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shimasa Hirata Memorial Lecture Award、为了表彰已故・平田義正・名大名誉教授的功绩在2004年设立的奖项。该奖项主要颁发给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中具有杰出贡献的年轻化学家。该奖在设立之初以10年为期限,因此从2015年开始support方改成了ITbM(名古屋变革性生命分子实验室)、并且奖项的名称改为平田奖(Hirata Award)。另外,为了表彰生物领域的杰出年轻化学家,同时设立了岡崎奖(Tsuneko & Reiji Okazaki Award)。
平田義正教授作为教育者具有突出贡献,指导出了後藤俊夫(原名古屋大学教授)、中西香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岸義人(美国哈佛大学名誉教授)、上村大輔(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磯部稔(名古屋大学教授)、下村脩(美国波士顿大学名誉教授・诺贝尔奖得主)等世界级的学生。
获奖者名单如下所示。
Hirata Award
2016 Emily Balskus
2015 Ashraf Brik
Yoshimasa Hirata Memorial Lecture Award
2014 Martin D. Burke
2013 Tobias Ritter
2011 Mohammad Movassaghi
2010 Jin-Quan Yu
2009 Jeffrey Bode
2008 Scott J. Miller
2007 Peter H. Seeberger
2006 Phil S. Baran
2005 David R. Liu
2004 Justin Du Bois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投稿作者 alberto-caeiro
岸 义人(Yoshito Kishi)1937年4月13日生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现为美国有机化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名古屋大学特别教授,美国Eisai 公司副社长。(图片引自:维基百科)
海洋天然产物全合成及天然产物方面的工作
完成了包括神经毒素(palytoxin; tetrodotoxin; saxitoxin; batrachotoxin; pinnatoxin A)、聚醚类抗生素(monensin; lasalocid A; salinomycin/narasin)、安沙霉素类抗生素(rifamycin S)、抗肿瘤天然产物(halichondrins; mitomycins)、致癌物质(aplysiatoxins)、二次代谢物(gliotoxins; sporidesmins)、以及其他(ophiobolins; cypridina luciferin)等许多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并且,对岩沙海葵毒素、丝裂霉素等许多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有着重要贡献。
在其众多全合成工作中,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例:Palytoxin[1],Tetrodotoxin[2],(+)-saxitoxin[3],Halichondrin B[4],Mitomycin C[5],(±)-Batrachotoxinin A[6],这些分子的合成都是相当困难的,也是极具合成艺术的。
京都大学的野崎和檜山曾共同报道过经二价铬在温和条件下发生的还原型偶联反应,但在其中Kishi通过研究发现,之前使用的二价铬试剂中存在微量的镍,而当有少量的金属镍存在时反应性会显著提高[7]。现在此人名反应被称作Nozaki-Hiyama-Kishi (NHK)反应。
Kishi教授还在许多大分子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中,多次使用了此反应。比如在Halichondrin B的部分碎片逆合成分析中,多次不对称的NHK反应在其中有高效的运用[8]。
Kishi教授在Halichondrin B的全合成中发现,该分子的右边结构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和医药特性。通过与Eisai公司的共同研究合作,大规模的合成出此类药物,在经过了各种试验之后,作为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药物(商品名:Eribulin),在市场上正式发售。这是复杂分子大规模人工合成的药物,首次成功进行药物贩卖的案例。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上一次我们推出了第一期《化学工作者专访特别企划》科学的传递・以科普作为职业—梅村绫子,这一特别企划积极介绍和支持关于研究人员以外的化学工作者。带大家感受一下不同“化学人”的化学行业兴趣及其职业贡献。
本次第二回,采访的是名古屋大学变革型生命分子研究所的比留川治子研究员。比留川研究员是同一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从事将科学转化为绘画、动画和电影,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科学魅力的工作。
从事这样展现科学魅力工作的比留川研究员。经历了什么才从事这样的工作,现在我们来采访下她关于现在的工作和今后的目标,大家请看。
山口−−先谈谈到现在为止的经历,从儿时开始吧!
比留川−−出生在东京都多磨市,要是说的话你们知道三丽鸥彩虹公园吧?(我是不知道的)在那儿一直呆到大二,从小学时候起就喜欢电脑,在水杉建模(3D模型软件)和Shade上设计造型玩耍,闲的时候会盯着电脑桌面看乐在其中。(笑)
山口−−这不是和现在的人很像?完全就是网络时代的产儿
比留川−−是啊,比起电脑本身,自己更主要的是专心于设计,高中时期就用绘图软件给学校的活动做海报和周边。设计初稿交给负责印刷的印在毛巾手帕等各种周边上。
山口−−和现在的工作一下就关联上了,你那时候还参加了什么社团活动吗?
