时,由100位学生助教负责)
• office hours(一周一回,1小时)
• 出家庭作业和试卷以及批改学生作业
• 出席TA会议(一周一回)
• 邮件答疑
• 参与教授的课堂,理解教授的授课内容
每个星期一和星期二各有一次教授授课(时长各为1小时),星期四为TA的复习课(时长为1小时,本科生自愿参加)。TA工作中最辛苦的一项就是这个复习课。复习课是学生TA给自己负责的约15位本科生上小班课。Head TA每周会准备好复习课用的教案(图2),TA可以使用这个教案在黑板上板书,授课。
图2. 部分复习课的教案
在黑板上板书上课和平时的研究汇报非常地不同,在黑板上板书上课十分的辛苦。在黑板上板书上课时,我需要一边需要控制板书的速度,一边还要思考讲话的内容以及英语表达方式,这些都必须要靠我一个人独立完成。本科生也会提问(当然是用英语)。我当助教的时候,上复习课的前一天都会花一天的时间预习下授课内容,并用英语练习讲解授课内容,但悲伤的是,即便我这么努力,至今为止也没有一堂复习课令我满意。
还有,每学期还有一次的大班课,我需要在大教室里给100多位学生授课。大班课也要黑板板书,head TA只告诉我讲课的主题,从讲课内容到教案都需要我自己一手包办。尽管我非常努力地在研究空隙中挤出时间准备,但我的授课仍然不可避免是失败的讲课,我解答学生的问题也回答的不是很好,别提有多惨了。
除了给本科生上复习课,我还要为家庭作业出题,周末花3到4小时批改学生作业,在第一学期里,我都在为TA的工作而奔波,以至于我根本无法专注于课程工作和研究,我感到极大的挫折和焦虑。
TA工作和我研究之间的矛盾
我对TA工作感到很吃力,很担心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所以在学期中旬的时候找到了head TA和系主任,向他们表明了我的难处“因为我是留学生,对英语不熟练,所以准备复习课和出家庭作业题要耗费我很多时间”,他们对我的难处表示了理解,并减少了我批改作业之类的工作量。
和我交谈后,head TA向其他TA询问是否他们也觉得不堪重负。结果发现其他TA也和我有一样的问题,他们都有怀疑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的不安情绪,而且还存在TA之间工作分配不均的问题。诚然,在开学第一学期就申诉“TA做起来好艰难”肯定有点难为情,做这样的事情需要勇气,但结果我还是间接地帮其他TA改善了工作量,这样看来及早提出问题还是好的。
顺嘴说一句,我被分配到的科目的TA是全系公认的最难做的TA,但可能有的美国人TA觉得并不是十分困难。其他科目的TA只需要Office Hours和批改作业。我的实验室里,研究生到了二年级就不用担任TA了,熬过了第一年我总算可以专心研究了。
虽然我花了很多篇幅写当TA有多么困难,但从TA授课的方面来讲,当TA还是有好处的,就是能让我加深对基础化学的理解。在对别人讲的时候,我必须以一种便于学生理解的且更准确的方式去讲解,从而会促使我去学习。在日本的大学里,学生当TA的机会是比较少的,TA不仅有利于TA本人的学习,还会给被上课的学生以学习援助,要是TA制度能更完善就更好了。下一回我会谈谈和“授课TA”不同的“实验TA”的工作内容。
Michal Szostak教授课题组隶属于美国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分校化学系,现提供全额奖学金招收可在2021年1月入学的博士研究生若干名。
Michal Szostak教授2009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大学,之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美国罗格斯大学-纽瓦克分校化学系副教授(终身教职),研究方向包括N–C键活化,C–O键活化,C–H 键活化,配体设计,协同催化,NHC-过渡金属催化反应等。课题组网站:http://szostakgroup.com/。
(1)有机合成化学
(2)配体设计合成
(3)过渡金属催化
(1)有机化学或金属有机化学方向的硕士毕业生优先,发表过高水平科研论文者优先。
(2)需要有TOEFL和GRE成绩,TOEFL成绩须高于90分(如无TOEFL成绩,可凭高于6.0分的雅思成绩替代),GRE成绩可在申请后取得。
(3)热爱科研工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读博期间,学生将会受到有机合成与金属有机化学方向的系统训练,包括微量与大量有机合成反应,惰性气体保护技术,实验条件设计与优化,仪器分析技术(NMR,GC,GC-MS,LC-MS,HPLC等),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反应机理分析与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等。学生将有机会在有机化学领域TOP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如Angew.,Chem.,J. Am. Chem. Soc.,ACS Catal.,Nat. Commun.等),通常情况下,每位学生平均每年可发表2篇以上的科研论文。详情参见:http://szostakgroup.com/publications。
请感兴趣的同学将简历,自荐信与三位推荐人的联系方式发送至Michal Szostak教授的电子邮箱:michal.szostak@rutgers.edu。同时,也欢迎身在美国,想转学前来读博的同学申请。
附: 招生信息原文
PhD Studentship – 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Project: Novel Transition Metal-Catalyzed Methods for Organic Synthesis
Applications are invited for a Ph.D. studentship available to start in January 2021 (Spring 2021) at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t Rutgers University, Newark, USA working on 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 Ligand Design & Transition Metal Catalys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Michal Szostak.
The student will receive extensive training in organic synthesis an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in new laboratories housed in the Olson Hall. The student will gain expertise in small and large-scale synthesis, inert gas techniques (Schlenk, glove box), design, optimization and validation of reaction conditions, analysis techniques (NMR, GC, GC-MS, LC-MS, HPLC), mechanistic, kinetic studies, X-ray crystallography. Students in the Szostak group regularly publish research papers in top organic chemistry journals (Angew. Chem., J. Am. Chem. Soc., ACS Catal., Nat. Commun.). On average, each student publishes >2 papers/year (check http://szostakgroup.com/publications).
Send your CV, together with a covering letter and contact details of three academic referees to Prof. Szostak at michal.szostak@rutgers.edu GRE and TOEFL scores are required for application. (GRE can be taken after the initial application). Candidates with high TOEEL (initial score around 90) will receive preference. IELTS scores (6.0 or higher) can be used instead of TOEFL. Applications from candidates with Masters degree in organic synthesis an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are preferred. Please, send your applic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for full consideration. Candidates who have already published research papers will receive preference.
The studentship covers fees and an annual stipend. All projects are in the hot-topic areas (N–C activation, C–O activation, C–H activation, ligand design, cooperative catalysis, NHC–transition metal catalysis). For som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recent work by Prof. Szostak see: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at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features state-of-the-art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http://chemistry.rutgers.edu/), and is located in a vibrant Newark campus at the heart of metropolitan New York area (15 min to Manhattan and Newark airport). The Szostak labs are located in a brand-new LSC-II building (Nov 2017, https://www.newark.rutgers.edu/tags/lsc-ii).
