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化学家 – 新利18网址 //www.gsbet888.com Sat, 07 Sep 2024 10:21:4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5.5 134510799 黎书华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4/08/%e9%bb%8e%e4%b9%a6%e5%8d%8e.html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4/08/%e9%bb%8e%e4%b9%a6%e5%8d%8e.html#respond CS editor Tue, 06 Aug 2024 00:19:41 +0000 世界著名化学家 化学家 物理化学 计算化学 //www.gsbet888.com/?p=50624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黎书华 Shuhua Li 翻译:炸鸡 黎书华(1969年7月-),中国物理化学家,湖南衡阳人,理论与计算化学专家,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参考自:Shuhua Li’s group) 履历 1990 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1993 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96 南京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 1996-1998 南京大学 博士后 1998-2000 Texas A&M大学 博士后 2000 南京大学 副教授 2002 南京大学 教授 2017年 当选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 2019年 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获奖经历 2002 Outstanding Young Chemist Award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2004 The Project for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by Fok Ying 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2008 The Pople Medal of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Theoretical & Computational Chemists 2009 Science & Technology Award for Chinese Youth 2009 Outstanding Young Chemist Award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and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研究概要 利用计算化学解释吡啶-硼自由基(Pyridine-boryl Radicals)的化学特性,并将吡啶-硼自由基用于有机合成[1]。 関連文献 1. Wang, G.; Zhang, H.; Zhao, J.; Li, W.; Cao, J.; Zhu, C.; Li, S.  Chem. […]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黎书华 Shuhua Li

翻译:炸鸡

黎书华(1969年7月-),中国物理化学家,湖南衡阳人,理论与计算化学专家,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参考自:Shuhua Li’s group)

履历

1990 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1993 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96 南京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
1996-1998 南京大学 博士后
1998-2000 Texas A&M大学 博士后
2000 南京大学 副教授
2002 南京大学 教授

2017年 当选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

2019年 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获奖经历

2002 Outstanding Young Chemist Award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2004 The Project for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by Fok Ying 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2008 The Pople Medal of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Theoretical & Computational Chemists
2009 Science & Technology Award for Chinese Youth
2009 Outstanding Young Chemist Award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and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研究概要

利用计算化学解释吡啶-硼自由基(Pyridine-boryl Radicals)的化学特性,并将吡啶-硼自由基用于有机合成[1]

関連文献

  • 1. Wang, G.; Zhang, H.; Zhao, J.; Li, W.; Cao, J.; Zhu, C.; Li, S.  Chem. Int. Ed.201655, 5985. DOI: 10.1002/anie.201511917
  • 2. Wang, G.; Cao, J.; Gao, L.; Chen, W.; Huang, W.; Cheng, W.*; Li, S.*  Am. Chem. Soc.2017139, 3904. DOI: 10.1021/jacs.7b00823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4/08/%e9%bb%8e%e4%b9%a6%e5%8d%8e.html/feed 0 50624
Nataly Carolina Rosero-Navarro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4/01/nataly-carolina-rosero-navarro.html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4/01/nataly-carolina-rosero-navarro.html#respond CS editor Fri, 26 Jan 2024 00:00:17 +0000 世界著名化学家 //www.gsbet888.com/?p=48614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ナタリー カロリーナ ロゼロ ナバロNataly Carolina Rosero-Navarro 翻译:炸鸡 Nataly Carolina Rosero-Navarro(出生于哥伦比亚共和国),现居西班牙的化学家(2022年3月之前在日本居住)。专业领域是无机材料化学以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化学。曾在北海道大学担任助教。 履历 2011年University Autonoma of Madrid 获得博士学位 (Alicia Durán教授, Mario Aparicio博士) 2005-2011年 Institute of Ceramic and Glass (Spain) 研究员 2011-2012年 Institute of Materials Science of Seville (Spain) 研究员 2012-2013年 University of Aveiro (Portugal) 博士研究员 2013-2016年 北海道大学 博士研究员 2016-2022年 北海道大学 助教 2022年- Institute of Ceramic and Glass (Spain) 研究员 研究概要 Nataly Carolina Rosero-Navarro博士专注于研究无机材料(玻璃、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溶液合成方法。她的研究重点放在环境材料和能源材料上,涉及涂层剂、膜、粉末和复合材料的研究。 Carolina博士设计了采用溶胶-凝胶法的独特防腐、具有生物活性和耐化学品性能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涂层方法[1],并发布了采用环保的溶胶-凝胶法进行涂层和多层系统的重要见解。此外,她提出了一种新的软化学(soft chemicals)合成路径,用于合成质子传导的复合膜[2]、硫化物[3-5]和氧化物固体电解质[6],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材料[7],并为全固态电池的复合电极[8]开创了新的概念,为能源的生成和储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近,Carolina博士通过使用烧结助剂的溶胶-凝胶法成功地控制了组成和微观结构,实现了在低温下烧结氧化物固体电解质Li7La3Zr2O12[6]。此外,通过采用薄膜层,如非晶态Li2SiO3,成功地降低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高界面电阻,使得可以制造全固态电池[9]。同时,她还报道了通过使用有机-无机复合固体电解质作为界面材料,实现了全固态电池在室温下的运行[10]。 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旨在合成和设计无机材料以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用于下一代“绿色”能源的生成和储存。 获奖经历 2021年 Ulrich Award 其他 最喜欢的食物 柿饼 関連文献 Effects of Ce-containing sol–gel coatings reinforced with SiO2nanoparticles on the protection of AA2024. C. Rosero-Navarro, S.A. Pellice, A. Durán, M. Aparicio. Corrosion Science, 50 1283–1291, 2008. Protonic conductivity and visco-elastic behaviour of Nafion® membranes with periodic mesoporous […]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ナタリー カロリーナ ロゼロ ナバロNataly Carolina Rosero-Navarro

翻译:炸鸡

Nataly Carolina Rosero-Navarro(出生于哥伦比亚共和国),现居西班牙的化学家(2022年3月之前在日本居住)。专业领域是无机材料化学以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化学。曾在北海道大学担任助教。

履历

2011年University Autonoma of Madrid 获得博士学位
(Alicia Durán教授, Mario Aparicio博士)
2005-2011年 Institute of Ceramic and Glass (Spain) 研究员
2011-2012年 Institute of Materials Science of Seville (Spain) 研究员
2012-2013年 University of Aveiro (Portugal) 博士研究员
2013-2016年 北海道大学 博士研究员
2016-2022年 北海道大学 助教
2022年- Institute of Ceramic and Glass (Spain) 研究员

研究概要

Nataly Carolina Rosero-Navarro博士专注于研究无机材料(玻璃、晶体)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溶液合成方法。她的研究重点放在环境材料和能源材料上,涉及涂层剂、膜、粉末和复合材料的研究。

