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石油醚
绿色化学是当今国际化学领域研究的前沿,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绿色合成的目标是实现“理想的合成”,理想的合成是指用简单的、安全的、环境友好的、资源有效的操作,快速、定量地把价廉、易得的起始原料转化为天然的或设计的目标分子。近些年来,有机化学家一直在追求完美的绿色工艺,尤其是在水相中的反应,希望能够从生命体内的反应找到灵感,寻找出比生命体内的更高效、更干净、更有用的化学反应。本期我们的专访嘉宾罗德平教授就是其中之一,罗教授在绿色化学、不对称有机合成反应、生物质分子的有机转化、有机合成化学新反应、新概念的研究、具有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产物和药物的全合成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很荣幸可以邀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罗德平教授,带我们走进“探索绿色合成新工艺”的奇妙感悟。
以下是罗德平教授的专访内容:
我之所以选择有机化学研究主要是在日本上学时候,我的导师能够把有机化学讲的非常简单,很容易学习;另外我发现有机化学在药物和材料合成领域很有用,对社会发展发挥了很大的贡献。
如果不学化学的话,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商人或者政治家,我觉得这也可以很好地改变社会。
我们现在的研究主要是追求完美的绿色工艺,尤其是在水相中的反应,希望能够从生命体内的反应找到灵感,寻找出比生命体内的更高效、更干净、更有用,甚至一些实现不了的反应,期待建立一个完全绿色工艺的toolbox,用于蛋白质修饰以及生物药合成等方面。
我的母亲,她教会我怎样做人,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以及遇到困难不要放弃的精神。
最希望共进晚餐的是Woodward,我很想问他在那个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分子结构都很难确定,也没有逆合成概念的年代,除了用生物合成路线,从哪里找到的灵感,实现了那些结构非常复杂的天然产物合成。
我的人生中最艰难的时间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我刚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到新加坡开展工作,那时候我有点理想化,以为有核磁和学生就可以做研究了,但现实比我想象的要难很多,那个时候的新加坡实验条件很差,通风橱也没有,买药品要几个月后才能到,在那个没有人真正做研究的环境下,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开展独立研究,还要和国外的一些大学教授去竞争,是非常困难的。当时的压力还是挺大的,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主要请教了其它国家的一些老教授,那个时候新加坡还没有,征求了他们的意见,这里我也非常感谢他们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和帮助。
最喜欢吃的是川菜和日本餐,感觉还是成都的川菜最好吃,东京的日本菜最地道。
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做研究胆量比较大,敢于挑战冒险的课题,还可以同时做很多个课题;最头疼的缺点就是有时候我的想法有点理想化了,周围的人不一定同意或跟得上我的想法。
平时工作以外最喜欢的事情是找个安静的地方看看YouTube,好好想一想课题,有时候也看看足球比赛。
目前还有很多瓶颈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个是利用完全绿色的工艺来实现天然产物的高效合成,例如在水相中通过一锅多步反应合成复杂分子,没有用到有毒的药品、有机溶剂,也没有废物排放等;在体内环境中,尤其在细胞里,实现高效的有机合成反应;另外是在蛋白质多肽里面的问题,比如水相中多肽蛋白质的修饰、以及如何直接通过CO2捕集来合成多肽和蛋白质。
真正绿色的化学工艺,尤其是水相中无催化剂的绿色合成反应。
南洋理工我的同事刘学伟,他在糖化学领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
非常感谢罗老师给我们提供专访,让我们能有机会更深入了解他,也希望日后化学空间能和罗老师有更多研究上的交流,衷心祝福罗老师在绿色合成和新工艺等方面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教育背景
1983–1987 东京工业大学,化工系,荣誉学士 (Professor Takeshi Nakai)
1987–1989 东京工业大学,化工系,硕士 (Professor Takeshi Nakai and Koichi Mikami)
1989–1994 哈佛大学,化学系,博士 (Professor E. J. Corey)
1989–1990 哈佛大学推广学院,助教
1990–1991 哈佛大学,助教
1994–1999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讲师,高级讲师(助理教授)
1999–2004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2004–2005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教授
2002–2003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医学院,客座教授
2005–2005 日本筑波大学,兼职教授
2011–2012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与研究生工作)
2008–201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 (主管科研)
2005–2008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创建系主任
2002– 中国苏州大学,兼职教授
201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2005–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化学系,终身教授
2016– 南京工业大学先进化学制造研究院,创建院长、名誉院长
2021– 河南工业大学前沿交叉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建院长
荣誉及获奖经历
2019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2018 新加坡科学院院士
2018 新加坡总统科学奖(个人)
2017 Yoshida prize(日本)
2021至今 Green Synthesis & Catalysis副主编
2017至今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副主编
2004 至今 Asian Journal Organic Chemistry副主编以及Chem. Commun.; Synlett.; Synthesis; ChemCatChem; Heterocycles等多个国际期 刊编委或顾问。
2014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研究员
2010 中国中组部千人计划获得者
2010 马来西亚科学院院士
2010 GSK-SNIC有机化学奖
2010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学院优秀教学奖
2009-2015 亚洲核心计划讲座奖(7次,日本、中国、马来西亚等)