Prof. Michal Szostak http://chemistry.rutgers.edu/szostak/ Webpage: http://szostakgroup.com/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来自Chem-Station日文版 海外の教授にメールを送る-使える英語表現と文例 作者kanako
翻译投稿 炸鸡 校对 Sum
参观实验室,实习,硕士留学,博士后留学的时候,需要给想去的那位教授写份英语邮件。在实习和留学的时候,我也曾经给有意向去的实验室发过邮件,那时候被“用什么样的邮件主题最佳呢”,“用什么样的英语表达最好呢”等各种各样的烦恼困扰着。所以今天,我来介绍下用英语和教授联络时,实用的表达方式和模板。以供那些不善于用英语写文章的人作参考。
首先确定自己的想要询问或请求的事情(学术访问、博士后岗位或者参加夏令营的资格)然后以此作为主题名,这样收件人看到主题就能够迅速准备的了解你要表达的内容.
首先,以一则应聘博士后研究员的邮件为例,介绍一篇文章。
Dear Prof. Robert Grubbs,
My name is Minoru Tanaka, and I’m a graduate student in chemistry working with Prof. Saito at Osaka University, Japan. I’m contacting you because I’m interested in joining your group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fter I complete my PhD study in March 2020. I have a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from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JSPS), which covers about $56,000/year for two years.
My main interest is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unique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and I have spent most of my time in graduate school developing polythiophene-based π-conjugated polymers for increased conductivity. I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novel monomers to control the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which led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conductivity. I was especially thrilled that very little change in molecular structure (length of alkyl chain from two to four) significantly altered the rate of polymerization, as well as the morphology of the polymer product. Part of my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n JACS (DOI: 00000) and ACS Central Science (DOI: 00000), and I’m also preparing a manuscript for submission.
I’m interested in working with you because I would like to study catalysts for olefin metathesis. In particular, I would like to develop chiral ruthenium catalysts for high enantioselectivity. I’ve spent a lot of time thinking about how to control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ynthetic polymers in my PhD project, and found the reality that current techniques to synthesize polymers with controlled geometry is limited. I envis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symmetric olefin metathesis catalysts should enable the synthesis of novel polymer architectures.
I attached my CV for your reference to my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list of publications. Please let me know if I should provide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incerely,
Minoru Tanaka
Graduate Student in Saito Group, Osaka University
我认为,介绍自己的内容点到即可,更多的着笔于自己的研究内容部分。
关于敬称
对于教授要用”Professor”,“Prof.”或“Dr.”的称呼,对于还不是教授但已经有博士学位的人要用”Dr.”的称呼,其他的情况一律用”Ms.”或”Mr.”的称呼。虽然会有个人喜好和地域上的差别,但是在意敬称的人还是很少的,即使素不相识但在同一部门工作的教授之间通信,通常也会写上“Dear Bob”这样比较随便的称呼(而且是昵称)。我的指导教师自然也是这样,他给一起共事、熟悉的教授发邮件也是用类似于”Hi Bob”这样随便的称呼。但是,第一次联系时,要用”Prof. Grubbs”这样正式的称呼。顺便一提,如果对方还不是教授,也不知道是否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稳妥些的先用“Dr.”吧。
关于开头语
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表明自己的身份,如果你是学生,那么写出你是undergraduate/graduate/Master’s/PhD student 其中的哪一个。如果是本科生,比起仅仅写undergraduate,最好写”I am a freshman/sophomore/junior/senior”之类的话,写出具体几年级。如果不是学生而是研究人员,就写research assistant/research associate/research scientist at XX Research Institute。如果上完大学正在企业工作的话,像下面这样示出现在的职位和最高学位的话可能会更好。
“I am currently working for XX Therapeutics, after receiving my Bachelor’s degree in Bioengineering at YY University (supervisor: Prof. ZZ).”
“I am currently working for XX Therapeutics, after receiving my Bachelor’s degree in Bioengineering at YY University (supervisor: Prof. ZZ).”
关于邮件的目的
表示邮件目的的部分可以以下面的例句开始。
关于具体的内容,详见下面的示例。
要在邮件里明确表明是自费还是有奖学金支持,这样更能容易引起对方的兴趣。
还在申请阶段的情况、想了解奖学金申请的可能性时,可以用以下的表达方式。
关于自己的背景和兴趣
关于自己的背景和兴趣,大概写100-200字就可以了,如果是申请博士后的话可以说明的更详细些,如果只是本科生去参观实验室的话还可以酌情删减。
阐述自己为什么对那个领域感兴趣,自己研究的创新点在哪里,还要补充说明一下自己在其他方面有哪些经验。具体的表达方式如下。
再有,关于列举自己所发表的论文,参考下面的表达方式。如果是本科生,不只是第一作者很有优势,第二,第三作者也同样具有优势,所以要明确写出你是第几作者以及你对论文的贡献程度。
(first-authored/co-authored paper)
为什么选这个实验室
对这个实验室的哪个方面的研究感兴趣,想做什么样的研究,参考下面的表达方式。
阐述自己关于最想去的研究室的技术、研究环境、领域的想法也不错。
再有,如果认识指导老师或其他教授,在最好能在信中提及,这也是你的一个优势。如果和那个研究室的某个人工作过,可以在邮件里表示对方可以去询问那个人对自己的评价。
总结
在套磁的时候,将自己的经历和论文制作成1-2页简历作为附件附在邮件中以便让对方更好的了解自己。关于怎么提醒对方附件的存在,请看下面的案例。
重新再发一封邮件
教授很忙,不回信很正常。如果过了1 ~ 2周还没有回信的话,可以试着再发一封邮件。
重新发送邮件得到时候,记得附上之前的一封邮件,换成容易回答,简洁问题的话,就容易得到回复。
Dear Prof. XX
Just wondering if you had a chance to take a look at my email I sent 10 days ago. Could you briefly let me know if you are taking any student this year?
Sincerely,
XX
最后,我用上文介绍的几个表达方式写了几个模板以供参考。
邮件主题:Appointment for lab visit
Dear Prof. XX,
I am XX, a junior student in bioengineering at Kyoto University. I would like to ask about the possibility to visit your group for a day this summer. I am planning to apply for grad schools in the US next year, and interested in joining your group as a graduate student. This summer I am visiting several universities to meet with professors I’m interested to work with, and I am wondering if you could meet with me to discuss on-going projects in your group. I am also hoping to attend your group meeting and/or meet with lab members, if possible.
