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デミス・ハサビス Demis Hassabis
翻译:炸鸡
Demis Hassabis(1976年7月27日出生于北伦敦) ,英国人工智能科学家,现担任Google DeepMind的CEO。
1976年7月27日 – 出生于英国伦敦
1993年 – 在Bullfrog Productions开始职业生涯
1994年 – 17岁时参与《主题公园》的设计辅助并担任首席程序员
1997年 – 入读剑桥大学女王学院
2000年 – 在Lionhead Studios担任《Black & White series》游戏的首席AI程序员
2009年 – 在伦敦大学学院(UCL)获得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
2010年 – 共同创立DeepMind
2014年 – Google收购DeepMind,Hassabis担任工程副总裁
2017年 – 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
2018年 – 获得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2020年 – 获得丹·大卫奖未来领域奖
2023年 – 获得加德纳国际奖和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2024年 – 获得庆应医学奖
2024年 – 获得科睿唯安全球引文桂冠奖
2024年 –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其他
1989年左右 – 13岁时国际象棋的Elo等级分达到2300
1992年 – 16岁时通过A-Level和S-Level考试
1994年 – 17岁时参与《主题公园》的设计辅助并担任首席程序员
2003年 – 在智力运动奥林匹克上第5次夺冠后退役
2015年 – DeepMind的AlphaGo击败欧洲围棋冠军
2016年 – AlphaGo击败李世乭
2017年 – 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
2018年 – 发布AlphaFold
2020年 – 发布AlphaFold2
利用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
Hassabis和其团队开发的AI模型”AlphaFold”在蛋白质立体结构的预测领域取得很大突破。AlphaFold2甚至能依靠学习了已知的氨基酸序列和蛋白质的结构的AI模型,预测未知的蛋白质结构。AlphaFold2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预测:
当氨基酸序列(构造未知)被输入进AlphaFold2后,数据库会检索类似的氨基酸序列或已知的蛋白质结构。
首先解析不同立体结构的相似氨基酸序列,研究在进化过程中哪些结构被保留。随后,研究具有相互作用的氨基酸在三维结构中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例如当某个氨基酸带电时,它可能会被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酸吸引,或者与水分子的置换转变为疏水性。
基于以上的推测,生成计算氨基酸之间距离的”Distance map”,展现出氨基酸在蛋白质内部的相对接近程度。
通过使用神经网络对氨基酸序列和距离图(Distance map)进行反复优化,以确定重要的信息。该神经网络使用了一种称为“Transformer”的技术,能够从大量数据中有效提取重要信息。
AlphaFold2通过像拼装氨基酸拼图一样,预测蛋白质的假想结构。它反复执行步骤3,并在第三次循环时得出最终结构。AI会以概率方式计算结构的各个部分的准确度。
在有研究人员参加的「CASP」(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竞赛中,最好的预测蛋白质结构的成绩也仅能达到约40%的精确率。然而,Hassabis的团队开发的AlphaFold大幅超越了这一精度,达到了接近60%的准确率。AlphaFold2更是高达了惊人的90%的预测精度。
改编自NobelPrize.org[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24 They cracked the code for proteins’ amazing structures]
关注Chem-Station抖音号:79473891841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侯召民教授の講演を聴講してみた
翻译:炸鸡
你好,我是作者berg。本篇内容是关于我参加的2024年10月5日在庆应义塾大学矢上校区(理工学部)举办的”新催化剂·新反应·新机能材料”演讲的简单回顾。
演讲者:侯召民(Hou, Zhaomin)教授(理化学研究所环境资源科学研究中心 副所长)题目:Strategies and Tactics in Diversity Oriented Total Synthesis
详情: https://chem.keio.ac.jp/topics/report/lab07/20240918-4292/
侯教授开发了中心金属以镧系元素为首的稀土类元素的有机过渡金属配合物,以及利用这类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开发了一系列高分子合成反应和有机合成反应。此外,侯教授还有很多开创性研究(更多请看:第23回 筑梦化学键的自由切断・自由构建:侯召民 教授)