2007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与创新奖奖(个人)。
2004 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优秀奖(个人)。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石油醚
硅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元素资源之一,但自然界中还没有发现含硅-碳键的天然有机硅化合物,主要还是以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于地壳。过去几十年中,因有机硅化合物在稳定性、溶解度、毒性等方面独特的优势在合成化学、药物科学以及新材料开发等领域日益重要。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的徐利文教授从新骨架手性配体的创制与结构优化出发,探索了手性配体主导的不对称催化硅-氢键活化与硅-碳键的断裂及其转化反应,并合理利用硅元素的反应特性或其立体排斥力实现了精密调控不对称催化反应途径或手性增效作用,发展了一系列涉硅化学键的成键/断键新反应。很荣幸可以邀请杭州师范大学的徐利文教授,带我们走进“深耕硅基催化合成化学—官能团化手性硅烷的合成与应用”的奇妙感悟。
以下是徐利文的专访内容:
有两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上了化学之路,一是高中时被学校推荐去市里参加化学奥赛,结果带队老师家里出了点事情没去成,这个遗憾反而让我有了动力在填高考志愿首选了化学专业。二是在大学期间,无意中看到了关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大环化学开创者金道森教授(西南联大毕业生)的介绍,觉得冠醚化学很有趣就报考了兰化所。此后几经多次转换研究方向,最终选择了合成化学,希望能够在新物质创造方面做出一点贡献。
历史和考古学。如果不从事化学的话,也许可以干点考古的活,研究研究祖先的发展史,或者把古人是如何从非洲一路走到欧洲和亚洲的路线搞清楚。
目前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和有机硅化学的交叉性研究,侧重点在硅手性中心的催化构建,努力在这个领域发展一些新的硅基合成反应和新骨架手性配体,发展官能化手性硅烷的合成新策略,期望在硅手性中心物质的合成方法和新功能方面做点有价值的工作。
我读博士时的导师夏春谷教授。在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跟夏老师学习和共事的5年里,他的人格魅力和待人处世对我影响很大。
格奥尔格·维蒂希,我想问他是怎么发现[1,2]-Wittig重排反应的,还想问他82岁时获得诺贝尔奖还有没有兴奋的感觉?
2006年底从中科院兰化所OSSO国家重点实验室调到杭师大工作之后那一年应该可以算是最艰难的一年,没想到当时的杭师大在科研条件和人文环境等方面都非常薄弱,与最初预想不一样的落差曾让我进退两难,半年后选择了去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东京大学访学,历经两年才学会了接受现实和不甘落后的努力。
在吃方面没有特别的喜好,相对偏爱的是小江小河的鱼,徽州老家新安江的鱼特别好吃。
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困难中不失斗志也许算一点吧。缺点是耐心不足,抗压能力欠缺。
看小说和电视剧,最近把52集《闯关东》看完了,感觉还是能从电视剧中得到一些灵感和很多人生启迪。
有机硅化学中的硅手性研究值得重视,特别是相关官能化手性硅烷的合成还存在很大挑战,官能团的兼容性难题直接关系到硅手性化学在医药或材料领域的应用。
我觉得Yoshio Okamoto的工作值得肯定,没有手性分离(柱)方面的成就,当今蓬勃发展的手性合成化学必然会受到制约。
复旦大学的张俊良教授
最后,非常感谢徐老师给我们提供专访,让我们能有机会更深入了解他,也希望日后化学空间能和徐老师有更多研究上的交流,衷心祝福徐老师在手性硅化合物的构建及应用方面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教育及工作经历
1994.09-1998.07 本科,安徽师范大学(导师:张文敏 教授)
1998.09-2004.07 博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导师:夏春谷教授)
2004.07-2006.11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OSSO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任助理
2006.12-至今 杭州师范大学,历任研究员(2009),博士生导师 (2011),教授(2021),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8),研究生院院长(2021)
荣誉及获奖经历
2022 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2021 第六届中国均相催化青年奖
2019 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
2019 杭州师范大学恒逸邱建林基金科研突出贡献奖
2018 浙江省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有机硅化学创新团队(负责人)
2017 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2016 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
2014 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14 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4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国际学术奖
2013 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2012 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相关链接
徐利文教授课题组主页:https://yjg.hznu.edu.cn/c/2020-04-28/2373083.shtml
徐利文教授团队:基于不对称C-H活化与瞬态手性转移策略构建季碳立体中心
Angew: 可构建硅手性中心的首例铑催化动态动力学不对称硅氢加反应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石油醚
近些年来,有机小分子介导的不对称催化已经得到了十足的发展,其已成为和不对称金属催化的并称的一个领域,并且该领域于2021年被授予了诺贝尔化学奖。
目前,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也从最初的手性脯氨酸类催化剂发展到今天众多的手性有机催化剂,并用于催化多种反应,而手性Brønsted碱就是其中之一。手性Brønsted碱广泛存在于各类化学中,可作为一种重要是试剂去实现不对称催化的各种反应来构建众多手性分子。迄今为止,有机合成化学家已经成功开发出多种不同类型的手性Brønsted碱,利用其催化不对称反应构建手性分子。 本次我们的专访嘉宾陈俊丰教授是其中之一,陈教授利用手性双环胍(盘扭五氮胍盐(pentanidium))作为手性强碱催化剂实现了D-A反应、Mannich反应、Michael反应、脱羧反应、异构化反应、胺基化反应、氘试剂交换反应、不对称质子化反应等众多不对称转化。很荣幸可以邀请南阳理工大学的陈俊丰教授,带我们走进探索不对称催化的新天地―手性阳离子催化的奇妙感悟。
以下是陈俊丰教授的专访内容:
当我在本科生时听过Loh Teck Peng (罗德平) 教授的讲座,从那时其就深受启发并与化学结缘,以及我本科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项目也是在Loh Teck Peng 教授实验室完成的。