I have two years of research experience in chemical biology with Prof. XX. I worked on the project of XX, and learned the experimental skills such as cloning, protein express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In graduate school, I’d like to work on biomaterials-related research. I was intrigued by your papers about XX, and I’m excited to discuss more if we have a chance to meet. For details of my academic record, please review the attached CV.
Regarding the schedule to visit your group, I am quite flexible from late July to the end of August.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would be able to meet with me.
Sincerely,
邮件主题:Interested in your group for short-term research
Dear Prof. XX,
I am XX, a second-year Master’s student in XX lab at Hokkaido University. I would like to ask about possibl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your lab for three to four months early next year as a visiting student.
I have been working on XX. In particular, I enjoy XX. The reason I’d like to work in your group is I’m interested in XX. I was impressed by your research about XX, and would like to learn more about XX.
I’m currently applying for a fellowship program in my university to sponsor my visit, so I’ll follow up with the result shortly. It would be also helpful if you could let me know about any fellowship opportunities in your university that I’m eligible to apply.
I have attached my CV for your review.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are willing to host me. I’d be happy to provide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incerely,
邮件主题:Prospective graduate student
Dear Prof. XX,
I am XX, a second-year Master’s student in XX lab at Kobe University. I’m contacting you because I am planning to apply for PhD programs in chemistry this fall, and interested in joining your group. If possible, could you let me know if you are taking any students this year?
My background is XX, and I have been developing XX. I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XX (manuscript being prepared). I have learned organic synthesis and various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XX, XX, and XX. During PhD, I would like to study XX. I’ve been following your research and I’m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your XX.
Please find the attached resume for your reference. Let me know if you are accepting any students this year. I would also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give me any tips for the application to your school.
Sincerely,
很多实验室都有助教,申请实验室参观或者博士后的时候,顺便抄送一份发给助教也会增大收到回信的几率。像是第一次发邮件教授没有回复,而第二次发就能收到教授回信的情况还是很多的。
语法上的错误用软件就可以帮我们纠正。但要注意不要在邮件中使用过多的礼貌性用语。对很忙的教授来说,他们更愿意读简洁的邮件而不是充斥着一大堆”Thank you”的冗长的邮件。还有,在国外,因为没有自谦的文化习惯,像“我的英语不好”“我的研究经验还不是很充足”之类消极的话很有可能对自己不利。相反,要注意的是若使用过多积极性的词语(strongly, extremely, really, absolutely, very之类),你的描述反而会显得苍白无力。归纳出只包含必要信息的简单信息,注意把想要传达的信息清楚地表达出来就好了。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来自日文版,翻译投稿 张寻
这次海外留学记,我们邀请到了増田侑亮同学。他今年三月毕业,此前一直在加州理工学院Fu研究室留学。实际上,增田同学是笔者曾经在学校乒乓球社团的学弟,即使在毕业之后,我们也一起在校友队中参加过比赛。他目前是京都大学村上研究室的特定助教。曾经在乒乓球社团中挥洒青春的活宝,现在在研究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留学期间,他不忘初心,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笔者在留学时会时常顺路去拜访他,每一次见面,他总是带着爽朗的笑容来迎接我。
2018年2月在加州理工。虽然才刚二月,但天气很热。左:增田同学右:笔者
虽然我们的研究方向不同,但是他努力拼搏的身影也在不断地激励着我。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来阅读增田同学充满活力的海外研究访谈。如果你在留学的事情上踌躇不前,那这篇访谈无疑会帮助到你。
研究室的负责人Fu老师是科研方面的大家,研究方向为不对称有机催化反应以及过渡金属催化剂使用环境下的交叉偶联反应。最近,Fu老师正专注于外消旋体亲电试剂使用环境下的enantio-convergent交叉偶联反应。
图片来自于参考文献3
因此,在我若干个申请的研究计划中,Fu教授选择了无保护基状态下乙醇的直接Coupling反应来作为我的研究方向。一般在交叉偶联亲电试剂使用的情况下,用乙醇作为原料合成有机卤化物和甲磺酸盐时,如果可以把乙醇作为亲电试剂来使用,就能得到兼顾原子经济性和过程经济性的反应。
但为达成这个目的,就必须要切断比碳卤键连接更紧密的碳氧键。不仅如此,还要避免乙醇的阳离子参加反应。最开始确立研究项目的时候,研究室的同学们就跟我说,“这挑战也太大了”、“还是换个别的研究项目比较好”等等诸如此类的话(用英语说的)。但当时我是博士后,不急着出什么成果,就想这是个能够挑战难题的机会,所以二话没说投入了研究。
可惜论文至今还没弄完,虽然如此,但实验还是有一定进展的。在实验中,我发现了外消旋体乙醇的不对称官能团化反应,且收率和ee值(对映体过量)都说得过去。我深刻体会到,只要去做就会有成果!更多的实验细节要留待日后继续完善,希望不久以后我的研究成果能够正式和大家见面。
因为尚未发表,未能提供详细的化学方程式,在此深感抱歉
开始的时候倒也没有特别想出国留学。即使在出国前没多久,我还在打退堂鼓:“长期的留学生活太让人难捱了”、“如果可以的话,在日本过安稳日子蛮好的”、“还是宅在家里最舒服”。但是某一天,教授突然对我说:“想去哪个国家当博士后啊?”