比留川−−初中和高中是美术部,还有生物部。生物和美术一样喜欢,希望日后研究生物,当然也想搞美术,二者不可兼得,感到烦恼。
山口−−你去了美术大学?
比留川−−最后真是烦恼到了极点,高中毕业后选择了美术的道路,从家庭到了女子美术大学的媒体艺术专业。大学里面重新学习了3D模型和绘图设计这些基本的部分。
山口−是啊,那么你在美术大学是什么专业谁来教你呢?
比留川−−很多都是来自NHK电影方面的老师,干了几十年退休之后转行来教书的,都是影像方面的专家。虽然这些人的课程还有跟着他们实习很有趣,但是然而我还是忘不掉生物。
山口−−那你还在学生物方面的吗?
比留川−−是的,课程结束之后去图书馆学习生物,之后在网络大学上争取到了生物系的名额。一直没落下生物所以对生物的意向更加强烈,最终决定插班去生物的大学。
比留川−−三年级转入宇都宫大学农学部生物生产科学生物学专业,从名头上来说好歹还是搞生物的是吧。然而,虽说是转进去了,但是从美术大学转过来真是非常不容易,插班换算过来只有30个学分(毕业要求要120-130个学分)。讲真,上课从早上第一节到晚上第八节那真是玩命啊。不仅是生物的课程,普通的必修课我也不够啊。比如在写毕业论文的大四下学期都还在上柔道课。
山口−−那真是不容易啊,那么你在自己愿望的大学里面从事什么样的研究呢
比留川−−三年级结束的时候分配到实验室。因为最开始就对微生物感兴趣所以希望去植物病理学研究室,探究研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有寄生在植物上引起植物菌原体病的细菌嘛。在大学的附近,我发现了这个情况,抽取了样品想调查下是否与植物菌原体病相关。
山口−−欸,那你有没有被细菌感染过呢?
比留川−−这个真没有。这个研究是感染细菌的,在此之前还没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我从大四起这一年还不得不干这事儿。
山口−−哦,这样啊,那你大学毕业之后呢?
比留川−−升学进入研究生院。去了东京大学柏校区研究生院的宇垣研究室。结果从多摩到栃木,在柏和关东的流转生活(苦笑)
研究生院一样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不是细菌而是病毒。在植物的细胞中如何转移的,在双生病毒科的病毒上标记荧光物质以便将其在细胞间的转移路线方式可视化。
从打工到科学科学研究会的兴趣
山口−−完全进入了研究状态,那你是不是已经对设计还有美术没有兴趣了?
比留川−−不是的,关于设计,老师其实也是知道我的精力的,东大研究所的招生考试说明会的海报都是我设计的,还有,本来我想去跨学科的交流项目,但是由于在本乡校区老师说希望我能把精力放在研究上所以就此作罢。虽然我能感觉到研究是件乐事,但是作为研究者来说没能去成心里面终究有所不快。
至此,如果去就职那么和当初进美术大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决定精进学业成为研究人员升学博士。之后,虽然继续着研究,然而遗憾的是研究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我在纠结着自己是否还要继续作为一个研究者。思考的结果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职业能力而在博士第二年中退,出国留学。
留学成为科学研究会的maker
山口−−为了从研究的角度让自己现在的工作进展顺利,那么,您选择去哪儿留学?
比留川−−去了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的蒙特利湾分校。我在科技插画里面提到的好几个美国和加拿大的地方念过书。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念的修士课程,这是多媒体绘图方面的顶尖,还有一个是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真的很想去那个地方,花了两年来修修士课程,因为逃掉了招生的时候,我花了用了一年多时间来学习,选择了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
山口−−要在那儿生存下去需要什么技能呢?
比留川−−提交关于学士称号和同期志愿的书、文件、还有3封推荐信。推荐信是宇垣老师、美术大学时候的老师和博士课程时候打工的老师(坊農秀雅老师)写的。其实我在坊農老师那儿打工做「Togo picture gallery」(生命科学的免费解说图册),这成为了选择这个方向的一个契机。
山口−−实际上留学怎么样?
比留川−−难得让人吃惊,第一次画铅笔画,每天要花好几个小时来做做作业、参加讲评会,回到住的地方也要弄好几个小时。对于我这种数字化处理专业没怎么用手写过的真是非常辛苦。当然不仅是指针式(手写)数字化我要竭尽全力。在去上课的车上,在到教室前都在反复涂写,课程都是勉强赶上。有趣是一方面,另外真是难度太大了(苦笑)。
山口−−你就这样过了一年?
