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化学家

氨基酸衍生的膦配体・天然手性的传递—卢一新教授

又是时隔好久的专访,一拖再拖,可能是遭遇了创作瓶颈,还有研究的不顺,我迟迟没能下笔。名古屋的九月已经开始了,可是天气还是像夏天一样闷热潮湿,今天走过野依交流馆纪念馆又看到满墙壁的BINAP分子,这可真的是名古屋大学的“明星分子”,无处不见啊!说到这儿,我想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这位化学家一定也会对名大、对BINAP有许多熟悉的感觉还有难忘的回忆吧。

noyorikinen_1

在新利官方网站 一栏中,到目前为止,已经陆续为大家介绍了好几位来自中国本土的不对称催化的教授,有游书力丁奎岭冯小明几位教授,他们的研究各有千秋,而且每一位都可圈可点,今天的这位化学家,是另一位年轻,而且在这个领域非常活跃的不对称催化化学家,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卢一新教授。和前面几位相比,卢教授又是用哪般独门秘籍去为不对称催化创造一种可能的呢。

有机膦配体,大概是人们提到配体时的第一联想了吧,在不对称反应和合成中,手性膦配体的设计和合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 BINAP为代表的手性膦配体极大地推动了手性膦配体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而不对称催化化学家们从未停止自己的探索,继续开发不同来源的膦配体。相比起联萘衍生的BINAP配体,卢教授所致力的研究是开发一系列氨基酸衍生的膦配体并研究其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氨基酸是一大类天然手性源,其广泛来源和结构多样性为使得氨基酸衍生的膦配体有着许多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卢教授成功用开发的一系列双功能氨基酸膦配体成功催化多类不对称催化反应如aza-MBH、 allylic alkylation、Michael addition、[3+2]/[4+2]/[4+1]cycloaddition等,其中由他首次报道的氨基酸二肽叔膦催化剂已被日本东京化成商业化,并因此在业界获得许多奖项。

以下是卢一新教授的专访内容:

您为什么要从事化学研究?

从初中开始有化学, 我的化学成绩一直不错,高考时化学也考得好, 所以就一路下来了。 呵, 听起来象很老套的答案,回过头来想, 我觉得选专业应该是上大学后,比如大二, 而不是什么都不太懂的高中。

如果不从事化学,还有什么想做的?为什么?

应该会经商,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感觉。

现在在做哪方面的研究?另外,准备在这块如何展开?

基于氨基酸的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和应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体系,今后还要更多地应用到未知的不对称反应中, 发现更多现在还没法实现的反应。

请告诉我们对你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为什么?

有很多人都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要我说一个,还真有些为难。

在你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发生在什么时候,怎么克服的?

大概是在McGill 做博士的后期吧。我博士期间的5篇文章,都是差不多最后发出来的,那段时间很有些压力。不过,努力工作,一头扎到实验室, 很快也就过去了。 干我们这一行的,应该没什么别的诀窍,内心足够强大,动脑筋多做实验就应该差不多了。

你平时喜欢吃什么?(如果是菜肴的话在哪里吃的最好吃?)

我在很多地方生活过, 都不是以辣的食物闻名的。 不过,我现在最喜欢的就是辣了,我最爱川菜。

平时工作以外的时间,您都做些什么

我喜欢运动,经常锻炼身体, 基本上每周都会打一次羽毛球。也很喜欢看体育比赛,很多运动我都有follow,比如从网球大满贯到NBA,我都知道得不算少。

182415939_Raptors_Nuggets_Ellwood_222

下一次您推荐我们采访谁。(此问题回答仅限中国的化学家以及在海外的华人化学家)

Prof Chao-Jun Li, McGill University

笔者后记

最后,笔者这里要说,本来是能够有幸认识卢教授,应该是2014年5月底,名古屋大学举办IGER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emical Science in Asia 是日本和新加坡之间友好往来学术交流研讨会,作为曾经在名古屋也有过研究经历的卢教授,也受邀参加并作报告 Amino Acid-base Chiral Phosphines for Enantioselective Nucleophilic Catalysis。当时我因为家中突然急事必须回国几天,恰恰错过了聆听这次研讨会精彩的演讲,作为同在名古屋有研究经历的晚辈,我也没能与卢老师交流,实在是遗憾。感谢卢老师给我们提供专访,能让我借此弥补一些遗憾,再次了解他,也希望日后化学空间能和卢老师有更多研究上的交流。

卢一新教授简历

Yixin-Lu_150-for-tridion_tcm18-127845 卢一新(Lu Yixin) 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医疗研究所 Prof. Peter W. Schiller ,然后又作为RCMS fellow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野依良治教授/北村雅人教授组从事博后研究。于2003年九月新加坡国立获得教职,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化学系执行主任。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以及抗癌药物的研究,率先在国际上进行氨基酸衍生的双官能团、多官能团催化剂的研究及其拓展其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多年来,在国际顶级期学术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包括世界一流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和化学科学 (Chemical Science)等。

获奖经历(年份倒序)

2009 A recipient of the Asian Core Program (ACP) Lectureship awards Japan and Korea

2009 Young Scientist Award & Outstanding Scientist Award from the Faculty of Science, NUS

2010&2011 Young Chemist Award & Outstanding Chemist Award from NUS Chemistry

2011& 2012 ACP Lectureship awards China and Taiwan i

2013 Young Scientist Award & Outstanding Scientist Award from the Faculty of Science, NUS

2013 GSK-SNIC Award in Organic Chemistry,

2013 Dean’s Chair Professorship.

相关链接

本文版权属于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Related post

  1. 复仿生动态材料的设计合成・RNA细胞的传送与应用 —管志斌教授
  2. 卑金属的催化世界・化平凡为神奇ー胡喜乐 教授
  3. 胡喜乐
  4. 探索绿色合成新工艺 —罗德平教授
  5.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化学与教育的融合–房喻教授专访…
  6. 绿色氧化剂(空气中的分子氧)・化学的生命也在这里诞生ー焦宁 教授…
  7. 游走于生物与化学之间探索生命的奥妙—刘平华教授
  8. 药物递送剂及器件的研发・探索癌症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顾臻教授

Pick UP!

微信

QQ

广告专区

PAGE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