我直接慌了,心里想:“什么?没有国内的博士后名额留给我了吗?”但是表面上却只能装作没事一样,回答道:“嗯,正在考虑呢!” 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决定了出国深造。现在我真的庆幸自己当时选择了出国。虽然我经常说“人不能随波逐流”,但实际上我只是不逐坏人的流,若是自己信赖的人,逐一下他们的流也未尝不可。
好处嘛,应该是观念的转变吧。开始的时候我认为“留学=不安”,但现在我认为“留学=快乐”。当时的不安,源自于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旦有了经验,一切都没有那么难了。所以适应环境非常重要。说实话,一到了美国,看到身边的人都那么和善,瞬间感觉当时的担心真的是完全没必要。于是在经历了海外留学以后,我挑战新事物的想法愈发强烈了。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接触海外的文化和价值观。美国人毕竟我们是不同的人种,从思想和性格上来说,他们比日本人更加开朗和宽容。人们总说美国人比较坦诚,我感觉这是因为美国是个包容不同个性的地方。多说一句,之前在研究室,一个同事在午饭点的时候开车,不小心追尾撞了车。在事故之后,对方车主竟然拉着他一起去吃了午餐。当我听他说了这件事以后,着实对美国人的宽容和友善震惊到不行。在我留学的这段时间,我的心胸差不多得宽广了两倍。
加州的亚裔移民和留学生很多。特别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家都笑称其为亚洲留学生的地盘。虽然日本人在当地已经算不上什么“外来人口”了,但在英语水平方面还是会要求很高。刚开始真心慌,但经过英文环境的磨练,我也能够在麦当劳顺利地点餐了。只是因为这点小进步,我都会高兴的手舞足蹈。这是在日本是根本不可能体验到的。
关于Fu教授(在实验室一般称呼他Greg),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描述他,我感觉应该是“认真”。他在实验和论文方面极其认真,因此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聚餐的时候,他偶尔也会说一些美式笑话,但更多的时候会讲有关研究和各国文化的事情。不过邻研究室的负责人Peters教授却是个段子手,上课的时候得有一半时间用来讲段子。令人很意外的是,这两位教授是相当好的朋友,不仅平常一起搞研究,每天早上还一起散步,顺便溜着Peters教授养的狗子(狗的名字的读音是“瓦洁”,但是英文怎么拼我到现在都不知道)。
右边的是Fu教授
Fu研究室的中国博士后相当多,研究室的交流用语是中文和英语,可惜这两种语言我说的都不太好(顺便说一句,Fu教授他竟然一点中文都不会)。作为一个文化多元的研究室,同事们虽然会从早到晚努力干活,但是在玩上也特别积极,像我这种典型的没主见男生,每次都是被拉出去玩的对象,也因此跟着他们玩了好多地方。在这段期间,我看了人生中第一场演唱会,Katy Perry的。而且我还第一次去了gay吧,一边喝酒,一边看浑身肌肉的兄贵跳舞;第一次吃到正宗的中国辣椒,辣的我浑身流汗;第一次接触了现代艺术……经历了特别多刺激而有趣的事情。我对他们的感谢之情真的难以言表。
与研究室的同事一起旅行(坐的是卡丁车。虽然现在是家用汽车的天下,但我们貌似更喜欢卡丁车)
另外,在留学时和他人合租的经历也让我感到难忘。我遇到过探索新星系的天文学家(相当文艺)、教孩子们钢琴的作曲家老师、想要成为医生的厄瓜多尔留学生等等各式各样的人。平时我们都会聊起来各自的国家和文化以及自己的研究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段时间真的无比开心。我们的房东也非常亲切,不仅开车送我们上学,而且从日本旅游回来后还送给我们抹茶味的Kitcut饼干作为礼物。
与合租房的众人一起开派对(大家来自天南海北)
与当时对于留学的不安正相反,到了国外以后所有事情都很顺利,而且除了找房子以外,我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准备。
说到选房子,虽然学校会给博士后提供专门的公寓,但总会因为人太多而需要排队,所以我当时就直接放弃等学校的房子,自己出去找住处了。首先我想到去找过来人,特别是在当地和在当地留过学的日本前辈,让他们传授了一些找房子的技巧,同时了解到了房源附近的治安状况。然后我登录了前辈推荐的租房网站,与房东通过邮件取得了联系,顺利地签了租房合同。房东说,来加州理工留学的人都很守规矩,所以每次租给我们的时候都很放心。心中瞬间感动得不行。
从加州理工开车去洛杉矶有大约一个小时左右。虽然手头有个自行车就能生活下去,但是如果要出去玩,还是得有个小轿车,那方便程度简直逆天。因为我当时是个新手且特别胆小,所以一看到方向盘就想逃跑。但是在弄清楚以下几点以后,就没这么恐惧了。①大多数房子都自带停车区域(无停车费)。②考驾照特别简单(如果有国际驾照,就直接不用再考了)。③买二手车很划算,甚至能便宜买高价卖。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学会开车(简单归简单,也得好好学才行)。
即使没有自己的车,也可以用优步(打车软件,司机是普通私家车主)去一些比较近的地方。我经常用优步,除了有一次遇着一个手握方向盘双手发抖的大叔以外,大多数情况下体验还是很棒的。这位大叔不会用导航,每次在高速上碰见交叉路口的时候都走错。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好歹到了目的地。大叔说:“我眼睛不太好,天一黑就基本上啥也看不见。”因为老是走错路,到了地方以后整个城市都黑灯瞎火的。下车以后,大叔又颤抖着双手开车回去了。希望他一切安好吧。
还有,建议大家最好在出国的时候把牙刷带着。因为美国的牙刷实在是太大了,得是咱用的正常牙刷的三倍大,相当之难用。话说我当时用的牙刷是美国两岁到五岁儿童用的那种。
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帮助,倒是在留学期间认识了很多的朋友。比如说我们这些在加州理工留过学的日本人,回国了以后会一起喝一杯。有时我也会带着当时在研究室一起毕业的朋友在日本旅游。哎?怎么都是在说玩的事。不行,让我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嗯,这次留学让我认识了很多国内外学术圈的朋友,在将来可以一起搞研究,一起举办学术交流会什么的。
之所以我能这么顺利地度过我的留学时光,是得益于身边众人的帮助。我在求学时被Fu教授录用,在留学后又在村上正浩教授身边当了特定助教。感谢Fu教授,虽然一年的时间很短,但是Fu教授对于我的无私指导和接纳让我十分感激。同时也感谢井上将行教授,在他的帮助下,我成为了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特别研究员,且将我送出了国。感谢在我留学期间,帮我处理国内邮件的老师,在美国带我做实验又带我出去玩的同事们,以及对我多方关照的日本留学生们。感谢合租房的朋友们,给我指路的当地人,给我金钱援助的日本学术振兴会,写这篇访谈的化学空间的小编们,以及正在读这篇访谈的各位读者们……
嗯,貌似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那就直接感谢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吧!今后也请大家多多关照了!