Carolina博士设计了采用溶胶-凝胶法的独特防腐、具有生物活性和耐化学品性能的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涂层方法[1],并发布了采用环保的溶胶-凝胶法进行涂层和多层系统的重要见解。此外,她提出了一种新的软化学(soft chemicals)合成路径,用于合成质子传导的复合膜[2]、硫化物[3-5]和氧化物固体电解质[6],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材料[7],并为全固态电池的复合电极[8]开创了新的概念,为能源的生成和储存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近,Carolina博士通过使用烧结助剂的溶胶-凝胶法成功地控制了组成和微观结构,实现了在低温下烧结氧化物固体电解质Li7La3Zr2O12[6]。此外,通过采用薄膜层,如非晶态Li2SiO3,成功地降低了电极/电解质界面的高界面电阻,使得可以制造全固态电池[9]。同时,她还报道了通过使用有机-无机复合固体电解质作为界面材料,实现了全固态电池在室温下的运行[10]

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旨在合成和设计无机材料以及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用于下一代“绿色”能源的生成和储存。

获奖经历

2021年 Ulrich Award

其他

最喜欢的食物 柿饼

関連文献

  1. Effects of Ce-containing sol–gel coatings reinforced with SiO2nanoparticles on the protection of AA2024.
    C. Rosero-Navarro, S.A. Pellice, A. Durán, M. Aparicio.
    Corrosion Science, 50 1283–1291, 2008.
  2. Protonic conductivity and visco-elastic behaviour of Nafion® membranes with periodic mesoporous organo-silica fillers.
    C. Rosero-Navarro, E. M. Domingues, P. Ferreira, F. M.L. Figueired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39 (10): 5338-5349, 2014.
  3. Preparation of lithium ion conductive Li6PS5Cl solid electrolyte from solution for the fabrication of composite cathode of all-solid-state lithium battery
    C. Rosero-Navarro, A. Miura, K. Tadanaga.
    Journal of Sol-gel Technology, 89, 303-309, 2019.
  4.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iophosphate anions in the liquid-phase synthesis of sulfide solid electrolytes using polar aprotic solvents
    Calpa, N.C. Rosero-Navarro, A. Miura, K. Terai, F. Utsuno, K. Tadanaga
    Chemistry of Materials, 32, 22, 9627–9632, 2020
  5. Synthesis of Sulfide Solid Electrolytes from Li2S and P2S5in Anisole
    Maniwa, M. Calpa, N.C. Rosero-Navarro, A. Miura, K. Tadanaga
    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A, DOI: 10.1039/d0ta08658d, 2021
  6. Preparation of Li7La3(Zr2-x,Nbx)O12(x = 0 -1.5) and Li3BO3/LiBO2 composites at low temperatures using a sol-gel process
    C. Rosero-Navarro, T. Yamashita, A. Miura, M. Higuchi, K. Tadanaga.
    Solid State Ionics, 285: 6–12, 2016.
  7.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interfacial resistance of garnet-type solid electrolyte and lithium metal by thick lithium silicate layer
    C. Rosero-Navarro, R. Kajiura, R. Jalem, Y. Tateyama, A. Miura, K. Tadanaga
    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3, 6, 5533–5541, 2020
  8. Composite cathode prepared by argyrodite precursor solution assisted by dispersant agents for bulk-type all-solid-state batteries
    C. Rosero-Navarro, A. Miura, K. Tadanaga.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396: 33-40, 2018.
  9.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a Garnet Solid Electrolyte based Lithium Metal Battery with Interface Modification
    V. Alexander, N.C. Rosero-Navarro, A. Miura, K. Tadanaga, R. Murugan.
    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A, 6 21018-21028, 2018.
  10. Organic–inorganic hybrid materials for interface design in all-solid-state batteries with garnet-type solid electrolyte
    C. Rosero-Navarro, R. Kajiura, A. Miura, K. Tadanaga
    ACS Applied Energy Materials
    , 3, 11, 11260-11268, 2020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4/01/nataly-carolina-rosero-navarro.html/feed 0 48614
Thomas Ebbesen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4/01/thomas-ebbesen.html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4/01/thomas-ebbesen.html#respond CS editor Fri, 19 Jan 2024 00:00:42 +0000 世界著名化学家 物理化学 纳米光学 //www.gsbet888.com/?p=48512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トーマス・エブソン Thomas Ebbesen 翻译:炸鸡 Thomas W. Ebbesen(1954 年 1 月 30 日-),法国物理化学家。专攻光-物质相互作用,纳米光学。现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封面出自 https://www.usinenouvelle.com) 履历 Ph.D. P. & M. Curie University Notre Dame Radiation Laboratory 研究员 NEC基础研究所 研究员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 教授 获奖履历 1992年 NEC Research Prize 2001年 Randers Prize 2001年 Agilent Europhysics Prize 2005年 Prix France Telecom 2009年 Tomassoni Prize 2009年 Scola Physica Romana Medal 2009年 Quantum Electronics and Optics Prize 2009年 Dr. Scient. H.C.,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 2014年 Kavli Prize in Nanoscience 2014年 Prix Special of the French Physics Society, 2015年 Honorary Doctorate, Oberlin College, USA 2018年 Knight of the French Legion of Honour[10] Doctor honoris causa on the occasion of the KU Leuven Patron Saint‘s Day 2018年 Quinquennial […]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トーマス・エブソン Thomas Ebbesen

翻译:炸鸡

Thomas W. Ebbesen(1954 年 1 月 30 日-),法国物理化学家。专攻光-物质相互作用,纳米光学。现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封面出自 https://www.usinenouvelle.com

履历

Ph.D. P. & M. Curie University

Notre Dame Radiation Laboratory 研究员

NEC基础研究所 研究员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 教授

获奖履历

1992年 NEC Research Prize
2001年 Randers Prize
2001年 Agilent Europhysics Prize
2005年 Prix France Telecom
2009年 Tomassoni Prize
2009年 Scola Physica Romana Medal
2009年 Quantum Electronics and Optics Prize
2009年 Dr. Scient. H.C., University of Southern Denmark
2014年 Kavli Prize in Nanoscience
2014年 Prix Special of the French Physics Society,
2015年 Honorary Doctorate, Oberlin College, USA
2018年 Knight of the French Legion of Honour[10] Doctor honoris causa on the occasion of the KU Leuven Patron Saint‘s Day
2018年 Quinquennial Anniversary Award, European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2018年 2018 Grand prix de la fondation Maison de la Chimie
2019年 2019 CNRS Gold medal