演讲以对很多有机系研究者来说很陌生的稀土类元素为开端。镧系元素的主要特征有:①容易呈现+III价的氧化态,②不易发生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反应,③具有较高的亲氧性,④是强路易斯酸,⑤镧系收缩(即元素周期靠前的镧系元素离子半径较大),⑥不遵循18电子规则。这些独特的性质,例如⑤和⑥的特点,使得镧系类元素配合物可以呈现出12配位(!)的惊人的配位数,表现出特殊的化学行为。
此外,配合物中的碳-金属键的特征有①高亲核性②容易插入烯烃③表现出强碱性(容易以脱质子机理来活化C-H 键) ④接触到空气或受潮容易失活……等等。
尽管有机镧系配合物有这么多有价值的反应特性,有望作为催化剂发挥出高活性和选择性,由于其易被氧化的特性,所以过去一段时间对它的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早期,J. Wilkinson等人在合成各种茂金属的过程中,也合成了以镧系元素为中心金属的配合物。然而,由于配位数超过了18电子规则,只得到了不溶解的聚合物状配合物,其性质未被详细研究。到了1980年代,Evans等人终于通过使用体积庞大的Cp*配体来控制配位过程,并成功分离出单核配合物。当将所得的Ln配合物与烯烃作用时,经过插入过程,聚合反应可以顺利进行。此外,使用钐(Sm)作为中心金属时,聚合反应通过自由基机制进行。然而,对于丁二烯和苯乙烯等共轭烯烃,由于生成了稳定的配合物,导致聚合反应无法进行,因而在底物应用上仍然存在难题。
对于这个难题,侯先生通过改良环戊二烯配体,合成了有两个烷基的半三明治型配合物,并通过和三苯甲基阳离子作用合成了阳离子配合物,确立了用于烯烃聚合和C-H活化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是当使用钪(Sc)作为中心金属时,成功拓展了各种精密聚合的应用。在具有较大位阻的胺基偶氮配体下,丙烯在3,4-位实现了等规选择性聚合;而在位阻较小的PNP型螯合配体下,在1,4-位实现了等规选择性聚合。
此外,侯教授还巧妙利用了长期以来阻碍反应开发的镧系类元素的强亲氧力,发现含氧官能团可以作为导向基团使用。传统上,像邻茴香丙烯这样的烯烃,其聚合活性远低于乙烯,很难进行共聚反应,但通过优化能够实现选择性的交替共聚反应。由此获得的聚合物因为含有比例适度的结晶性区域,因此即使断裂也能可逆地粘合,展现出自我修复性和形状记忆性等优良的物理性质,同时它的工业应用正在推进。
侯教授的团队不仅将开发的催化剂用于高分子合成,还用于不对称合成。C-H键活化以及随后的烯烃插入反应是这一催化体系的特点,当被应用在分子内反应中,有机镧系配合物可以巧妙地选择反应底物,如Ln催化剂能催化exo-选择性的环化,因此可以被用来构建季碳(即四级碳原子)。通过使用具有轴手性的茚系配体代替环戊二烯配体,已经实现了立体选择性的环化反应。
除了上述研究内容外,侯教授的团队近年来利用镧系金属氢化物配合物能够切断苯环中的碳-碳键这一特性进行氮固定的研究,侯先生的研究成果着实令人瞩目。非常期待侯老师今后的研究的成果。
演讲中,侯先生穿插讲述了许多小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许多有机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时,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产物,而生成了聚合物状的物质,学生通常不会深入探讨。然而这一的结果对于高分子科学的研究者来说反而是一个珍宝。” 确实,就像白川英树先生”意外地”合成出聚乙炔,历史上不乏通过深入探究失败结果而得到意料之外收获的案例。但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往往只顾追逐眼前的目标,而忽略了这些意外的发现。侯教授的话使我重新审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格言。
自从参加工作后,我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如此前沿的研究,因此收听这次的讲演会对我来说很有启发性和新鲜感,90分钟的时间转瞬即逝。最后,我衷心感谢以垣内教授为首的、安排本次讲演会的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的相关人员,以及在秋雨中不辞辛劳前来进行演讲的侯先生。
关注Chem-Station抖音号:79473891841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黎书华 Shuhua Li
翻译:炸鸡
黎书华(1969年7月-),中国物理化学家,湖南衡阳人,理论与计算化学专家,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参考自:Shuhua Li’s group)
1990 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1993 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1996 南京大学 获得博士学位
1996-1998 南京大学 博士后
1998-2000 Texas A&M大学 博士后
2000 南京大学 副教授
2002 南京大学 教授
2017年 当选国际量子分子科学院院士
2019年 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2002 Outstanding Young Chemist Award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2004 The Project for Young Teachers in Universities by Fok Ying Tong Education Foundation