名字:増田 侑亮 (工学博士)
工作单位:京都大学工学研究科 合成・生物化学专攻 村上研究室
研究方向:有机合成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光有机化学
2012年-2017年 京都大学大学院 工学研究科 合成・生物化学专攻 硕士、博士 (村上正浩教授)
2017年4月―2018年2月 学术振兴会 特別研究员SPD (东京大学大学院药学系研究科 井上将行教授)
2017年4月―2018年2月 加州理工学院 留学 (Gregory C. Fu教授)
2018年3月―至今 京都大学大学院 工学研究科 合成・生物化学专攻 特定助教 (村上正浩教授)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来自Chem-Station日文版,翻译作者Suming
每当我被问到美国的大学和日本的大学有什么不同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上课时的艰辛。这次,我想把我在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上课的体验具体地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由于所学学科和所在大学的不同,所以具体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本文仅作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
在美国读博士课程,从入学到毕业一般需要5年时间(普遍是5~7年时间),其中,第一年的课程尤为花费时间和精力(图1)。我所就读的研究生院的化学系,要求在第二年的Canidacy考试之前,至少要5个科目均取得B以上的成绩才行。其中,所选取的学科不局限于科学和工学,也可以选择其他的专业科目,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了。
课程安排的比较多的时候,一周要上2次课、每节课90分钟。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只要每个季节学一到两门课,就可以轻松达到Canidacy考试的要求。一开始我还天真的认为“只要每个学期学习1-2个科目就好了,倒是出乎意料地轻松嘛.”但是事实上并不轻松,每节课下课后都会有很多作业,你必须要拼命的去完成它。因为要同时兼顾助教的工作和自己的研究,所以在第1年里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到深夜一点早已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图1博士课程的大体流程
可选修科目的一览表,每个学期都会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入学后,虽然不知道要选哪个课程比较好,但是好在有机会可以寻求到教授的帮助和学长学姐们的建议,所以也就没那么担心了。首先,在第一学期,有一个关于该学科教授研究的访谈,可以让我们得到学科里都有哪些课程的建议。另外,还有一个名为Big-Sib/Little-Sib的辅导计划,保证每个一年级学生都会分配一名高年级学生帮助他们前提的学习生活,这样我们能够轻松地咨询到关于大学生活(包括学习上)的各种问题了。
我选取的课程是“生物分子的反应速度论”、“NMR的结构分析”、“高分子化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宏观分子的生化学”五门课程。每门课都是5~20人左右的小班制教学,由一名教授和四名助教负责上课。上课的形式和日本的大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变化,都是教授用幻灯片、黑板来讲课,学生则在下面做一些简单的笔记,然后偶尔也会提一些问题。
至于讲课的内容上,教授会把基础理论与实际研究中的事例放在一起进行说明,并且在实践性知识教学的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比如,在讲反应速度论的时候,对于两个分子的键解离公式推导对应的理论知识,用了一篇阐明某种蛋白质与其受体之间相互作用情况的论文(PNAS 2009,106,1754)来进行讲解,这样在将FRET数据应用于理论的时侯,我们也完整的学习和解读了整个理论过程。另外,课程中经常能学习到Pymol或MATLAB等一些研究常用的软件,非常实用。
图2. 高分子化学课上课的场景
我认为,美国的大学和日本的大学最大的差异,就是作业很多,每周或隔一周就会布置新的作业,并且作业的评定成绩大概占到了最终总成绩评价的30~70%左右。下面是一篇关于结构生物学作业的例子(图3)。像这样的大问题有6个,每个问题下面还要再出a–c等四个小问题。所出的问题,既需要是在论文中有明确表示的内容,还需要是必须进行深入阅读数据和理论后才能回答的问题。当然,其中也有像是“你认为这篇论文值得刊登在Science杂志上吗?请结合自己的理由回答”这样叙述自己意见的问题.正因如此,每次布置作业的前提都是要仔细阅读论文,所以相当的耗费精力。
图3.一个作业的小例子
虽说作业很辛苦,但好在TA体制也很完善。会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几天,可以预约教授的office hour,针对不明白的问题个别答疑。助教的内容通常是从事和自己的专业相近的研究领域,而作为出题人,还要给出各种各样的细节提示。当然,作业并不是非要一个人独自完成,而是推荐我们能够和其他同学们一起来合作完成。所以,如果这一周有作业的话,我们通常会和同学们聚在一起,大家一边讨论问题一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据说这么做的目的,也是大学校方出于教育的考虑,有为了能让学生们在实际的研究中掌握重要的“合作能力”的意图在其中。
作业也由助教来进行评分,并和制作的标准答案一起上交。这样可以确定哪些是自己的薄弱点,以便更好的加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也有在上课的时候大家一边发表自己的答案一边互相问答的,这样就可以学习到其他同学的答案,对自己也很有参考价值。
关于成绩如何评定,都已经写在上课第一天的讲义概要上了,其中期末考试占35%,期中考试占30%,日常作业占30%,上课的发言占5%,这样把要求直接明了的写出来,就可以对照自己批改后的作业和考试的分数,来确定自己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一开始我还单纯的以为“做到这种程度的话,就可以得到B以上的成绩了吧”,但是实际上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虽然已经在助教的工作和其他课程之间保持了平衡,但还是有些地方做的不完美,虽然作业也提交了、考试也通过了,但是有个科目最后还是取得了B-的评定。因为成绩为B-,所以达不到“最少5门科目均取得B以上的成绩”的要求,所以必须要再选取一科其他的课来作为补充,但是接下来,马上就要开始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研究,要是还要再多上这么一门课,会让我感到很有压力。
不过,在美国,恰当、及时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我想着试试看有没有可以商量把成绩提高到B的余地,然后就和负责上课的教授商量了一下,教授说:“期末成绩不太好啊……”,不过虽然教授嘴上这么说,但是最后还是通过提交追加报告的方法把成绩提高到了B。
另外一件让我感到很方便的事情就是:每一门课程都设有各自的网页。上课时教授用的幻灯片、作业和答案都会上传到这些网页上,这样即使漏掉了一节课没能去上课,也可以在网页上找到自学所必要的资料。或许你会担心:“如果资料全部都可以下载到的话,就不会有学生去上课了吧”,但实际上,几乎很少有人不去上课。因为只有在手里有教学资料的同时去认真听教授讲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的情况下学习,理解才是最深刻的,所以去实际听课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另外,因为是小班教学,大家也都会担心缺课的话会被教授和助教们轻易察觉到。
图4.授课网站的情况
虽然我之前说过美国的课程很难,但其实在专业性的难易度上和日本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不同的主要是语言上的障碍。这就导致了,阅读描述问题较多的生物系课程可能比以理论为中心的化学系课程的作业还要难。所以,不用担心因为上课太难而不能学到知识。而且,虽说作业有很多,但都并不是那种“填鸭式教育”的枯燥习题,而是一些可以让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思熟虑思考的问题,再加上平时和同学们的讨论,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最后,从教育制度的观点出发,来总结一下感觉很不错的地方。
特别是通过作业和考试的形式综合来评估学生的方法,我认为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机动性。
为了完成这么多的工作,教学资源显得非常紧张,所以学生助教扮演着很多角色,如准备作业和考试,评分,Office hour以及通过电子邮件接收相关的问题等等。不过助教不管怎么说本质上还是个学生,所以自己本身的研究和上课的任务也不算轻松,但是因为大家觉得有“通过“教学”的过程自己也能更加深入的学习”的好处,还有以下的“不得不做助教的理由”等等的原因,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在做助教的工作
至于问卷调查,它主要是对教授有一定的影响,不仅要面向全校公开,而且还涉及晋升等方面的评估。但是,总体上,在教别人和被别人教的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习,我觉得正是一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正确的教育制度.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系列留学专题 来自于chem-station日文版 翻译投稿 七姑娘
如果和人说“我正在留学”,对方也许就会说“那想必你对英语一定十分精通了吧”。
很多情况下都是一边想着“精通”是个什么样的水平呢一边回复对方“一般般啦”,实际上英语水平也有状态好坏之分,不能十分流利的进行表达的情况也会发生。
我还发现一定年纪后,即使人到了国外,似乎也不能自然而然的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因此,如果不学习,就别指望能有什么变化,现在更是时常会琢磨英语的学习之类。在反复的失败和摸索中,也有了一些自己认为还有点儿效果的方法。所以今天就想说说和化学完全无关的、比较容易掌握的英语学习方法。这个学习方法十分简单。
就是一边听英文歌,一边用心唱。
对于喜欢音乐的人来说,肯定会觉得“难得就这么简单?”是吧!?