研究业绩

光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先驱研究

Thomas Ebbesen正在推动基于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利用激子极化子状态的光物理化学研究。在量子光学领域,已知弱耦合,如Purcell效应,以及强耦合,如Rabi分裂等都涉及到极化子的形成。Ebbesen从Au纳米孔阵列的异常散射特性入手,推进了在等离子体和微小共振器内部的电磁波与激子行为的基础研究。通过利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电子激发状态或振动激发状态,他致力于研究调制电子输运特性、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以及改变基态下的化学反应性等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W. Ebbesen, P. M. Ajayan “Large-scale synthesis of carbon nanotubes”, Nature. 358 (6383), 220 (1992). DOI: 10.1038/358220a0
  2. W. Ebbesen, H. J. Lezec, H. F. Ghaemi, T. Thio, P. A. Wolff, “Extraordinary optical transmission through sub-wavelength hole arrays”, Nature 391, 667–669 (1998). DOI: 10.1038/35570
  3. Orgiu, J. George, J.A. Hutchison, E. Devaux, J.F. Dayen, B. Doudin, F. Stellaci, C.Genet, J.Schachenmayer, C. Genes, G. Pupillo, P. Samori and T.W. Ebbesen, “Conductivity i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hybridized with the vacuum field”, Nat. Mat. 14, 1123 (2015) DOI: 10.1038/nmat4392
  4. W. Ebbesen, “Hybrid light-matter states in a molecular and material science perspective”, Acc. Chem. Res., 49 (11), 2403(2016) DOI: 10.1021/acs.accounts.6b00295
  5. Thomas, L. Lethuillier-Karl, K. Nagarajan, R.M.A. Vergauwe, J. George, T. Chervy, A. Shalabney, E. Devaux, C. Genet, J. Moran and T.W. Ebbesen, “Tilting a Ground State Reactivity Landscape by Vibrational Strong Coupling”, Science 363, 615-619 (2019) DOI: 10.1126/science.aau7742

其他

  1. Thomas Ebbesen在NEC研究所工作时曾和饭岛澄男一起从事碳纳米管的研究部。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4/01/thomas-ebbesen.html/feed 0 48512
辻村みちよ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2/%e8%be%bb%e6%9d%91%e7%be%8e%e5%8d%83%e4%bb%a3.html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2/%e8%be%bb%e6%9d%91%e7%be%8e%e5%8d%83%e4%bb%a3.html#respond CS editor Fri, 29 Dec 2023 00:00:18 +0000 世界著名化学家 天然物 //www.gsbet888.com/?p=48295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辻村 みちよ 翻译:炸鸡 辻村みちよ(出生于日本埼玉县足立郡桶川町(现桶川市),1888年9月17日-1969年6月1日),日本农学家。生前为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实践女子大学教授。在研究绿茶的成分上有着显著的成绩。 履历 1913 东京府立女子师范学校 毕业 1920 北海道帝国大学实验助理 食品营养研究室 研究家蚕的营养 1922 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医学化学教室 垣内三郎教授指导下从事性格研究 1923 理化学研究所研究生 铃木梅太郎实验室 从事食品化学,营养科学,生物化学的研究 1932 取得东京帝国大学农学博士学位 1942 理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46 女子学习院大学讲师 1947 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49 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 1950 兼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1955 实践女子大学教授 1963 实践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辻村みちよ从30多岁开始从事研究,然而由于家庭原因和关东大地震等原因,研究场所一直在不断变动。即便面临这样的状况,她还是成功发表了一些论文。即使在退休后,她依然积极从事研究,甚至在去世前两年还发表了一篇论文。辻村みちよ是日本首位获得农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获奖经历 1956 日本农学奖 绿茶成分的相关研究 1968 勋四等宝冠章 1969 追授从五位 研究业绩 从事绿茶中各种成分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Scientific papers of the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上。 绿茶中成分的相关研究 辻村向豚鼠投喂各种茶的成分,并通过比较豚鼠的寿命,发现绿茶尤其是新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在这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辻村开始分离维生素C、儿茶素等多种化合物,并发表了很多论文。 辻村在绿茶中发现的化合物 茶条槭的相关研究 辻村还进行了绿茶以外的研究,发现了可以用作染料的茶条槭叶子,并对其成分进行了研究,成功地得到了丹宁的结晶。 其他 1.北海道帝国大学新成立时,教授会做出决定:“女子的入学仅允许选科,不允许正科”,因此辻村未被允许以正规学生身份入学。因此,辻村以“无薪副手”的名义被安排在农学化学系食品营养研究室。 2.1923年9月1日发生关东大地震时,辻村正在进行实验。当时她抱着实验用的化学天平跑出大楼。这个天平当时是一种珍贵的精密仪器,这个故事体现了辻村对实验设备的珍视。 3.辻村的研究是在当时东京大学农学部教授鈴木梅太郎博士的研究室进行的,因此她的博士论文被提交给了东京大学农学部教授会审查。在审议中,“论文研究的对象虽然是是农产品茶,但研究属于纯化学研究,更适合提交给理学部审查。”,“不,作为纯化学的研究是如此出色。能授予如此出色的研究者以博士学位我们农学部的学位是我们农学部的荣耀。这会让农学部锦上添花的。” 最终达成了一致的决定,日本第一位女性农学博士就这样诞生了 4.辻村当时所在的实践女子大学的实验室不仅小实验设备还很简陋,但辻村的指导让学生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仍能享受到研究实验的乐趣。受到辻村对研究的信念的熏陶和折服于辻村的人格魅力,许多毕业生在毕业后仍以无报酬研究者的身份留在实验室继续做研究。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辻村 みちよ

翻译:炸鸡

辻村みちよ(出生于日本埼玉县足立郡桶川町(现桶川市),1888年9月17日-1969年6月1日),日本农学家。生前为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实践女子大学教授。在研究绿茶的成分上有着显著的成绩。

履历

1913 东京府立女子师范学校 毕业
1920 北海道帝国大学实验助理 食品营养研究室 研究家蚕的营养
1922 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医学化学教室 垣内三郎教授指导下从事性格研究
1923 理化学研究所研究生 铃木梅太郎实验室 从事食品化学,营养科学,生物化学的研究
1932 取得东京帝国大学农学博士学位
1942 理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46 女子学习院大学讲师
1947 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1949 御茶水女子大学教授
1950 兼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
1955 实践女子大学教授
1963 实践女子大学名誉教授

辻村みちよ从30多岁开始从事研究,然而由于家庭原因和关东大地震等原因,研究场所一直在不断变动。即便面临这样的状况,她还是成功发表了一些论文。即使在退休后,她依然积极从事研究,甚至在去世前两年还发表了一篇论文。辻村みちよ是日本首位学博士学位的女性。

获奖经历

1956 日本农学奖 绿茶成分的相关研究
1968 勋四等宝冠章
1969 追授从五位

研究业绩

从事绿茶中各种成分的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Scientific papers of the Institute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search、Proceedings of the Japan Academy上。

绿茶中成分的相关研究

辻村向豚鼠投喂各种茶的成分,并通过比较豚鼠的寿命,发现绿茶尤其是新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在这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辻村开始分离维生素C、儿茶素等多种化合物,并发表了很多论文。