2008 The Pople Medal of 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Theoretical & Computational Chemists
2009 Science & Technology Award for Chinese Youth
2009 Outstanding Young Chemist Award of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and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利用计算化学解释吡啶-硼自由基(Pyridine-boryl Radicals)的化学特性,并将吡啶-硼自由基用于有机合成[1]。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小山 靖人 Yasuhito Koyama
翻译:炸鸡
小山靖人,日本有机化学家,现为日本富山县立大学工学部医药品工学科教授。
2000年3月 毕业于北海道大学理学部化学科
2000年4月 入学北海道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硕士课程
2002年3月 毕业于北海道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硕士课程(指导教师:村井章夫教授)
2002年4月 入学东北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博士课程
2005年3月 毕业于东北大学大学院理学研究科化学专攻博士课程(指导教师:平间正博教授)
2005年3月 取得博士(理学)(东北大学)学位
2005年4月 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PD,东京工业大学,指导教师:铃木启介教授)
2007年3月 东京工业大学大学院理工学研究科 有机・高分子物质专攻 助手(高田十志和教授)
2007年4月 任同职 助教
2013年1月 北海道大学催化化学研究中心 副教授
2016年4月 富山县立大学工学部医药品工学科 副教授
2021年4月-现在 同上 教授
2016年4月~2017年3月 北海道大学催化科学研究所 客座副教授
有机化学﹑高分子合成﹑超分子化学
截至2022年11月5日
原著论文:99篇﹑综述和解说:10篇﹑著作:11部﹑专利(公开):8件
日本化学会、有机合成化学协会、高分子学会、日本橡胶协会、催化学会、日本过程学会
2004年5月 日本化学会第84届春季年会学生演讲奖
2008年5月 有机合成化学协会研究企划奖
2008年5月 日本化学会第88届春季年会优秀演讲奖(学术)
2009年5月 日本化学会第88届春季年会优秀演讲奖(学术)
2009年9月 东京工业大学工学系青年激励奖
2009年10月 第5届CERI最优秀发表论文奖
2009年10月 第21届弹性体讨论会优秀发表奖
2011年2月 第1届田中橡胶化学技术奖
2011年5月 第2届普利司通软材料前沿奖(鼓励奖)
2011年5月 2011年日本橡胶协会年会青年优秀发表奖
2012年2月 手岛纪念奖论文奖
2012年5月 2011年度高分子研究激励奖
2012年5月 第12届CERI最优秀发表论文奖
2012年8月 东京工业大学挑战性研究奖
2013年10月 “元素模块高分子材料的创造”第1届青年研讨会优秀演讲奖
2017年4月 长濑学术振兴奖
2021年5月 第38届富山奖
1. 具有重复结构的天然中分子的快速合成方法的开发及其特性评价
分子量约为500~3,000的生理活性分子被称为中分子,中分子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对象。我们致力于开发快速、大量合成中分子方法,现在正在尝试通过聚合的方法合成分子中重复出现的结构,现介绍目前为止的两个成果。
多肽的交替共聚合方法的开发及交替序列的功能探索1)
将醛、胺和含有异氰基的羧酸三种成分混合后,可以进行以Ugi反应为基本反应的聚合反应,从而在单一反应器中获得肽的交替共聚物。由于这种方法不但简便还可以大量合成有序列的多肽,因此我们正在多方面推进基于多肽的材料开发。
糖链移植法的开发和寡糖配糖分子的一锅合成2)
我正在研究利用糖型环状亚硫酸钠进行糖链移植法达到迅速合成同质寡糖配糖分子的目的。在使用含有醇基的糖原作为聚合引发剂的情况下,加入酸和MS 3A,聚合反应就发生了且伴随着SO2的释放,从而可以一步获得寡糖,寡糖的聚合度由引发剂和环状亚硫酸钠投料比例而定。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希望合成具有生理活性的分子,如Glycyrrhizin、Quercetin-3-O-sophoroside、α-Galactosyl ceramide α-(1,2) analogue等生物活性分子以及它们不同糖链长度的衍生物,并评估糖链长度对物性的影响。
2. 用于自动合成高分子的氧化腈反应试剂的开发3),4)
为了能够自由地改性周围的聚合物,我们已经开发了几种氧化腈试剂。由于氧化腈很活泼,可以在没有催化剂的作用下与各种不饱和键进行加成反应,但同时也会发生自我分解反应。因此,通过在氧化腈的周围引入庞大的取代基,我们开发出了兼具稳定性和高反应性的试剂。常见的聚合物如橡胶和树脂中通常含有烯烃或腈基,只需将这些试剂与其混合,就可以促进这些常见聚合物的交联和修饰反应。
1)小山靖人,* ペプチドの交互共重合法の開発と交互配列の機能探索, 有機合成化学協会誌, 2022, 80, 941-951. DOI: 10.5059/yukigoseikyokaishi.80.941.