同时大概也会有人说“我虽然很喜欢英文歌,但是英语听力和口语都完全不擅长啊”。这个练习方法的要领就是,全身心投入歌词中进行演唱。
比如说遇到“your easy loving ain’t pleasing nothing”这样的歌词,就要使自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去体会它,然后唱出来。
如果是“So what, we get drunk” ,就要有一种开朗释然的感觉;”To lead a better life, I need my love to be here”,要发自内心的带着一种对真心喜欢的人喃喃细语的感觉。如果是嘻哈的话,歌词都比较多,难度也会比较高。另外还有一些比较抽象的歌词,很难带入感情,对于初学者来说就不太推荐了。我认为看完日语的歌词翻译,能产生共鸣的歌曲是比较合适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死亡金属系的音乐用来做这个练习,也许会对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能在心底里记住一些英语单词或是表达,就像是深入骨髓与生俱来。
虽然也有一些反对意见说“这样的歌词语法不通”或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学习”,但语法正确却毫无感情和虽然不那么地道但感情充沛的说话者,我想还是后者更好一些。关于发音和音调,虽然无法保证有理论课上那样的准确率,用心伴随着节奏和旋律,我认为也是很能学习到一些东西的。
而且这个学习方法的优势还有“过程很享受”和“从正宗美国人嘴里学英语”。既能听喜欢的音乐,又能学地道的英语表达,岂不是一箭双雕!尤其是对于日本人这种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人来说,以学过的知识点为基础,自己创造一些英语表达然后和人交流的情况很多,结果自然是出现了很多自己并不掌握的语法点,并且也完全不知道在交流什么。能够和美国人站在同样的视角进行对话是很重要的一点。因此充分带入、充满感情的唱歌这一学习方法就脱颖而出了,我对此充满信心。
另外还有个方法对写论文和英语的学习都很有帮助。对于别人所写的论文,带着自己是作者的心情,思考“怎么样才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呢、想要表达些什么呢”之类的问题,把自己当成作者进行书写。我现在就在进行这样的练习,对自己的论文执笔能力具备一定信心之后我会再来和大家交流的。
最后,不仅仅是英语,对于一些的学习都适用的是,当你想要学习什么东西的时候,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是十分必要的。
而比之更重要的则是“你想要向别人表达什么,想要成为什么”。
即使不得不进行英语的学习,但这也没什么值得吹嘘的,毕竟,男人不能靠脸而是要靠内涵!
虽说一旦要留学,TOEFL需要学习,GRE的词汇也不得不背,但不要觉得麻烦,要一边想着那些令人开心憧憬的东西,一边努力使自己成为精英中的精英那样的男人!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系列留学专题 来自于chem-station日文版 翻译投稿 七姑娘
本文是上一回出发美国前所需准备的续篇。
对留学抱有兴趣的人想来很多,另一方面把没有出国的日本年轻人视作问题的声音也时有出现,其中的理由我们稍微想想即可发现很多。以新毕业生为首的力量建设社会的稳定性、日本也有很多不错的大学所以就没有必要出国留学了吧等等。个人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那么都有些什么样的留学种类和时机呢?
本文把非归国儿童、在日本度过普通的高中生活的人作为对象,将有哪些不同时机的留学以及各自的利弊做一个列举。
留学生中有一些人是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美国大学学习的,而没有具备直接入学的学习或是经济能力的人则可以以此为目标进入当地的社区短期大学。最大的优势应该是能够彻底感受了解美国的“大学生活”。但失去了了解日本的大学生活的机会也许就成了一个损失。另外通常情况下对于外国人来说,美国大学的授课费非常高,也会成为一个负担
有各种各样形式的交换留学,基本都是以大学或是研究室为支援进行不超过1年的学习。学校不同情况各异,本科生的机会较多,据说现在也在积极促进研究生院学生的海外交换留学项目。
最大的优势是相对轻松。尤其是研究生院的交换留学在经济上的负担较小。签证方面的事宜也会由对方帮助协调,所以就省了不少麻烦。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觉得为期一年不到的留学是远远不够的。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留学的第一年也是感觉一团乱麻什么都不清楚。
也是此次留学系列文章中我主要介绍的。它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
主要的优点是对无论日本或美国的“学生”角色都进行了体验,海外经验也是很重要的。反过来说“学生”时期的时间过长到不禁让人感慨(苦笑)
哈哈,其实也挺好的。最终一定会迎来辉煌的未来!
其实不太确定这是不是能归类在留学范围里,但这样的例子是很多,和标题2里的交换留学的情况比较相似。但是作为战斗主力,我想区别就是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研究上都能充实的度过每一天。
但留学的时候已经不年轻了这也是个问题,对于研究以外的一些追求无论是时间上还是位置上可能都无法满足了。
实际上供大学生利用的各种留学机会有很多。这跟签证等与留学密切相关的手续变得更容易办理应该有很大关系。这从全球来看也能算一大进步。
为什么日本的学生都不到海外来呢?这样的问题时常能听到,也常被来美国的各国人问起,我想这和介绍上所写的东西有很大关系。(个人认为把原因归结于日本人的民族性这一论调并不正确。棒球、足球、游泳选手一旦拥有机会难道很多人不都出国了吗!虽然说不能这么单纯的进行比较。)通过留学,可以亲眼看到很多未曾见过的东西,也能了解到很多自己此前并不了解的现实。这不仅是平常人们所说的“留学体验”,还涉及到实验室里的行动方式等等各方面。我想重要的是,对未知的好奇心并不隐藏、对于受到的刺激并不感到羞耻。
各人情况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科生,有适合你个人计划的留学项目吗?