辻村在绿茶中发现的化合物

茶条槭的相关研究

辻村还进行了绿茶以外的研究,发现了可以用作染料的茶条槭叶子,并对其成分进行了研究,成功地得到了丹宁的结晶。

其他

1.北海道帝国大学新成立时,教授会做出决定:“女子的入学仅允许选科,不允许正科”,因此辻村未被允许以正规学生身份入学。因此,辻村以“无薪副手”的名义被安排在农学化学系食品营养研究室。

2.1923年9月1日发生关东大地震时,辻村正在进行实验。当时她抱着实验用的化学天平跑出大楼。这个天平当时是一种珍贵的精密仪器,这个故事体现了辻村对实验设备的珍视。

3.辻村的研究是在当时东京大学农学部教授鈴木梅太郎博士的研究室进行的,因此她的博士论文被提交给了东京大学农学部教授会审查。在审议中,“论文研究的对象虽然是是农产品茶,但研究属于纯化学研究,更适合提交给理学部审查。”,“不,作为纯化学的研究是如此出色。能授予如此出色的研究者以博士学位我们农学部的学位是我们农学部的荣耀。这会让农学部锦上添花的。” 最终达成了一致的决定,日本第一位女性农学博士就这样诞生了

4.辻村当时所在的实践女子大学的实验室不仅小实验设备还很简陋,但辻村的指导让学生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仍能享受到研究实验的乐趣。受到辻村对研究的信念的熏陶和折服于辻村的人格魅力,许多毕业生在毕业后仍以无报酬研究者的身份留在实验室继续做研究。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2/%e8%be%bb%e6%9d%91%e7%be%8e%e5%8d%83%e4%bb%a3.html/feed 0 48295
Donald G. Truhlar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2/donald-g-truhlar.html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2/donald-g-truhlar.html#respond CS editor Fri, 01 Dec 2023 00:00:43 +0000 世界著名化学家 //www.gsbet888.com/?p=47807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ドナルド・トゥルーラー Donald G. Truhlar 翻译:炸鸡 Donald G. Truhlar(1944年2月27日-),美国理论化学家。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教授。 履历 1965 St. Mary’s College of Minnesota 毕业 1970 加州理工学院 博士 (指导教授Aron Kupperman) 1969-现在 明尼苏达大学 教授 获奖履历 1973 Alfred P. Sloan Fellowship 1993 NSF Creativity Award 1998 George Taylor/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umni Society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 2000 ACS Award for Computers in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03 Minnesota Award 2004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ward for Scientific Reviewing 2005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nventor Recognition Award 2006 ACS Peter Debye Award for Physical Chemistry 2006 Lise Meitner Lectureship Award 2006 Schrödinger Medal 研究内容 化学反应的理论化学动力学;化学反应的量子力学散射理论、分子能量转移和电子散射;变分过渡态理论;半经典方法用于隧道效应;势能面和分子相互作用的计算;电子结构理论的开发和应用,用于化学结构、反应速率、电子非绝热过程和溶剂效应的计算;Kohn-Sham理论的新交换相关泛函;多构型对密度泛函理论。 参考文献 J. Phys. Chem. A,2006, 110, 359. DOI: 10.1021/jp055732y 根据https://www.iaqms.org/members/truhlar.php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ドナルド・トゥルーラー Donald G. Truhlar

翻译:炸鸡

Donald G. Truhlar(1944年2月27日-),美国理论化学家。明尼苏达大学化学系教授。

履历

1965 St. Mary’s College of Minnesota 毕业

1970 加州理工学院 博士 (指导教授Aron Kupperman)

1969-现在 明尼苏达大学 教授

获奖履历

1973 Alfred P. Sloan Fellowship
1993 NSF Creativity Award
1998 George Taylor/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umni Society 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
2000 ACS Award for Computers in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03 Minnesota Award
2004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ward for Scientific Reviewing
2005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nventor Recognition Award
2006 ACS Peter Debye Award for Physical Chemistry
2006 Lise Meitner Lectureship Award
2006 Schrödinger Medal

研究内容

化学反应的理论化学动力学;化学反应的量子力学散射理论、分子能量转移和电子散射;变分过渡态理论;半经典方法用于隧道效应;势能面和分子相互作用的计算;电子结构理论的开发和应用,用于化学结构、反应速率、电子非绝热过程和溶剂效应的计算;Kohn-Sham理论的新交换相关泛函;多构型对密度泛函理论。

参考文献

  1. J. Phys. Chem. A,2006110, 359. DOI: 10.1021/jp055732y
  2. 根据https://www.iaqms.org/members/truhlar.php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2/donald-g-truhlar.html/feed 0 47807
小岛 谅介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1/%e5%b0%8f%e5%b2%9b-%e8%b0%85%e4%bb%8b.html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1/%e5%b0%8f%e5%b2%9b-%e8%b0%85%e4%bb%8b.html#respond CS editor Fri, 24 Nov 2023 00:00:34 +0000 世界著名化学家 //www.gsbet888.com/?p=47615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小島 諒介 Ryosuke Kojima 翻译:炸鸡 小岛 谅介(19xx年xx月xx日-),日本计算化学家·数据科学家。专业领域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化学信息学。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科讲师。 履历 2014年: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 信息理工学研究科 计算工学专攻 硕士 2017年: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 信息理工学研究科 信息环境学专攻的博士课程 工学博士 2017年:任职于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科 大学院医学研究科人类健康科学系专攻 特定助教,从事大数据医学科学领域的研究 2021年: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科 大学院医学研究科 医学研究科附属医疗教育研究中心 医疗数据应用部门讲师 2021年: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科 大学院医学研究科人类健康科学系专攻 兼职讲师 获奖履历 第33届日本机器人学会研究奖励奖 SI 2014 优秀演讲者奖 ILP 2014 Best Student Paper runner-up 研究业绩 面向生命科学开发的图神经网络库[1] 提出了一套简便使用的工具,利用图神经网络对化合物和生物网络进行预测建模。 该工具为了让非AI专家的用户也能使用,具备了图形用户界面(GUI)、命令行和经由编程语言接口,还有多种用户接口,具有使用可解释AI技术进行可视化和超参数自动调整的特点。 论文[1]发布以来,论文中的工具可以用于处理化合物、蛋白质分子等问题,以及通路等医疗相关的知识图。大量的此类研究仍在进行中。 関連文献 Kojima, S.Ishida, M.Ohta, H.Iwata, T.Honma, Y.Okuno “kGCN: a graph-based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for chemical structures.” J. Cheminf.2020, 12, 1-10. [link]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小島 諒介 Ryosuke Kojima

翻译:炸鸡

小岛 谅介(19xx年xx月xx日-),日本计算化学家·数据科学家。专业领域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化学信息学。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科讲师。

履历

2014年: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 信息理工学研究科 计算工学专攻 硕士

2017年: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 信息理工学研究科 信息环境学专攻的博士课程 工学博士