2)A. B. Ihsan, Y. Koyama,* Substituent optimization of (1→2)-glucopyranan for tough, strong, and highly stretchable film with dynamic interchain interactions, ACS Macro Lett. 2020, 9, 720-724. DOI: 10.1021/acsmacrolett.0c00266.
3)S. Ooba, N. Nakajima, M. Hamada, T. Takata, Y. Koyama,* Synthesis and reations of homoditopic stable nitrile N-oxide as a powerful tool for catalyst-free constructions of macromolecular architectures, Macromol. Chem. Phys. 2022, 2200183. DOI: 10.1002/macp.202200183.
4)小山靖人,* 高田十志和,* クリック反応のためのニトリルオキシド反応剤:炭素-炭素結合形成を伴う無触媒環化付加反応, 有機合成化学協会誌, 2016, 74, 866-876. DOI: 10.5059/yukigoseikyokaishi.74.866.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改编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有賀 克彦 Katsuhiko Ariga
翻译:炸鸡
有贺克彦(1962-),日本材料化学家,纳米技术专家,超分子化学家。
担任物质材料机构(NIMS)和国际纳米建构研究中心(MANA)首席研究员。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造科学研究科物质系专攻教授。
1987年 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
1990年 获得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1987年-1992年 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生体理工学部研究助理
1990年-1992年 得克萨斯州大学博士研究員 兼任
1992年-1997年 JST 超分子研究项目负责人
1998年-2001年 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 助理教授
2001年-2003年 JST 相田纳米空间研究项目 负责人
2004年- 物质・材料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7年MANA 主任研究员
2017年- 東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物质系 専攻教授
Editor-in-Chief of 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Executive Advisory Board of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ChemNanoMat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Journal of the Indonesian Chemical Society
Executive Board Member of Small Method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Chemistry of Material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Langmuir (- 2014)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Appl. Mater. Today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Journal of In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Polymers and Material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Green Energy Environ.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Molecular Catalysi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Materials
Advisory Editor of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Advisory Editor of Applied Physics Express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Advisory Panel of Nanotechnology (- 2018)
Associate Editor of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6)
Associate Edit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Oleo Science
Section Editor of Chemistry Letters (-2016)
2010 Nice-Step Researcher 2010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Policy, Japan)
2011 ISCB Award for Excellence 2011 (Indian Society of Chemists and Biologists)
2014- World Economic Forum, Global Agenda Councils (Nanotechnology) Member
2015 Contribution Award, Japan Society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JSCC)
2019 Langmuir Lectureship Award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1 CSJ Awards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Clarivate Analytics) One of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researchers.
Honorary Member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of India (MRSI)
Member of World Economic Forum Expert Network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ステファン・カスケル Stefan Kaskel
翻译:炸鸡
Stefan Kaskel(1969年2月24日-),德国化学家。德累斯顿工业大学(TU Dresden)教授。(照片:TU Dresden)
1990-1995 蒂宾根大学 本科
1995-1998 博士(指导教授:Joachim Strähle),专业排名第一
1998-2000 受到德国洪堡基金会The Theodor Rehman Fellowship资助,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埃姆斯研究中心进行研究活动
2000-2003 马克斯·普朗克煤研究所 波鸿大学(指导教授:Ferdi Schüth)
2004- 德累斯顿工业大学 C4教授
1997, Young Scientist Award, European Powder Diffraction Conference, Parma, Italy
1998–2000 Feodor Lynen-Fellowship of 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Foundation
2000–2002 Reimar Lüst-Fellowship of the Max-Planck-Society
2003 Young Scientist Nanotechnology Award of the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15 日本学术振兴会奖
2017,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Clarivate Analytics)
2017, ERC Advanced Grant “Amplipore”