如果不学习化学,我有可能为新加披政府工作,因为在去英国攻读博士学位之前,我已经时政府服务部门的海关官员。
我对手性阳离子催化很感兴趣,我正在努力推广这个领域。
我的祖母。 她一个人抚养了5个孩子。 一个坚强而非凡的人。
艾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想问他是如何进行时空思想实验的。
我很幸运,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我认为困难的时期。 我是一个灵活的人,我总是可以使用选项 B 和 C。
我经常享用当地的小贩食品。 如果我们一家人出去吃饭,日本料理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选择。
优点:我很有耐心,可以为未来多年做计划。
缺点:我觉得我工作不够努力。
我努力抽出时间锻炼。 我每周去我家附近的公园散步几次。
首先,手性阳离子催化的设计开发和解决重要问题。 那么接下来的2个问题就解决了——催化剂的生产成本和推广应用。
我相信Maruoka教授的工作是值得的。
非常感谢陈老师给我们提供专访,让我们能有机会更深入了解他,也希望日后化学空间能和陈老师有更多研究上的交流,衷心祝福陈老师在手性阳离子催化方面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教育背景
1991 – 1994 B.Sc.,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94 – 1995 B.Sc. (Hons), First Clas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96 – 1999 PhD,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upervisor: Prof Andrew B. Holmes)
工作经历
2000 – 2002 Postdoctoral Fellow,Harvard University (Supervisor: Prof Yoshito Kishi)
2002 – 2003 Research Associate, Harvard Medical School (Supervisor: Prof Robert R. Rando)
2003 – 2009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12 –2016 Associate Professor,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2016 – Professor,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荣誉及获奖经历
Lectureship Award from Korea (2010)
Lectureship Award from China (2010)
“正面硬刚”:陈俊丰团队Science报道不对称亲卤亲核取代反应(SN2X)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石油醚
糖类化合物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上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糖的参与,糖类化合物在提供能量、组成结构、信号传递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个多世纪以来,化学家制定了合成简单低聚糖和复杂多糖的方法和策略,然而合成复杂的糖类化合物仍缺乏通用方法,特别是选择性的修饰糖羟基,这也制约了糖化学的发展。本期我们的专访嘉宾唐维平教授就是其中之一,唐教授在有机方法学、复杂天然产物合成、糖合成与修饰的化学反应以及靶向蛋白质降解剂等方面做出来了突出的贡献。
很荣幸可以邀请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唐维平教授,带我们走进“探索糖的合成策略与方法•靶向蛋白质降解剂的开发和应用”的奇妙感悟。
以下是唐维平教授的专访内容:
我的小学和初中前一年半都是在新疆的一个比较偏远的只有两万人左右的小镇完成的。初中第二学期随父母回到内地省会城市。当时新疆和内地的教育资源差距比较大,所以各个科目都觉得吃力。特别是英语,经常不及格。唯一轻松的科目是化学,因为大家都是初三才开始学,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高一开始参加省市的化学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高二参加了全国化学竞赛,最后免试保送去了北京大学。我从初三一开始学化学就对化学实验非常有兴趣,感觉能自己做出新的物质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在初中和高中一直参加化学兴趣班,在课外会做很多化学实验。之后就一直从事跟化学相关的研究。
可能会做厨师吧。这个也算跟化学有点关系。烹调的过程里其实发生了很多化学反应。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会触及到化学。
我们课题组现在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发展各种靶向蛋白质降解剂以及他们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同时也延续早期的合成发放学的基础在探索一些有机金属催化剂和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在糖化学中的应用。我们开始是设计和合成各种有机小分子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来靶向降解细胞内的各种跟疾病相关的蛋白。最近我们把研究方向拓展到细胞外蛋白的靶向降解。这些胞外蛋白降解剂大部分时候是抗体偶联物。就是在抗体上接上一个小分子可以把抗体和与之对应的抗原,也就是和疾病相关的细胞外蛋白,引导到溶酶体里去降解。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我们觉得把这些降解剂选择性的引导到特定细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就是靶向给药。所以我们想基于我们已有的研究基础在将来可以靶向降解特定细胞上或者细胞里的某种导致疾病的蛋白。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把某种缺失的蛋白或者其它功能性大分子靶向递送进特定细胞里。这些需要对于化学和生物都有兴趣的学生和博后来参与。
对于我事业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在高中化学竞赛培训班的五位辅导老师。他们是在大学教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的老师。他们专门抽出时间来辅导我们几个学生一个暑假加上一个秋季学期。这段时间奠定了我大部分的化学基础。我后来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都是有机化学的方向。这样说起来,这五位老师里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当时教授有机化学的邹志琛老师
我想应该是门捷列夫(Mendeleev)。他是化学成为一个系统科学的奠基人。周期表可以说是化学里的最基础的规则。据说他是做梦看到所有元素落进相应的格子,组成了元素周期表。我非常想向他核实这个故事。
应该是刚来美国的第一年。刚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里确实碰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还好那时有一块儿从中国来的同学和经常从波士顿来纽约看我的女朋友,就是现在的妻子。我们来美国一年后结了婚。后来各方面就慢慢适应了。