2017年:任职于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科 大学院医学研究科人类健康科学系专攻 特定助教,从事大数据医学科学领域的研究

2021年: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科 大学院医学研究科 医学研究科附属医疗教育研究中心 医疗数据应用部门讲师

2021年: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科 大学院医学研究科人类健康科学系专攻 兼职讲师

获奖履历

第33届日本机器人学会研究奖励奖

SI 2014 优秀演讲者奖
ILP 2014 Best Student Paper runner-up

研究业绩

面向生命科学开发的图神经网络库[1]

提出了一套简便使用的工具,利用图神经网络对化合物和生物网络进行预测建模。

该工具为了让非AI专家的用户也能使用,具备了图形用户界面(GUI)、命令行和经由编程语言接口,还有多种用户接口,具有使用可解释AI技术进行可视化和超参数自动调整的特点。

论文[1]发布以来,论文中的工具可以用于处理化合物、蛋白质分子等问题,以及通路等医疗相关的知识图。大量的此类研究仍在进行中。

関連文献

  1. Kojima, S.Ishida, M.Ohta, H.Iwata, T.Honma, Y.Okuno “kGCN: a graph-based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for chemical structures.” J. Cheminf.202012, 1-10. [link]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1/%e5%b0%8f%e5%b2%9b-%e8%b0%85%e4%bb%8b.html/feed 0 47615
Kendall N. Houk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1/kendall-n-houk.html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1/kendall-n-houk.html#respond CS editor Thu, 23 Nov 2023 00:00:34 +0000 世界著名化学家 //www.gsbet888.com/?p=47600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ケンダール・ハウク Kendall N. Houk 翻译:炸鸡 Kendall N. Houk(1943年2月27日-),美国计算化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图片:www.chem.umd.edu/)。 履历 1964 哈佛大学 学士 1966 哈佛大学 硕士 1968 哈佛大学 博士 1968-1980 路易斯安那大学 助教,副教授,教授 1980-1986 匹兹堡大学大学 教授 1986-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教授 2009- Saul Winstein Chair in Organic Chemistry, UCLA 2021- Distinguished Research Professor, UCLA, USA   获奖履历 1972 Camille and Henry Dreyfus Teacher-Scholar 1975 Alfred P. Sloan Award 1978 LSU Distinguished Research Master 1982 Alexander von Humboldt Senior U.S. Scientist Award 1983 Akron Section, ACS Award 1988 Arthur C. Cope Scholar Award 1991 James Flack Norris Award in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1991 1998 Schroedinger Medal 1999 Tolman Medal 2003 ACS Award for Computers in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09 Arthur C. Cope Award of […]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ケンダール・ハウク Kendall N. Houk

翻译:炸鸡

Kendall N. Houk(1943年2月27日-),美国计算化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图片:www.chem.umd.edu/)。

履历

1964 哈佛大学 学士

1966 哈佛大学 硕士

1968 哈佛大学 博士

1968-1980 路易斯安那大学 助教,副教授,教授

1980-1986 匹兹堡大学大学 教授

1986-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教授
2009- Saul Winstein Chair in Organic Chemistry, UCLA
2021- Distinguished Research Professor, UCLA, USA

 

获奖履历

1972 Camille and Henry Dreyfus Teacher-Scholar
1975 Alfred P. Sloan Award
1978 LSU Distinguished Research Master
1982 Alexander von Humboldt Senior U.S. Scientist Award
1983 Akron Section, ACS Award
1988 Arthur C. Cope Scholar Award
1991 James Flack Norris Award in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1991
1998 Schroedinger Medal
1999 Tolman Medal
2003 ACS Award for Computers in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2009 Arthur C. Cope Award of the ACS
2010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a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12 Robert Robinson Award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13 UCLA Society of Postdoctoral Scholars Mentoring Award and the UCLA Glenn T. Seaborg Medal
2019 UCLA 2019-2020 Edward A. Dickson Award.
2021 Roger Adams Award of the ACS
2021 Foresight Institute Feynman Prize for Theory in Nanotechnology.
2021 a foreign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研究概要

Kendall N. Houk先生致力于用计算化学来解决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各种难题。