2016,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state of innovation, formerly Thomson Reuters)
研究业绩
开发了可以应用于储存能量,催化剂,电池,分离技术的多孔纳米材料(合成,结构,功能)。一直以来致力于MOF﹑多孔性碳材料﹑CVD、CNT、吸附﹑印刷等研究。已经发表了400多篇学术著作,被引次数超过22000(Google 学术 H-指数为80),并拥有50多项专利。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别被Thomson Reuters和Clarivate Analytics认定为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モウンジ・バウェンディ Moungi G Bawendi
翻译:炸鸡
Moungi G Bawendi(1961年3月15日-),美国化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胶体量子点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之一。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封面图片来自MIT Chem。
1982 哈佛大学 毕业
1988 芝加哥大学 博士毕业
1988 贝尔实验室博士研究员
1990 麻省理工学院(MIT)助理教授
1995 麻省理工学院(MIT)副教授
1996 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
1991 Packard Fellowship fo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994 Fellow of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1997 The Coblentz Award
2007 Ernest Orlando Lawrence Award
2010 ACS Award in Colloid Chemistry
2016 World Technology Awards
2020 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
Bawendi的研究侧重于纳米晶体,特别是半导体纳米晶体(也称为量子点)的科学和应用。Bawendi关注单个量子点,正在开发一种方法可以在时间范围从100皮秒到1毫秒的跨度上探索量子点的电子激发动态特性。
在1993年,Bawendi和其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合成方法,使用配位性有机化合物作为溶剂,热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得到了具有高亮度发光特性的CdS、CdSe、CdTe等量子点。(引用次数超过12000)[1]
该合成方法被称为“热注入法”,它是最常见的单分散纳米晶体的合成方法,利用将有机金属试剂快速注入高温溶剂中,实现均匀的核生成过程。
被紫外线激发后,极小粒子的胶体悬浊液(被称为胶体量子点或CQD),不同大小的粒子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
之后Bawendi进行了量子点的光谱学研究[2]以及与激光相关的研究[3]。积极展开了纳米材料在生物学上的应用研究[4]、太阳能电池的研究[5]等。此外,也对使用单分子光谱学方法进行单个量子点的光谱研究表示了兴趣 [6]。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モウンジ・バウェンディ Moungi G Bawendi
翻译:炸鸡
Екимов, Алексей Иванович( Alexei Ekimov,1945年2月28日出生于苏联),旅美物理化学家。
Nanocrystals Technology Inc.主任研究员。(封面图片来自:nexdot Quantum Dots History)2023年与Moungi G Bawendi博士和Louis E. Brus博士一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1967 列宁格勒州立大学 毕业
1968-1977 A.F. Ioffe Physical Technical Institute 研究员
1974 取得候补学位(Ph.D: 物理学和数理科学)
1977-1990 S.I. 瓦维洛夫国立光学研究所 上院研究院 兼小组负责人
1989 取得物理数学博士学位
1990-1999 伊洛夫研究所 主任研究员
1999- Nanocrystals Technology Inc. 工作
1976 苏联国家奖(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премия СССР)
2006 R. W. Wood Prize
2023 诺贝尔化学奖
等等
纳米结晶半导体 量子点的发现和关于量子点的电子特性和光学特性的开创性研究
研究了半导体纳米结晶CdS、CdSe、CuCl和CuBr的玻璃光学和电学特性,并确定了这些晶体的尺寸与其吸收光谱参数之间的关系。和A.F.Ioffe Physical Technical Institute的理论物理学家的A. Efros一同阐明了包含观察到的纳米结晶的玻璃光学特性。尤其解释了纳米结晶的光学特性因其尺寸而异的原因,并发现了纳米结晶表现出量子特性,行为类似于“人工原子”。
此后,半导体纳米结晶和类似的物体开始被称为“量子点”。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ルイ・E. ・ブラス Louis E. Brus
翻译:炸鸡
Louis E. Brus(1943年8月10日-,出生地: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美国化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会员。(图片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网站)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65 莱斯大学 毕业
1969 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毕业 Ph.D. (chemical physics)
1969-1973 美国海军研究所 科学人员
1973-1996 贝尔实验室
1996-现在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2001 Irving Langmuir Prize in Chemical Physics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2005 ACS Award in th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6 R. W. Wood Prize
2008 Kavli Prize
2010 NAS Award in Chemical Sciences
2012 Bower Award and Prize for Achievement in Science (the Franklin Institute)
2013 Welch Award
2023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量子点(胶体状半导体纳米结晶)的发现。[2,3]
Brus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量子点(quantum dot)的胶体半导体纳米晶体[1]。在贝尔实验室,Brus在研究光激发半导体表面上发生的有机物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中,注意到水溶液中的硫化镉晶体(半导体)的能隙随颗粒尺寸变化而改变[2]。他与同事Michael Sturge讨论后,宣布这个能隙和颗粒尺寸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三维空间内的量子约束理论模型来解释。[3]
量子点的实用合成法的开发。[4]
在上述的发现的基础上,Brus开发了更小的CdSe量子点的合成法(表面修饰法,分离精制法)。[4]
历史和传记的热心读者。园艺爱好者。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5]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ケムステ版・ノーベル化学賞候補者リスト【2023年版】
翻译:炸鸡
本篇记事基于各方媒体的资料,汇总了有潜力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化学家们。
注:化学家们按领域分类,跨学科领域的化学家们被任意归到其中一个领域。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