在麦迪逊有很多不同国家来的人开的的餐馆,有很多都还不错。总的来讲还是比较喜欢中国菜,特别是南方的菜系,比如早茶类的。
优点的话是比较愿意尝试新的研究方向。缺点的话就是什么都想试试,这样就把自己弄得很累,因为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两面性,看你从哪个方向看了。
在大学里做教授的一个好处就是比较自由。除了教课的时候其它时间都可以自己安排。所以不会有意外得到假期的说法。有时间的话会尽量四处走一走,去一些没去过的地方。
我现在的主要领域是药物发现或者药物探索。这里没有解决的瓶颈很多。我刚才说的靶向递送应该也算是一个药物发现领域里的一个瓶颈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应该需要化学,生物和其它相关专业的人共同解决。另外就是对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相关的靶点的研究也是药物发现领域里的瓶颈。
mRNA在治疗很多疾病的广泛应用会是制药领域里的一个比较大的突破。这个领域应该会有诺贝尔化学奖或者也可能是生理、医学奖。
Prof. Qiu Wang from Duke University and Prof. Jin Wang from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非常感谢唐老师给我们提供专访,让我们能有机会更深入了解他,也希望日后化学空间能和唐老师有更多研究上的交流,衷心祝福唐老师在糖的合成策略和靶向蛋白质降解剂研究等方面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教育背景
1997年,北京大学,学士
1999年,New York University,硕士
2005年,Stanford University,博士
2005-2007年,Stanford University,博士后
2007–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教授
荣誉及获奖经历
Boehringer Ingelheim. Predoctoral Fellow- ship;
Amgen Predoctoral Fellowship;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Thieme Synlett/Synthesis Journal Award;
Amge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相关链接:
唐维平课题组主页:https://pharmacy.wisc.edu/faculty/tang-research-group/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石油醚
多肽由于具有高生物活性、低毒性和高特异性等特点,在药物研发、疾病诊断、材料科学、营养保健和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多肽合成因此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自1901年Fischer小组完成首例二肽分子合成之后,多肽合成已历经100多年的历史。随着多肽在药物研发与材料化学领域中 (精细化学品研究中的核心领域)的需求日益增加,多肽合成策略的研究已经取得诸多飞跃性的进展。然而,目前最为通用的多肽合成策略仍然是通过天然α-氨基酸在缩合试剂的作用下脱水缩合实现肽键的构建。迄今为止,有机合成化学家已经成功开发出上百种不同类型的酰胺缩合试剂,并将其用于多肽分子的构建。本次我们的专访嘉宾赵军锋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赵教授在多肽分子的绿色合成及其新型多肽缩合试剂(炔酰胺类和联烯酮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很荣幸可以邀请广州医科大学的赵军锋教授,带我们走进:“探索多肽绿色合成•开发新型多肽缩合剂”的奇妙感悟。
以下是赵军锋的专访内容:
高考我报的是物理专业,后来被调剂到了化学专业。但我接触到有机化学后,发现有机化学不但能够合成自然界已有的分子,还能够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分子,造福人类社会,随即就被有机化学无限的创造力所折服,并一直为之着迷。
我高中时对物理非常感兴趣,经常对人造卫星充满好奇。如果不从事化学科研,我可能会从事航天领域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我的物理特长。
我们课题组正在从事多肽合成绿色化方向的研究。多肽合成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原子经济性太低,步骤冗长,产生大量的化学废物,不但推高了多肽的生产成本,而且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上市,特别是生物利用度相对较低的口服多肽药物,导致市场对多肽原料药的需求将急剧攀升,给“双碳经济”带来很大的挑战。我们课题组正在挑战以不保护氨基酸为原料来合成多肽,希望利用我们原创的不消旋多肽缩合剂为工具和平台,发展多肽绿色合成方法,大幅提高多肽合成的原子经济性和步骤经济性,减少化学废物的产生,降低多肽合成的成本,提高多肽药物的可及性。
求学过程中的几位导师对我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帮助,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大学时期的班主任杨风岭教授,他像是黑夜中的灯塔,让迷茫的我看到了方向和希望。正是他的启迪、鼓励、支持和无私的帮助改变了我的命运。
如果能和历史上的某一个人共进晚餐的话,我最希望是有机合成大师Robinson,想知道在他们那个合成方法匮乏的年代是如何想到通过仿生合成来实现托品酮的高效全合成的。非常敬佩上世纪初的有机化学家,在没有核磁的条件下,仅仅通过紫外、红外、熔点和元素分析等表征就能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出来,而且还能够基于有限的合成方法将结构相当复杂的天然产物精准合成出来。
我感觉独立工作以来一直都很艰难!一是从事有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本身就很难,进入无人区,没有参照系;二是从事科研工作所必须的人(研究生)、财(研究经费)、物(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三个硬件条件都要齐备;三是科研氛围、学生质量和人脉关系等软实力的欠缺。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人毕竟只占少数,特别是像我这样既不年轻,又没“头衔、帽子”的就更难,往往不是缺这就是少那,其中的艰辛大多人都能够理解,只能靠自己想办法来克服。
我喜欢吃河南的面食,如地道的羊肉会面和炝锅面,配着啤酒、小菜,非常惬意!
最大的优点是善于学习,最头疼的缺点是缺乏足够的耐心。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业余爱好,对假期也没什么感觉,学到新东西就能带来快乐。我很享受阅读文献时受到的启发,从事科学研究使我逐渐领会到“开卷有益”和“欲速则不达”这两个成语的深刻涵义,困惑时多看看文献和相关的书籍,说不定就能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多肽与蛋白质化学合成历经100多年的发展,使多肽和蛋白质由以前的不可得到现在能够比较方便的获得,目前科学家已经实现了含800多个氨基酸蛋白质的人工合成。虽然多肽与蛋白质的人工合成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其仍然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
1)如何实现不使用化学计量缩合剂的催化多肽合成?
2)如何实现以不保护氨基酸为砌块的多肽合成?
3)如何实现不依赖于氨基酸侧链官能团的多肽片段连接?