比如人工酶的设计,金属/有机分子/生物酶催化剂的反应机理的阐明,预测周环反应的立体选择性等。

其他

  1. 发布的论文超过750篇
  2. 喜欢骑车
  3. 他的姓氏Houk经常被人读作[hok],但正确的读法是[hauk],他本人挺不喜欢他的名字被叫做[hok]。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1/kendall-n-houk.html/feed 0 47600
计算化学的一点简单科普(3):从被嫌弃到被喜欢的DFT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1/%e8%ae%a1%e7%ae%97%e5%8c%96%e5%ad%a6%e7%9a%84%e4%b8%80%e7%82%b9%e7%ae%80%e5%8d%95%e7%a7%91%e6%99%ae%ef%bc%883%ef%bc%89%ef%bc%9a%e4%bb%8e%e8%a2%ab%e5%ab%8c%e5%bc%83%e5%88%b0%e8%a2%ab%e5%96%9c%e6%ac%a2.html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1/%e8%ae%a1%e7%ae%97%e5%8c%96%e5%ad%a6%e7%9a%84%e4%b8%80%e7%82%b9%e7%ae%80%e5%8d%95%e7%a7%91%e6%99%ae%ef%bc%883%ef%bc%89%ef%bc%9a%e4%bb%8e%e8%a2%ab%e5%ab%8c%e5%bc%83%e5%88%b0%e8%a2%ab%e5%96%9c%e6%ac%a2.html#respond CS editor Wed, 22 Nov 2023 00:00:19 +0000 世界著名化学家 //www.gsbet888.com/?p=47605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計算化学:DFT計算って何?Part II 翻译:炸鸡 近年来,用DFT计算结果来佐证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论文越来越多了。很多实验化学研究人员也越来重视计算化学知识的学习。 但是很少有实验化学研究人员真正深入理解DFT。尽管很多实验化学研究者都或多或少地会DFT计算操作,但很少有人真正会刨根问底地问:“到底什么是DFT计算?” 我虽然没有胆大到问周围的人“你知道什么是DFT计算吗?”,但在某个深夜我还是悄咪咪地打开某百科网站,但发现DFT的解释只停留在了“密度泛函理论”这几个字上。能用简洁易懂的大白话解释DFT的网络文章或教科书基本很少很少。我个人认为计算化学如此小众的原因不仅在于这门学科本身的难度大,还在于没有一本简洁易懂的好教材。 作为《计算化学的一点简单科普》系列,延续前两回的任务,将继续向新手小白提供一点计算化学的入门小知识。今天这篇推文将从量子化学计算的“诞生”说起,让即使是初学者小白也能明白何为DFT计算。 量子力学的发展   基于“如果知道某个物质的电子状态就能预测这个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特性”这个大胆的想法,有机化学家们便踏上了量子化学计算的道路。渐渐地,一位叫薛定谔的物理学家发现了薛定谔方程,只要解出这个薛定谔方程,咱们就能知道物质的电子状态了。 薛定谔方程于1926年被提出。之后又有一位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将相对论融合进了薛定谔方程中,在1928年提出了狄拉克方程。 上世纪20至30年代堪称量子力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哈特里法(Hartree 法)(1928年Hartree)、斯莱特行列式(Slater determinant)(1929年Slater)、哈特里-福克方程(Hartree–Fock equation)(1930年Fock, Slater)、分子轨道法(1926年Hund、1927年Mulliken)、Møller-Plesset 法(MP2法)(1934年Moller, Plesset)、TDHF法(1930年Dirac)LDA交换泛函(1930年Dirac)等等,许多理论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数不胜数。这段黄金时期冒出的理论都只有一个终极目标——“如何解出实际存在的分子的薛定谔方程?” 说句题外话,保罗·狄拉克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在提出和发展各种理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关于他因为“不想变得太有名”而试图拒绝诺贝尔奖,最终被周围的人全力阻止的故事,确实有点独特。他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随后,物理学家和化学学家又在围绕着“如何描绘出分子中的电子运动的波函数”这一问题展开攻坚。杂化轨道模型(1928年Pauling)、过渡态理论(1935年Eyring)、LCMO近似(1929年Lennard-Jones、1938年Coulson)、化学反应原理(1936年Bell、1938年Evans, Polanyi)等理论相继被发表。 这么多化学家前仆后继地提出了这么多理论,终极目标只有一个——求得薛定谔方程的解。然而,严密准确求解薛定谔方程是不可能的,于是求得薛定谔方程的近似解渐渐变成了新的任务,于是化学家们的努力方向从精确求解到求近似解,围绕如何求得近似解的理论在1930年前后引来了井喷式成长。 DFT(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历史 上面介绍的一大堆理论都是在探讨怎么求得薛定谔方程的近似解。但DFT却偏不这么干,它高喊着“我要努力求得哈密顿算符”,它走上了一条另类的道路。  作为DFT的基础理论的Thomas-Fermi理论于1927年被提出。这个理论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只用电子密度便可将哈密顿算符表示出来”。 但是在早期,Thomas-Fermi理论缺乏物理证据保证解的唯一性或证明泛函的存在,甚至无法准确再现化学键。所以在1960年之前Thomas-Fermi理论一直坐冷板凳。现在计算化学家们推崇的DFT在当年也是被大众嫌弃的存在。 到了1964年,DFT的命运开始迎来转机,能为Thomas-Fermi理论提供物理证据的理论——Hohenberg-Kohn定理出现了。Hohenberg-Kohn定理是从下面两个定理得出来的: 外场的势能是由电子密度决定的。 对于所有的电子密度,能量的变分原理都成立。 Kohn-Sham 方程 在《计算化学的一点简单科普(1):什么是泛函?》中,Kohn-Sham方程的登场方式可能有点突然,今天我来正式介绍Kohn-Sham方程。 Hohenberg-Kohn定理的出现证明了Thomas-Fermi理论的正确性,然而实际的电子状态计算不出。以Thomas-Fermi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方法等到1965年Kohn-Sham方程的提出才被人接受。 Kohn-Sham方程在计算运能时,不再使用电子密度的泛函,而是采用了一种与Hartree-Fock方法相似的独立粒子近似的方法,用于计算多电子体系中的动能。在这个方法中,不再使用电子密度的泛函,而是采用了更为简化的处理方式。凭借着Kohn-Sham方程,化学·固体物理性质的定量计算成为了可能,DFT借此迎来了“职业道路”的飞升。 因为有了Kohn-Sham方程的注解,现在广泛使用的DFT计算其实和当初Thomas-Fermi理论提出的DFT计算方法有较大出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DFT理论并不完全等于Kohn-Sham方程。 总结下DFT理论发展的时间线: 1927年DFT理论被提出→被当时的科学家认为没啥大用处→1964年Hohenberg-Kohn定理为DFT理论背了书→1965年Kohn-Sham方程被提出,DFT理论终于可以用于实际计算了 1930年到1980年之间量子化学的进展就讲完了,量子化学之后还有哪些发展呢?敬请期待下回分解。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計算化学:DFT計算って何?Part II

翻译:炸鸡

近年来,用DFT计算结果来佐证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论文越来越多了。很多实验化学研究人员也越来重视计算化学知识的学习。

但是很少有实验化学研究人员真正深入理解DFT。尽管很多实验化学研究者都或多或少地会DFT计算操作,但很少有人真正会刨根问底地问:“到底什么是DFT计算?”

我虽然没有胆大到问周围的人“你知道什么是DFT计算吗?”,但在某个深夜我还是悄咪咪地打开某百科网站,但发现DFT的解释只停留在了“密度泛函理论”这几个字上。能用简洁易懂的大白话解释DFT的网络文章或教科书基本很少很少。我个人认为计算化学如此小众的原因不仅在于这门学科本身的难度大,还在于没有一本简洁易懂的好教材。

作为《计算化学的一点简单科普》系列,延续前两回的任务,将继续向新手小白提供一点计算化学的入门小知识。今天这篇推文将从量子化学计算的“诞生”说起,让即使是初学者小白也能明白何为DFT计算。

量子力学的发展

 

基于“如果知道某个物质的电子状态就能预测这个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特性”这个大胆的想法,有机化学家们便踏上了量子化学计算的道路。渐渐地,一位叫薛定谔的物理学家发现了薛定谔方程,只要解出这个薛定谔方程,咱们就能知道物质的电子状态了。

薛定谔方程于1926年被提出。之后又有一位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将相对论融合进了薛定谔方程中,在1928年提出了狄拉克方程。

上世纪20至30年代堪称量子力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哈特里法(Hartree 法)(1928年Hartree)、斯莱特行列式(Slater determinant)(1929年Slater)、哈特里-福克方程(Hartree–Fock equation)(1930年Fock, Slater)、分子轨道法(1926年Hund、1927年Mulliken)、Møller-Plesset 法(MP2法)(1934年Moller, Plesset)、TDHF法(1930年Dirac)LDA交换泛函(1930年Dirac)等等,许多理论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数不胜数。这段黄金时期冒出的理论都只有一个终极目标——“如何解出实际存在的分子的薛定谔方程?”