比留川−−不是,其实上课只有九个月,加上实习次啊是一年。实习就是在现在所属的ITbM。
山口−−欸,一来就是实习吗?
比留川−−是的,我在找实习的地方,正好看到佐藤健太郎的推特上ITbM的science designer正在招募,我就觉得这个招募就是针对我的,所以马上就应征了。
山口−−真是机缘巧合啊,就这样回了日本?
比留川−−总之先在skype上面试了,对方还是满意,因为如果不去实习就没法毕业。首先雇佣为实习工,所以说最开始的三个月是实习,是从2013年8月起才是正式的研究员。
山口−−那么可以说说先在的工作吗?
比留川−−为ITbM的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做图片和封面,做会议的资料和海报,还有就是做主页,主要是对外的科普宣传服务。其实我对分子不太懂(还给老师了),刚开始很疑惑,现在已经习惯了。
山口−−您是用什么软件来做呢?
比留川−−主要用Autodesk公司的Maya。操作简便。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建筑领域里面也有很多人使用的软件。还有就是作为教育用很便宜,个人购买只要几十万,教育机构差不多1万就可以买到了。还有的就是希望用到的CINEMA 4D这种软件,不过价格有点贵。
山口−−现在研究经费申请得如何了?您是唯一一个做这个的应该比较顺利吧
比留川−−都是间接申请的,不过已经申请了,能不能通过我不知道,反正通过了最好。
山口−−那请说一下自己印象的工作内容和现在的工作内容。
比留川−−我想要真正地完美配合,要经常查各种东西、在大学和专门的插画出版社,有时候正好赶在截稿之前,有时候真是毫无头绪。我这种在美国有的都是自由职业者,当然我也有朋友在美国的研究所上班。我也真的是机缘巧合,在日本,特别是大学里面基本上是没有这个职业的,能在这儿工作真的是非常开心。
山口−−确实,现在的状况下还活跃在就几个人,一般都是去就职。您作为第一个吃螃蟹开拓前人之未有真的很不容易。
比留川−−现状就是现在日本基本上没有这种科学绘图的课程。国外有这样的不过大家都是自由职业者居多,当然其中也有有工作的。
山口−−将来要怎样做关于科学研究会的东西呢?
比留川−−我想从事科学绘画方面的教育。虽然我在美术大学时候就有这么想过,我有绘画的才能,但是方向却不明确。比如将科学以及信息和标签相组合,要是能学习这样的技术,就可以应用在绘画的技巧上了,将来希望就任这样的职位。
山口−−还是想教学,这就是要取得博士学位的原因吧。
比留川−−其实都是计划好了的。比如考虑过去取得名古屋大学信息科学研究科的博士学位。但是现在有很多事,确实很难,总之先梦想着创造出教受科学研究的职业吧,我会加油的。
山口−−您希望朝着对今后学习化学的学生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的教育课程的方向而前进。
比留川−−为了那时候,我会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
山口−−那最后给读者说几句吧,以及谈谈今后。
比留川−−国外不是有双学位吗?主修的自然科学以外我还想修艺术或者心理学。我一直很憧憬,在日本这是不行的所以走的非常蜿蜒曲折。现在的日本是没有的所以也许我们可以独创。但是要在这个领域里面有所创造就需要经常学习。为了传递一个一种科学而探究方法论,虽然很随性,大家也是,如果有兴趣,难么就算前途再曲折也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
山口−−这么长时间真是谢谢你了。我们期待比留川研究员今后更加活跃。
到此,本回介绍了从事科学研究会工作的比留川研究员。笔者论文的封面也是拜托她的,让笔者感受到了体会科学魅力的难度和重要性。将复杂的学问用简单的方法表达出来,这将是今后取得重要位置的一个职业。在这个领域作为专家而奔走,比留川研究员,chem-station会为你加油。
比留川 治子
名古屋大学ITbM研究所推进部门研究员
1985年东京都多摩市出生,桐荫学园高中毕业,升学于女子美术大学多媒体艺术专业,大三时候转到宇都宫大学农学部。
研究生院在东京大学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取得硕士学位,在同研究生院博士二年级时候摸索到自己将来的路而退学,就读加利福利亚州立大学蒙特利湾分校的科学绘画课程。
毕业后,在名古屋大学变革型生命分子研究所(ITbM),作为科学绘画师每天奋斗在将科技转化为艺术的工作中。
相关链接