图片仅供参考,与实际内容无关。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系列留学专题 来自于chem-station日文版 翻译投稿 七姑娘
这是一个关于美国留学的系列文章,这一次我想说说留学前需要做的一些心理准备。之所以要提这个是因为所谓的研究生院留学在我看来门槛很低,因此面对那些对自己的留学经历过度自负或是建议“留学生必须这样”的人时会产生违和感、或者有些令人讨厌、或是在一些小事上没必要畏缩不前的感觉。
所以想借此机会讲讲在日本读完化学专业本科,之后出国留学如何拥有一个高效高质的学习和生活。
我想最初的难关是入学时的托福考试,这个唯有全神贯注努力学习。但像这种程度的努力是走在其他任何道路上的人们无论是否愿意都必须付出的东西。自己做出的选择就该认真的努力下去。
留学之后的日常和研究时使用的英语,如果能养成一个自觉学习的习惯自然而然能得到提升,这一点上不需要特别担心。
虽然人们常说留学生当然是人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实际上也并非如此。这需要时刻的努力,反过来说每当你感到自己的不足时都能去磨练自己也就足够了。并且让人意外的是很多拥有留学经历的人英语也并不能算是精通。对英语有了一定程度的习惯后,经常发现原先觉得十分流利的归国儿童或是拥有留学经历的朋友的英语原来也还是带着日本口音的。要说的话,虽然有人把能够说英文或是在国外生活过这种东西作为一种优越感炫耀出来,实际上这种话左耳进右耳出就行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只要能与人交流就可以了。
英语以外的学习能力,化学研究所必须得物理和数学知识,对于在日本读完本科的人来说我想那已经可以算是世界领先水平了。这对于研究来说大有帮助。而且如大家所知,日本是一个化学大国。在日本,本科四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研究室的情况十分普遍,化学生涯能够从日本这样一个较高水准的起点出发应该也能算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了。
总的来说在学习能力上不需要过于担心,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好比说不能与亲朋好友时常相会,但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展这个问题也就得到了很大的缓和。
举个例子,15年前,email还没有普及,传递信息的途径就是写信。而现在已经能使用skype免费拨打视频电话、也能在youtube上搜索到日本的电视节目、通过iphone更是无论在哪都能取得联系。从某个角度来说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反过来说以前的留学生们还真是勇士呢。)
而即使不留学就在国内,离开双亲步入社会或是转职去别的城市,也不再能时常相聚了。朋友也是一样,若是假期回日本后见面,一年也就只能见上一面,虽然不能说很多,但我想也不少。
不过说到远距离恋爱,或是家里发生一些难以避免的事情就有可能会成为问题,出现一些很难解决的情况。但这也算是不可抗力、让人毫无办法的情况了。很遗憾我对解决这一问题也并没有什么很好的答案。
另外如果自己做饭的话,也就能吃到本土的料理了,所以也就不需要过于担心。学化学的人通常都很擅长做饭(做饭就像是合成嘛),因此习惯了之后就绰绰有余啦。
总的来说环境上也没有太需要担忧的地方,一步一步来就完事OK啦。
学费上并没有什么会让人特别惊叹的有利条件。就像前文中说的,自然科学系的PhD课程会有很多助教工作,别说免除学费,就算生活费也足够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不仅是某一学科,我就有朋友还担任了日语授课的助教工作。日本政府或是其他奖学金机构提供的资金也与普通的留学相比有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经济上也没有什么需要担忧的地方,基本都能一切顺利。
最想说的是,无论花多少钱留学,无论带着多么勇士的悲壮感留学,能得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我还有很多东西没有体验,因此很难一言以概之,网上免费就能看到的MIT的授课,skype上很便宜就能实现英语对话练习的今天,仅仅靠留学能得到的东西在渐渐变少。如果非说不可的话,我想是能够说英语的自信、更全面的视野、不同环境的真实体验等诸如此类的一些认知体系变得更为广阔。而这些东西和是不是外语留学、高中开始留学以及是否是归国儿童并没有关系。
研究生院留学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骄傲的,也没有特别需要担忧的。只要脚踏实地,一切都能有条不紊顺顺利利。
说到声援的话,没有比你所拥有的潜力更优秀的了,所以只要轻轻展开你的脚步试试就够了!对自己的怀疑只会成为障碍。出发留学,新世界就将展现在你的眼前。
不要畏畏缩缩,勇敢的前进吧!
(本文所列举的只是北美一所大学,并不能代表所有大学的相关系统,请基于此阅读作为参考。)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接上篇
本文主要列举一些研究生院入学审查时候必须提交的资料。和日本的大学考试所不同,基本上只凭借书面资料来判定合格与否。现在基本上都能进行网上提交申请。下面将具体说说一些必要资料和小窍门。
必要资料有:
“① 英语水平证明资料(GRE或托福成绩)
②专业课水平证明资料(课业成绩或GRE Subject成绩)
③ 申请人证明资料(研究计划书之类的短文或是老师开具的介绍信)”
对于日本人来说的第一难关,就是英语考试的分数了吧。各大学各学科都有各自的入学所需最低分数。首先从完成这一任务开始。
TOEFL托福
英语的学习办法可通过别的机会或是别人那里习得,我只想说说概要。托福作为一个最被广泛应用的英文考试,一般来说它的分数将反应出考生的英语水平。新题型ibt(internet based test)不仅仅导入了Speaking,Writing部分也对听力水平有一定要求,可以说这离实际运用又进了一步。并且会话也更接近于日常对话,这也就使得英文的学习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其他方面更需要加强。
ITELP(International Test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也有不少学校要求提供ITELP考试的成绩而非托福。据说相较于托福更容易通过,但我也没有相关经验,所以只能在此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此外还有GRE这一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与托福等考试一样,各大学都设立了一个最低分要求。GRE分为英语测试、数学测试以及逻辑思维测试。对日本人来说,通常英语的部分非常难,而数学的部分则较为容易。很多学校设立的最低分是英语和数学成绩的总和,因此基本上的日本学生都是通过数学来加分的。
一般都是提供大学时期的平均分,因此对那些抱有留学志向的学生来说,认真听课并取得较好的考试分数为佳。拥有硕士文凭的学生一般提供硕士时期的成绩,因此有些人为了逆转本科时期的成绩,在硕士期间发奋苦读,这也算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上课的评分
我认为美国大学和日本大学之间一个巨大的区别就是对于成绩的评分,学生们思想意识上的不同。说得不好听点是一心钻进分数里,说的好听一点呢是对知识充满了渴望。这应该也是因为上课的评分通常是学生能力测试的一个体现(在美国,年轻人的车险会根据成绩评分而有不同程度的折扣)。因此,拥有一个较高的评分自然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无论如何都要为此努力。
GRE Subject
这是前文所说的GRE的专项考试。该考试不但一年间只举行几次,并且除了东京全国只有4个考点,因此务必提前对考试具体信息有一个充分的掌握。
具体说就是自己写的小短文和老师开具的推荐信,我想这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Essay
这部分主要写一些和自己有关的内容,例如研究成绩、研究目标、或是自己的一些想法之类为佳。美国比较注重领导能力,因此有相关经验的更好,当然没有的话也不用因此而担心。
我当时不但麻烦了朋友,还在网上找了专门修改入学审查用小短文的人士帮忙修改完成。印象比较深的评论是“兴趣之类的也好,想看到关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具体描述”。日本的一些申请书里感觉不会出现兴趣之类的内容,想来是因为观念不同吧,所以我觉得最好还是找专业人士过目较好,当然了这会产生一些费用。
推荐信
通常来说需要提供3位老师的推荐信。做好充分的时间安排,去拜托老师吧。若是临到头了,和老师说“明天之前必须提供诶”,估计老师也没有时间吧哈哈。
经常有人问,有名的老师开具的推荐信会更有帮助吗?想来是会占据一定优势的,但也不会有特别巨大的差别。拜托不太熟悉的老师写推荐信的情况我想也是会有的,最好还是找那些评分拿了A的课程所对应的老师吧。推荐信上老师只会提及他所知范围内的东西,因此最好拜托那些即使接触的不算很多也能较好的写出推荐信的老师。反过来说,即使去找了那些比较有名但实际上几乎没有接触的老师,也有可能收到“对这个学生知之甚少,成绩是B”这样的比较微妙的推荐信,因此务必要注意。
常见问题、我自己在提交入学申请时候曾出现过的疑问等。
①最好去校园进行参观吗?