说句题外话,保罗·狄拉克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在提出和发展各种理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关于他因为“不想变得太有名”而试图拒绝诺贝尔奖,最终被周围的人全力阻止的故事,确实有点独特。他真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随后,物理学家和化学学家又在围绕着“如何描绘出分子中的电子运动的波函数”这一问题展开攻坚。杂化轨道模型(1928年Pauling)、过渡态理论(1935年Eyring)、LCMO近似(1929年Lennard-Jones、1938年Coulson)、化学反应原理(1936年Bell、1938年Evans, Polanyi)等理论相继被发表。

这么多化学家前仆后继地提出了这么多理论,终极目标只有一个——求得薛定谔方程的解。然而,严密准确求解薛定谔方程是不可能的,于是求得薛定谔方程的近似解渐渐变成了新的任务,于是化学家们的努力方向从精确求解到求近似解,围绕如何求得近似解的理论在1930年前后引来了井喷式成长。

DFT(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历史

上面介绍的一大堆理论都是在探讨怎么求得薛定谔方程的近似解。但DFT却偏不这么干,它高喊着“我要努力求得哈密顿算符”,它走上了一条另类的道路。

 作为DFT的基础理论的Thomas-Fermi理论于1927年被提出。这个理论简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只用电子密度便可将哈密顿算符表示出来”。

但是在早期,Thomas-Fermi理论缺乏物理证据保证解的唯一性或证明泛函的存在,甚至无法准确再现化学键。所以在1960年之前Thomas-Fermi理论一直坐冷板凳。现在计算化学家们推崇的DFT在当年也是被大众嫌弃的存在。

到了1964年,DFT的命运开始迎来转机,能为Thomas-Fermi理论提供物理证据的理论——Hohenberg-Kohn定理出现了。Hohenberg-Kohn定理是从下面两个定理得出来的:

  1. 外场的势能是由电子密度决定的。
  2. 对于所有的电子密度,能量的变分原理都成立。

Kohn-Sham 方程

在《计算化学的一点简单科普(1):什么是泛函?》中,Kohn-Sham方程的登场方式可能有点突然,今天我来正式介绍Kohn-Sham方程。

Hohenberg-Kohn定理的出现证明了Thomas-Fermi理论的正确性,然而实际的电子状态计算不出。以Thomas-Fermi理论为基础的计算方法等到1965年Kohn-Sham方程的提出才被人接受。

Kohn-Sham方程在计算运能时,不再使用电子密度的泛函,而是采用了一种与Hartree-Fock方法相似的独立粒子近似的方法,用于计算多电子体系中的动能。在这个方法中,不再使用电子密度的泛函,而是采用了更为简化的处理方式。凭借着Kohn-Sham方程,化学·固体物理性质的定量计算成为了可能,DFT借此迎来了“职业道路”的飞升。

因为有了Kohn-Sham方程的注解,现在广泛使用的DFT计算其实和当初Thomas-Fermi理论提出的DFT计算方法有较大出入。很多人不知道的是,DFT理论并不完全等于Kohn-Sham方程。

总结下DFT理论发展的时间线:

1927年DFT理论被提出→被当时的科学家认为没啥大用处→1964年Hohenberg-Kohn定理为DFT理论背了书→1965年Kohn-Sham方程被提出,DFT理论终于可以用于实际计算了

1930年到1980年之间量子化学的进展就讲完了,量子化学之后还有哪些发展呢?敬请期待下回分解。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1/%e8%ae%a1%e7%ae%97%e5%8c%96%e5%ad%a6%e7%9a%84%e4%b8%80%e7%82%b9%e7%ae%80%e5%8d%95%e7%a7%91%e6%99%ae%ef%bc%883%ef%bc%89%ef%bc%9a%e4%bb%8e%e8%a2%ab%e5%ab%8c%e5%bc%83%e5%88%b0%e8%a2%ab%e5%96%9c%e6%ac%a2.html/feed 0 47605
Sir John Anthony Pople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1/sir-john-anthony-pople.html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1/sir-john-anthony-pople.html#respond CS editor Tue, 21 Nov 2023 00:00:43 +0000 世界著名化学家 //www.gsbet888.com/?p=47596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ジョン・アンソニー・ポープル Sir John Anthony Pople 翻译:炸鸡 Sir John Anthony Pople(1925年10月31日-2004年3月15日),英国理论化学家。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履历 1925年 出生于英国伯明翰 1943年 入学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1946年 获得剑桥大学学士学位 1945-1947年 在布里斯托尔飞机公司工作 1951年 取得剑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1951年 剑桥大学Research Fellow 1954年 剑桥大学数学系讲师 1958年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 1964年 移居美国 1964年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 1993年  西北大学 获奖履历 1998年 诺贝尔化学奖“量子化学的计算方法的开展” 2003年 Knight Commander (KBE) 研究内容 John Pople先生在他长达50年的研究生涯中,至少在以下四个领域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Statistical mechanics NMR Semi-Empirical Theory(半经验分子轨道法) Ab Intio Electronic Structure Theory Pople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电子结构论的计算。在硕士研究生期间Pople表现出了对统计力学的兴趣。他在1950年发表的关于liquid water的论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奉作标准。 Pople也对NMR表现出了兴趣。他发表了数篇关于NMR基础原理的论文。在研究NMR基础原理时,他对化学位移值的计算展现出了兴趣。一开始使用的非经验方法的计算因为在那个年代持有很高的计算成本,而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John Pople开始用半经验方法来进行计算。John Pople与Partiser和Parr等人同时期开发了后来被称为PPP模型的东西。 他对半经验计算产生兴趣后,放弃了NMR。他与学生一起开发了CNDO和INDO。他的目标是开发一款不仅专业理论化学家,甚至连普通化学家也能使用的软件。 数年后,他通过改进算法意识到可以开发全始计算法(ab initio)。从那时起,他投身于这项工作长达30多年。他的一篇STO-3G基底函数的论文是他所有论文中被引用最多的一篇。 全始计算法(Ab initio electronic structure theory) 他是在量子化学计算中使用Slater型函数或Gauss型函数作为基函数的先驱。在1970年,他开发了量子化学计算软件Gaussian70。 他开发的Gaussian是当前计算化学领域最广泛使用的软件之一。此外,他研究的Pople系列基函数(如6-31G等)目前仍然在被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John Pople’s Career and Legacy  John Popleのインタビュー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ジョン・アンソニー・ポープル Sir John Anthony Pople

翻译:炸鸡

Sir John Anthony Pople(1925年10月31日-2004年3月15日),英国理论化学家。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履历

1925年 出生于英国伯明翰

1943年 入学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1946年 获得剑桥大学学士学位

1945-1947年 在布里斯托尔飞机公司工作

1951年 取得剑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

1951年 剑桥大学Research Fellow

1954年 剑桥大学数学系讲师

1958年 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

1964年 移居美国

1964年 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

1993年  西北大学

获奖履历

1998年 诺贝尔化学奖“量子化学的计算方法的开展”

2003年 Knight Commander (KBE)

研究内容

John Pople先生在他长达50年的研究生涯中,至少在以下四个领域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Statistical mechanics
  • NMR
  • Semi-Empirical Theory(半经验分子轨道法)
  • Ab Intio Electronic Structure Theory

Pople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电子结构论的计算。在硕士研究生期间Pople表现出了对统计力学的兴趣。他在1950年发表的关于liquid water的论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被奉作标准。