多肽属于生物、化学、药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广泛关注的交叉研究领域,与其相关的研究成果曾多次荣获诺贝尔奖。当前多肽合成主要是通过曾获198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固相多肽合成技术来实现的,其对生命科学、化学、医学、材料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六十年的发展虽然已使其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但其并不完美。相反,固相多肽合成面临着严重的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迫切需要原创性的重大突破。就多肽和蛋白质合成整个领域来说,Peter Schultz的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和Stephen Kent的自然化学连接法都是这个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重大突破。
我推荐清华大学刘磊教授和北京大学雷晓光教授,他们都是有机化学背景,成功转汇到化学生物学领域并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他们的成功转型会对那些具有有机化学背景而又想从事化学生物学研究的年轻人产生很大的启发意义和引领作用。
从X-mol上的一则招聘上让我初次了解到广州医科大学的赵军锋教授。我打开赵军锋教授课题主页的时,赵老师在文章发表和学生的培养多方面把我深深吸引。当我与赵老师在QQ上面交流后,赵老师是一位和蔼、平易近人的师者,很遗憾当初自己的原因未能加入赵老师小组。最后,非常感谢赵老师给我们提供专访,让我们能有机会更深入了解他,也希望日后化学空间能和赵老师有更多研究上的交流,衷心祝福赵老师在多肽分子的绿色合成方面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教育及工作经历
荣誉及获奖经历
相关链接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作者:石油醚
本期热点研究,我们邀请到了本文第一作者来自拉德堡大学的陈笑非博士为我们分享。
2022年9月22日, Nature Synthesis在线发表了来自荷兰拉德堡大学Roeland Nolte教授团队题为「Enantiodivergent epoxidation of alkenes with a photoswitchable phosphate manganese-salen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文中,他们合成了2,2′-联苯酚衍生的光响应性磷酸配体,通过轴向配位与无手性的锰(III)-salen连接作为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在烯烃环氧化反应中具有光刺激后立体选择性转换的催化能力。
“Enantiodivergent epoxidation of alkenes with a photoswitchable phosphate manganese-salen complex
Xiaofei Chen, Pieter J. Gilissen, Paul Tinnemans, Nicolas Vanthuyne, Floris P. J. T. Rutjes, Ben L. Feringa,* Johannes A. A. W. Elemans* & Roeland J. M. Nolte*
Nature Synthesis, 2022, ASAP. doi:10.1038/s44160-022-00157-7”
Q1. 请对“Enantiodivergent epoxidation of alkenes with a photoswitchable phosphate manganese-salen complex.”作一个简单介绍。
荷兰拉德堡德大学Nolte教授课题组致力于开发一种新的技术,以实现在单条聚合物链上写入 、存储和读取信息。引入光控开关,实现在光刺激下,催化剂可以选择性氧化烯烃为(R)-或(S)-环氧化物是在“写入”这一部分的重点研究内容。
Q2.有关本次研在研究的时候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呢?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首先是合成配体。经过优化后,合成到最终产物需要超过14步,对于产率是一个挑战。而能够分析催化剂结构,特别培养出光照前后的单晶谱图更具有挑战。克服困难的方法就是不断尝试和总结。
Q3. 本次研究主体,有没有什么让您感觉特别辛苦和烧脑呢?
探索配体合成步骤,分析催化剂如何选择立体异构催化性能包括撰写论文都比较辛苦。
Q4. 将来想继续研究化学的哪个方向呢?
刺激响应性催化剂已经是一个研究热点,将光响应性单元组装到其他催化剂中实现多样性催化功能回事下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Q5. 最后,有什么想对各位读者说的吗?
科研无止境,同时也要热爱生活J
作者教育背景简介
工作经历:
2022.08- 至今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与德国科思创公司合作),博后
2019.08-2022.08 荷兰奈梅亨大学,博后(Roeland Nolte教授)
教育背景:
2015.09-2019.08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有机化学,理学博士(Markus Albrecht教授)
2012.09-2015.06 东北师范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硕士(陈莉教授)
2008.09-2012.06 长春工业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工学学士 (王哲教授)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石油醚
在不可胜数的天然产物的宝库中,虎皮楠生物碱是极具特色的一个著名大家族。该类生物碱从虎皮楠科植物中分离而来,具有高度复杂多变的多环笼状骨架以及丰富多样的生物活性。中医学认为虎皮楠科植物如交让木、牛耳枫、虎皮楠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痛、治疗疮疖肿毒等功效。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部分虎皮楠生物碱具有抗癌、抗HIV和神经营养等生物活性。虎皮楠生物碱复杂、多样性的笼状化学骨架结构和良好的生物活性一直以来吸引着无数合成化学家的关注。很荣幸可以邀请南方科技大学的徐晶教授,带我们走进复杂笼状天然产物全合成的世界并分享笼状结构构筑策略与方法的奇妙感悟。
以下是徐晶的专访内容:
我的中学化学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余曙辉老师对我选择化学研究道路影响非常大,从初三到高三这四年,他的课讲得非常有吸引力,很好地激发了我对化学的兴趣。就我自己而言,我非常期待能够做出更简洁、更高效、更实用并对人类生命健康更有益处的化学,并寻找到可以有效治疗恶性疾病的小分子化学药物。