我想有机会的话绝对是应该去的。最理想的情况是借此同自己感兴趣的老师直接见面。这不局限于化学,无论哪个专业都是如此。做好预约后,对该老师的论文进行学习研究,也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证明。这样,日后决定学生录取的会议上,说不定老师会起到一个推进作用。从日本出发,时间上的安排当然是比较困难的,但反过来说正因为此很多国际生都没有进行这一步,如果进展顺利那一定是大有助益的。
②最好提供发表过的论文吗?
我想这也是能提供为佳。论文是最能具体证明自己研究能力的东西。但不光是美国,大部分的学生在读PhD之前都没有发表过论文,因此即使无法提供或是数量很少也不会就此成为劣势。
今天大概说明了PhD的申请,这三篇我想已经简单介绍一下了化学专业PhD课程留学的相关情况,之后还会就具体信息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文所列举的只是北美一所大学,并不能代表所有大学的相关系统,请基于此阅读作为参考。另外这一系列是基于理科留学的推荐而写成,也请据此进行阅读参考。)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系列留学专题 来自于chem-station日文版 翻译投稿 七姑娘
这是一个关于美国留学的系列文章。首先我想大概说说关于美国的PhD和日本的博士课程间的区别。
(本文所列举的只是北美一所大学,并不能代表所有大学的相关系统,请基于此阅读作为参考)
科学专业的美国的PhD课程相当于把日本的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合二为一,通常需要5年时间来获得学位。日本的硕士与博士平均需要2年和3年,因此整体所需要的时间大致相同。当然研究进度不同,时间长短也可能会有差异,研究室老师对PhD的想法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而如果是工科系,一般来说像日本一样的硕士就和PhD有一个清晰的界限了。并且这些学科少有提供奖学金的,通常都是企业外派的研究人员。
说到美国的大学的毕业典礼,就要提博士帽和礼服。但是在弄清这一问题之前还有好几个需要清晰的地方。这其中有一些是与日本的课程共通的,但也有一些相对特殊。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资格考试”、“中期答辩”和“上课”。
资格考试是一门针对是否具备理解掌握最新论文能力的测试。老师会在考前一周告知考题涉及的论文。之后进行的测试将会反应出学生对这篇论文的理解程度。必须在这样的测试中达到规定的合格次数(例如9次中若有5次没有合格那么就无法通过),否则就只能被编入硕士课程,落选PhD。
中期答辩是指将自己的研究或研究议题在诸位老师面前发表并进行答疑的测试(有2次机会,若失败,则无法通过)。
上述测试是美国的PhD课程所必经的过程,在此间失败而不得不进行硕士课程学习的情况出人意料的多,让我不禁感慨“这真是美国的PhD”。
来美之后,感觉与日本最大的不同是“上课”的地位。在日本,读到硕士以上,我认为研究室里的研究相对于上课来说会更受重视。
但在美国若是不能好好听讲并取得一定成绩,依然会无法通过。因此最开始学生几乎不会待在实验室,而是集中精力在听课上。
留学生通常会比较担忧的大概就是英文授课,但对于在日本时候就具有阅读英语论文习惯的人来说,多少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并且化学相关的英文单词都较为简单、也容易掌握。例如日语里“配位”这一几乎不提及化学不会使用的单词,英文是Coordination。和“搭配服装”是同一个单词词根。除此以外老师对国际生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稍加努力并不会有什么问题。
若是拥有硕士学位,授课中有一些是可以进行转换的。然而从1年级开始的话,最初的1年半以上是必须集中精力于听课和取得学分的。
相当花费时间的美国PhD这一系统实际上也存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个人来说将日本的硕士期间零零散散取得的知识,在美国重新体系化的再学习,这是非常好的一点。
除了自己的课业,我的学科虽然已经算少,也有3个学期的teaching任务,也就是本科生化学课程的授课。具体内容依分配情况来定,但通常工作内容是实验课的辅助或是定期考试的出题、改卷和之后的个人指导,以及最终站在学生面前讲课。这对于国际生来说通常是个很大的任务挑战,而我尤其不擅长。学期的最后也会像普通的老师一样,由学生进行评分。若评价较好则会在学期末的全体会议上得到表扬。
上述必须要做的事情都完成之后,就可以埋头进行研究了。根据研究室的财政状况,必须坚持Teaching任务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在较为宽裕的实验室则可以作为Research Assistant。这样,根据所做的研究能获得一定酬劳的Assistantship就取代了工作繁杂的Teaching。
之后就主要是对来自研究室老板的课题进行研究,如果能发表一些论文那就能顺利的毕业了。
虽然相较于日本,读博期间不得不做的事情的种类较多,但全部完成之后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历,需要认真完成的事情也很多,因此也是十分让人享受的一个过程。
下次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提交入学申请时候的事项以及PhD入学申请书等相关内容。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