Pople也对NMR表现出了兴趣。他发表了数篇关于NMR基础原理的论文。在研究NMR基础原理时,他对化学位移值的计算展现出了兴趣。一开始使用的非经验方法的计算因为在那个年代持有很高的计算成本,而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John Pople开始用半经验方法来进行计算。John Pople与Partiser和Parr等人同时期开发了后来被称为PPP模型的东西。

他对半经验计算产生兴趣后,放弃了NMR。他与学生一起开发了CNDO和INDO。他的目标是开发一款不仅专业理论化学家,甚至连普通化学家也能使用的软件。

数年后,他通过改进算法意识到可以开发全始计算法(ab initio)。从那时起,他投身于这项工作长达30多年。他的一篇STO-3G基底函数的论文是他所有论文中被引用最多的一篇。

全始计算法(Ab initio electronic structure theory

他是在量子化学计算中使用Slater型函数或Gauss型函数作为基函数的先驱。在1970年,他开发了量子化学计算软件Gaussian70。

他开发的Gaussian是当前计算化学领域最广泛使用的软件之一。此外,他研究的Pople系列基函数(如6-31G等)目前仍然在被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3/11/sir-john-anthony-pople.html/feed 0 47596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解读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2/10/2022%e5%b9%b4%e8%af%ba%e8%b4%9d%e5%b0%94%e5%8c%96%e5%ad%a6%e5%a5%96%e8%a7%a3%e8%af%bb.html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2/10/2022%e5%b9%b4%e8%af%ba%e8%b4%9d%e5%b0%94%e5%8c%96%e5%ad%a6%e5%a5%96%e8%a7%a3%e8%af%bb.html#respond CS editor Wed, 05 Oct 2022 11:33:41 +0000 世界著名化学家 基础技术 点击化学 生物正交化学 诺贝尔化学奖 //www.gsbet888.com/?p=43234 作者:石油醚  导读: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于10月5日17点45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诺贝尔奖委员会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Carolyn R. Bertozzi、丹麦科学家Morten Meldal和美国科学家K. Barry Sharpless,获奖理由:因“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所做出的研究贡献(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ick chemistry and bioorthogonal chemistry)”,旨在将困难的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图 1)。 图 1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获奖理由 长期以来,药物分子、先导物、候选药物、生物探针、应用材料及具有特殊功能的复杂分子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的研究兴趣,而其构建过程常因耗时以及昂贵的试剂等问题困扰着众多的科学家。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家得主们开发了一种旨在创造各种功能性分子的基础技术,将复杂分子的合成简单化,甚至可通过直接的路线来构建功能分子(图 2)。   图 2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图片来源于诺奖网站) Morten Meldal和 K. Barry Sharpless开发了一种基础技术—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使得各种复杂功能性分子(药物候选化合物,生物探针,应用材料等)直接合成成为可能。Carolyn R. Bertozzi 将点击化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将其用于生物体中来研究细胞表面的糖链,并在癌症,传染病,炎症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着重阐些糖链在分子水平上的功能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深度解析 大约在2000年,K. Barry Sharpless提出了 “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的概念,其点击按键一般简单迅速,通过高官能团选择性、高效的反应获得各种生物多样性分子,如药物候选化合物,生物探针,应用材料等。 不久之后,Morten Meldal和 K. Barry Sharpless二人独立的报道了如今的点击化学的皇冠上的明珠:铜催化叠氮化物与炔烃的环加成(图 3)。该方法是一种优雅而高效的化学反应,并在药物开发、DNA图谱绘制以及生物探针和其他功能材料的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图 3  Click chemistry (图片来源于诺奖网站) Carolyn R. Bertozzi 将点击化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将其用于生物体中来研究细胞表面的糖链,并在癌症,传染病,炎症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 4),并且着重阐些糖链在分子水平上的功能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图 4 生物正交化学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诺奖网站) 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反应将化学带入了“功能主义”时代,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相关链接 化学空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预测【2022年度】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 解读 迟到的诺贝尔奖——“基因魔剪”CRISPR技术 –2020诺贝尔化学奖解析 点击化学 / Click chemistry 点击化学(Huisgen Cycloaddition) Morten Meldal K. Barry Sharpless Carolyn R. Bertozzi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作者:石油醚 

导读: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于10月5日17点45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揭晓,诺贝尔奖委员会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Carolyn R. Bertozzi、丹麦科学家Morten Meldal和美国科学家K. Barry Sharpless,获奖理由:因“发展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所做出的研究贡献(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ick chemistry and bioorthogonal chemistry)”,旨在将困难的过程变得更加容易(图 1)。

图 1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 获奖理由

长期以来,药物分子、先导物、候选药物、生物探针、应用材料及具有特殊功能的复杂分子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的研究兴趣,而其构建过程常因耗时以及昂贵的试剂等问题困扰着众多的科学家。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家得主们开发了一种旨在创造各种功能性分子的基础技术,将复杂分子的合成简单化,甚至可通过直接的路线来构建功能分子(图 2)。

 

图 2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图片来源于诺奖网站)

Morten Meldal和 K. Barry Sharpless开发了一种基础技术—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使得各种复杂功能性分子(药物候选化合物,生物探针,应用材料等)直接合成成为可能。Carolyn R. Bertozzi 将点击化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将其用于生物体中来研究细胞表面的糖链,并在癌症,传染病,炎症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着重阐些糖链在分子水平上的功能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 深度解析

大约在2000年,K. Barry Sharpless提出了 “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的概念,其点击按键一般简单迅速,通过高官能团选择性、高效的反应获得各种生物多样性分子,如药物候选化合物,生物探针,应用材料等。

不久之后,Morten MeldalK. Barry Sharpless二人独立的报道了如今的点击化学的皇冠上的明珠:铜催化叠氮化物与炔烃的环加成(图 3)。该方法是一种优雅而高效的化学反应,并在药物开发、DNA图谱绘制以及生物探针和其他功能材料的合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图 3  Click chemistry (图片来源于诺奖网站)

Carolyn R. Bertozzi 将点击化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将其用于生物体中来研究细胞表面的糖链,并在癌症,传染病,炎症性疾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 4),并且着重阐些糖链在分子水平上的功能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图 4 生物正交化学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诺奖网站)

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反应将化学带入了“功能主义”时代,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 相关链接

化学空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预测【2022年度】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 解读

迟到的诺贝尔奖——“基因魔剪”CRISPR技术 –2020诺贝尔化学奖解析

点击化学 / Click chemistry

点击化学(Huisgen Cycloaddition)

Morten Meldal

K. Barry Sharpless

Carolyn R. Bertozzi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22/10/2022%e5%b9%b4%e8%af%ba%e8%b4%9d%e5%b0%94%e5%8c%96%e5%ad%a6%e5%a5%96%e8%a7%a3%e8%af%bb.html/feed 0 4323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