如果没有从事化学科研,也许我会去尝试写作或者学习乐器。我很享受通过从无到有的方式创作一个作品的过程。我总觉得复杂分子合成的构思与实现的过程和写作或音乐的创作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我们课题组目前主要关注复杂笼状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工作。笼状天然产物是指一大类有着三维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的次级代谢产物,它们当中的许多成员有着优异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我们通过对一系列复杂笼状天然产物刚性笼状核心的策略性提炼,以较好的合成效率和较好的选择性控制,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笼状萜类和复杂笼状生物碱,特别是虎皮楠生物碱的全合成工作。我们在合成中也发展和应用了一系列新颖实用的合成策略与合成方法,如Swern串联缩硫烯酮Prins环化反应和以氮α位为中继点的自由基串联反应等,另外,我们今年发现了一个新颖独特而且非常实用的氧化Nazarov电环化反应,我们也希望进一步把这个反应应用到更多的复杂分子的合成当中去。以后的工作,我们非常期待可以着重关注一些重要笼状药物的高效率合成和一些小分子笼状药物的研发。
人生总是一程接一程的,所以确实很难说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从小到大,我的父母、我的老师和前辈们、我的妻子和我的孩子们、还有我的亲朋好友们,他(她)们对我的影响都是非常非常大的。更加幸运的是,这些人给我的几乎全都是非常正面的积极影响。
如果可能,我希望和Robert Robinson爵士共进一次晚餐。Robinson爵士不仅是个伟大的化学家,更是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在那个年代,他和他的同事们在实际工作中克服了以目前的眼光来看是不可思议的巨大困难,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特别是完成了诸多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我想和他聊一聊,请教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以他名字命名的Robinson增环反应,这是含季碳手性砌块的简便来源,此类砌块对我们的合成研究帮助也很大。
Robert Robinson爵士(图来自网页)
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应该是刚到德国开始读博士的头一年,除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溶剂药品,其他一切都很陌生,包括语言、环境、文化、气候、生活和社交等,都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但是这段艰难的、基本只能依靠自己的时光对我个人而言也是宝贵的财富。
我是江西鄱阳湖边长大的,家乡菜永远是最好吃的。
优点也许是做事比较执着。目前阶段最头疼的缺点应该是陪孩子学习时耐心不够好。
在工作以外的时间,我一般都在陪两个孩子学习或玩耍。当然,偶尔有时间静下心来看一部喜欢的电影或者一本推理小说也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有时候,自己也会和全家人一起去运动、唱歌,或者在天气热的时候一起去水上乐园玩耍。
1)如何发展并利用更加强大的AI来帮助我们设计合成高价值的复杂分子?
2)如何更好地将生物合成与化学合成结合起来,以实现高价值复杂分子的高效、廉价的合成?
3)(不仅仅是本领域)研究过程中海量的失败反应数据实际上具备很高的价值,如何合理发表或公开?
有机化学领域配得上诺贝尔奖的成果很多,但现实总是难以预测。利用AI来寻找重要复杂分子的简洁合成路线的路还很漫长,但我非常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雷晓光教授、樊春安教授、贾彦兴教授、丁寒锋教授和高栓虎教授。
笔者后记
非常感谢徐老师给我们提供专访,让我们能有机会更深入了解他,也希望日后化学空间能和徐老师有更多研究上的交流,衷心祝福徐老师在复杂笼状天然产物全合成及其构建策略和方法上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徐晶教授简历
教育背景
1996–2000,南昌大学,学士
2001–2004,同济大学,硕士
2005–2009,Leipzig University,博士
工作经历
2004–2005,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合成部研究员
2009–2013,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博士后
2014–2015,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
2015–2020,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2017– 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双聘教授
2020–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
荣誉及获奖经历
2014年,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
2015年,国家人才计划(青年项目)
2016年,深圳市“孔雀团队”(核心成员)
2020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相关链接
徐晶课题组JACS: 基于二烯基醇重排反应的三个虎皮楠生物碱全合成
南科大徐晶课题组Acc. Chem. Res.:从双环到多环——复杂虎皮楠生物碱的多样性全合成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徐晶课题组、黄文忠课题组分别在JACS发表论文
南科大化学系徐晶课题组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天然产物全合成突破性成果
化学系徐晶课题组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合成复杂虎皮楠生物碱Dapholdhamine B成果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第161回―「C-H官能基化と脱芳香族化を鍵反応とする天然物合成」Shu-Li You教授
翻译:炸鸡
第161回海外化学家采访的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金属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机化学教授Shu-Li You。Shu-Li You教授致力于优化化学方法论的开发,全合成和药物化学。下面是这次的采访。
我高中时候化学就很好,所以大学选择了化学专业。现在正在开发可以简单合成有趣新分子的工具,我非常喜欢我现在做的工作。
说实话如果我没有机会上大学,我现在可能已经继承家业成为一个农民。然而,如果我可以选择的话,我想成为一名科学杂志的编辑。 我将尽最大努力公平对待所有投稿。
我们正在开发一种基于C-H键直接官能团化和不对称脱芳香化的新方法。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所有的化学家在合成目标分子时都能使用我们的方法论。
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他因发现胰岛素而被授予192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胰岛素的发现故事非常耐人寻味,有很多东西我想听听。
说起来我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没有做任何实验室工作了。我做最后一个实验是大约一年前,是不对称傅-克反应。我很怀念我刚开始开设自己的实验室的时候,那段日子做了很多实验。
我肯定不会带化学书。 很难选,但我可能会带上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和已故流行歌手邓丽君的音乐集。
和我同一个系的Lixin Dai教授。他是一位高风亮节的人,一位伟大的化学家,更是一位有着独特个性的人。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石油醚
近些年来,有机化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效经济的催化合成方法学,从而推动更绿色环保的药物和材料制备。本期我们邀请的专访嘉宾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赵宇教授,赵教授小组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效经济的催化合成方法学,其之前的很多努力集中于从简单易得的原料出发来合成化学中常用的合成基元,而随后希望能发现和发展出更多新颖的成键方法去更快更好地合成结构复杂的分子用于药物筛选以及新颖功能分子的合成等众多方面。
以下是赵宇教授的专访内容:
我高考填报志愿时化学并非首选,考上了北大机缘巧合来到了化学系,之后被大潮推着考托考G申请到美国读博,在异国他乡陌生的环境里对人生态度迎来了一个转机。当时有幸选了有机化学专业,进入实验室之后才越来越享受到合成化学中需由动手来验证课题设想的乐趣,诸多努力柳暗花明之后终于达成目标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如此博士博士后一直集中在合成化学,找工作时也更倾向于追求高校里可以自己定义科研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的学术自由,在这个人生的另一关口又是机缘把我带到了新加坡,如今很开心在一个各方面都颇为顺意的环境里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作为一个合成化学工作者,我希望我的课题组可以发展真正高效经济的催化合成方法,从而推动更绿色环保的药物和材料制备。我们的当代社会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化学专业带来的各种生活便利,却也苦于化学化工的负面影响比如空气和白色污染,整体对我们这个行业偏见颇深。借用George Whitesides一句话,chemistry determines how we live and how we die,化学如此重要和无处不在,我认为任何化学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更好的化学来解决,而绝不是敌视和疏远。希望当代化学家的集体努力可以在可见的未来改变这个现状。
中学时狂热于篮球,甚至到了曾认真考虑能不能混这口饭吃的程度,可很快就意识到身体条件所限就作罢了。现在想想如果换一个职业,我会想去写小说,既记录人生又表达自己心中所想。
我们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效经济的催化合成方法学,之前的很多努力集中于从简单易得的原料出发来合成化学中常用的合成基元,之后希望能发现和发展出更多新颖的成键方法去更快更好地合成比较复杂的分子用于药物筛选。另外把我们的方法应用于经济高效的新颖功能分子合成(包括高分子)是我们的一个近期目标。
很难选出一个人。我想金庸和Michael Jordan对我的性格养成都有过很重要的影响吧。前者是关于世界观的潜移默化,对后者的崇拜则让我多了些认真和竞争的意识。
作家金庸
球星Michael Jordan
也很难选。金大师已然作古,我想我就选他吧,告诉他他的小说中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怎么影响了我们这代人的养成。
困难人人、时时都会有。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似乎想不起来那么深刻的经历好分享的。
我对吃没什么追求,中餐西餐皆可。大学里某一次熬到深夜时的那个煎饼让我印象深刻。
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性格随遇而安所以也不够坚韧。最头疼的应该是拖延症。
做让自己放松的事情,看小说打球。
绿色化学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提高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污染等等。
我最期待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获奖,光化学合成也很有可能吧。
如果还没有采访过, 我推荐香港科大的孙建伟和普渡大学的代明骥。
本期专访的赵宇教授是由南佛罗里达大学史晓东教授推荐的。首先非常感谢赵宇教授接受邀请。赵老师在金属或有机小分子促进的不对称催化领域做出了突出的共享,也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思考。拜托赵教授Chem-Station写专访时,赵老师很认真的回答了专访的问题。最后,再次感谢赵老师给我们提供专访,让我们能有机会更深入了解他,也希望日后化学空间能和赵老师有更多研究上的交流,衷心祝福朱老师在合成方法学和不对称催化方法学领域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1998-2002 北京大学,化学系,学士(Prof. Limin Qi)
2002-2008 Boston College,化学系,博士(Profs. Marc L. Snapper & Amir H. Hoveyda);
2008-2010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博士后(Prof. Richard R. Schrock);
2011-2017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助理教授
2017-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副教授
荣誉与奖励
2019 Asian Rising Stars Lectureship Award, 18th Asian Chemical Congress, FACS
2018 Tokyo Chemical Industry-SNIC Industry Award in Synthetic Chemistry
2017 Outstanding Chemist Awar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US
2016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2015 Young Scientist Award, Faculty of Science, NUS
2015 Young Chemist Awar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US
2015 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 from Japan and Hong Kong
2014 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 from Taiwan and Thailand
2013 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 from China and South Korea
2011-2016 Singapor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Fellowship, Singapore
2006-2007 John LaMattina Graduate Student Fellowship, Boston College
1998-1999 Guanghua Scholarship, Peking University
相关链接:
赵宇教授课题组主页:http://zhaoyugroup.sg/.
新加坡国立大学赵宇教授课题组在JACS发表桥联轴手性联芳化合物研究成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赵宇课题组通过借氢策略实现邻二醇到邻二胺的高效转化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石油醚
有机化合物是以碳为骨架,氢为外衣的结构形式,许多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也是以氢转移为关键步骤。从研究催化反应中的氢转移过程入手,发展氢转移催化剂和调控策略,是提高催化效率的一种思路。近年来,南开大学朱守非教授所在小组从氢转移控制的独特视角出发,集成研究了3类以氢转移为关键步骤的催化有机合成反应,通过发展新型氢转移催化剂和氢转移新反应,提高氨基酸、有机硼、有机硅等重要有机分子的合成效率,初步揭示催化反应中的氢转移共性规律。
很荣幸可以邀请南开大学的朱守非教授,带我们走进催化氢转移的反应过程。
以下是朱守非教授的专访内容:
我的化学启蒙从初三开始,那时很有幸遇到几位非常优秀的化学老师,让我对化学这门课产生了浓厚兴趣,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高中的化学老师范汝广先生很赏识我,对我关怀有加,更加激发了我学习化学的热情,在高考中考出了很高的分数。当年由于消息闭塞,我对大学和专业的填报一头雾水,范老师给了我非常具体的建议,对我的志愿填报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认为我比较适合从事化学基础研究,建议我报考享有盛誉的南开大学化学系。我接受了他的建议,并最终和南开和化学结下不解之缘。南开化学大师云集,学术氛围浓郁,启迪了化学研究的理想。研究生期间,我有幸跟随周其林先生从事研究,先生不只教会了我如何做实验、收数据、写文章、申请经费,更教会了我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开展有品位、有特色、有价值、有影响的科学研究,促使我最终选择了化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我从小比较喜欢艺术和写作,如果没有从事化学研究,我可能会从事写作或绘画相关的职业。
我的研究方向一直集中于催化有机合成反应研究。过去10年中,我从氢转移控制的独特视角出发,集成研究了3类以氢转移为关键步骤的催化有机合成反应,通过发展新型氢转移催化剂和氢转移新反应,提高氨基酸、有机硼、有机硅等重要有机分子的合成效率,初步揭示催化反应中的氢转移共性规律。未来我仍将围绕“催化氢转移效率和选择性的决定因素”这一核心科学问题,以三类催化氢转移反应为载体,发展氢转移新反应、新催化剂和新策略,揭示催化氢转移规律,发展催化氢转移新理论,实现氢转移的自由调控,达成完美合成目标(图1)。
图 1 研究方向。(图片来源于朱守非教授课题组)
迄今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博士导师周其林院士。周先生把我带入有机合成研究领域,不止教会了我如何做实验、收数据、写文章、申请经费,更教会了我什么是科学研究,如何开展有品位、有特色、有价值、有影响的科学研究,坚定了我对科研的热爱,促使我选择了化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周先生与人为善、淡定从容的处事方式也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我会选择瑞典化学家Jons Jakob Berzelius(贝采尼乌斯)。我希望听他描述第一次发现催化反应并提出催化剂概念时的激动心情,也希望向他汇报催化剂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革。
在日本留学期间,我从事了和以往研究方向差距较大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由于我之前对有机材料方面的研究一无所知,再加上国内实验室的一些事情也无法脱身,所以开始阶段非常困难,接连几个月都没有真正休息过,每天睡觉不超过5小时,体重下降了10多公斤,那是我印象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后来在同事帮助下,逐渐步入正轨。这段留学生涯中,我拓展了知识面和思维方式,有幸和一批不同国籍和背景的优秀化学家合作,这显然对我的研究道路大有裨益。积极的心态、勤奋的工作态度和与人为善的处事方式是我克服这些困难的关键。
我喜欢面条,特别是汤面。在胃口最不好的时候,一碗热汤面就能把我治愈。
我认为自己的优点是善良、真诚、执着,我头疼的缺点是对美食缺少控制力。
工作以外的时间我大都用于阅读经典、看电影、深入思考。如果我突然有一周假期,我会用这段时间陪陪家人。
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催化剂自旋态如何影响其催化性能?如何实现催化剂的理性设计?
清华大学赵亮教授
首先,非常感谢朱老师提供专访,从邮件来往,可以看出朱老师做事认真,有条不紊,和蔼。希望有机会在日后的学术会议上,能有机会和朱老师交流学术问题。最后,再次感谢朱老师给我们提供专访,让我们能有机会更深入了解他,也希望日后化学空间能和朱老师有更多研究上的交流,衷心祝福朱老师在氢转移过程和不对称催化方法学领域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1996–2000,南开大学,化学系,本科,导师:项寿鹤 教授
2000–2005, 南开大学,理学博士, 导师: 周其林院士
2005–2008, 南开大学,讲师
2008–2012, 南开大学,副研究员
2012–2012,The University of Tokyo,博士后,导师:Prof. Eiichi Nakamura
2013–至今, 南开大学,教授
2013–至今,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骨干
2014–至今, 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
2019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Award (the First-Rank, R3)
2019 Asian Rising Stars Lectureship Award, Federation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
2018 Chiral Chemistry Award for Your Investigates (CCS)
2018 Tianjin 131 Creative Team Leader
2017 National Program for Special Support of Eminent Professionals
2016 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2016 Tianjin Youth Wu-Si Medal
2015 Y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Leader (MOST)
2015 Tianjin You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Leader
2015 Tianjin 131 Cre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Project (First Class)
2015 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s (from Hong Kong and Korea)
2015 Nankai-Jebsen Scholarships for Teachers
2014 Tianjin 131 Cre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Project (Second Class)
2013 National Program for Support of Top-notch Young Professionals
2013 The 12th Tianjin Youth Award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Tianjin Natural Science Award (the First-Rank, R3)
2013 The 100 Young-Academic-Leader Project of Nankai University
2012 the Science Funds for Excellent Youth (NSFC)
2012 Young Chemist Award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2010 the Program for New Century Excellent Talents in University (MOE)
2007 Tianjin Natural Science Award (the First-Rank, R3)
2004 Hong Kong Qiu-Shi Award for Graduate Students
周其林和朱守非团队《Science》发文:脂肪胺N-H键的高对映选择性卡宾插入合成手性氨基酸
南开大学周其林和朱守非课题组JACS: 手性炔丙基硅烷和丙二烯硅烷的合成
Angew:通过α-silylcarbene参与的B-H插入反应方法学研究
硅导向的对映选择性Nazarov环化反应
朱守非:坚守非常之路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