Science Visualization相关的名人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接上篇 超级大boss伊丹健一郎教授西安行(准备篇)
出发前一天晚上,收到伊丹老师的邮件,说不用在办票的地方等,直接登机口见,这是他的风格,一点也不意外,他很享受自己一个人的时间,永远都是节省任何不必要的等待时间。我真怀疑是不是名古屋这个快节奏和工业城市给这里的人赋予了很多奔忙和刚硬的个性。
这样刚好,我和同一天也去机场回国的朋友也不用太赶时间,要知道多年在日本养成的习惯,时间观念。。。我办了票,进了安检,闲逛了免税店,不紧不慢的往登机口走,因为出发的早,给自己留的时间充裕,听到广播刚好在播去西安航班开始登机的提醒,大老远看到老师已经在那里等了,貌似也是刚到,在找我,我赶紧小跑上去,真是佩服他对时间的把控,不过说实话,我真以为他是会在飞机关舱门前一刻才会登机的那种。。。
我跑上前去,寒暄了两句,老师气色看着不错,连日来的忙碌疲劳好像已经散去,就是他平时充满了电的样子。我告诉他我的担心,如果有什么不知道,或者安排不周到的地方一定体谅一下,老师笑说不会的,这次出行我是他的老板,他会全力配合的。其实我的担心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次目的地是家乡西安,世界级古都,让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也是西安行的一部分。真后悔自己当初没好好学历史,作为女生一直也没那么感兴趣,直到出国后才后悔,尤其在老外面前被问到这些,不知道的话会非常尴尬。所以很多关于秦汉唐史、嬴政、武则天、玄奘,杨贵妃等人物的细节、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我都是前一两周闲时查资料脑补的,要知道,在日本我最怕和大家聊历史,因为他们都学过中国史,尤其是三国那段,也因为漫画和游戏的关系,很多人比我还懂,说实话Chem-station的山口老师就是这样,每次聊中国的一些人名地名和位置时很快就会想到三国时的格局还有人物,搞得我经常没有面子。不过关于历史方面的缺乏,我在之后的几天西安之行中发现自己的水平在伊丹老师面前还是绰绰有余的,脑补初具成效。
上了飞机,我们很巧座位是前后,都挨着窗户,老师在前面,航班是名古屋直飞西安,上海经停,名古屋到上海这段还好,乘客们都很安静,比较有秩序,老师在准备他的报告。一到上海,外面雨好大,等了好久才下飞机,乘客中只有几位从名古屋直飞西安的,跟着地勤人员去办入境手续,也许是看惯了日本人的服务,在几次回国经历了好些浦东地勤人员后,我发现了一些共性,不得不开启吐槽模式,这里的地勤人员,拿着对讲机,同事间讲上海话的居多,可以理解他们一天要在这么大机场来回跑很多趟接待很多人,所以表情疲惫语气不耐烦,姿态松垮,却有急着去投胎一样的步伐。我倒也佩服这些地勤人员的本事,头也不回的往前走,却没被旅客跟丢过,因为大家得火眼金睛在众人群中找他们,旅客走慢了,就听他们催促喊着“哪够呀,哪够呀”(名古屋Nagoya)。我不能太苛求机场人员的服务态度,这里毕竟不是日本,一天要应对的突发状况和接待的旅客很多,缺乏耐心可以理解,只不过,这是上海浦东给外国(地)人的第一张颜面啊,唉,我只能呵呵了。
再回到飞机上时,从上海去西安的新旅客已经坐满了,整个机舱噪音确实比前半段国际航班高几十分贝。因为上海大雨,导致航班有些晚点,旁边的一对去旅游的上海夫妇担心赶不上他们下一班由西安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从一起飞就一直在担心议论,问旁边的人怎么办,阿姨不停的催叔叔赶紧想办法,找空乘人员,口气比较急还有埋怨,用的上海话,虽然我听不懂,但是真的很吵。(感觉我这写的怎么一直在黑上海人,完全是碰巧被我遇到,不代表所有上海人)我其实是理解的,老两口难得出去玩一趟,遇上这样的事,损失了机票肯定会心疼的,只不过真希望他们考虑下周围的乘客感受,我这脾气肯定是有话直说:“阿姨,你们讨论能不能小声点,不要影响别人啊”阿姨意识到了,还挺不好意思的说“哦哦,对不起哈”,暂时压低了声音,不过一会说着说着嗓门不自觉的又大起来,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因为人遇事着急嘛,还好机务长最终来了,给耐心解决了他们的顾虑,如果两段都是东航公司的航班,因天气原因延误,东航会负担改机票的费用的,这么一来,他们才终于安静了一会。
这才是序曲,让人真的窝火的是坐我后排的一个戴眼镜的小哥,看样子不到四十,看自己ipad视频声音还开公放,坐前排的我听得一清二楚,看得是国内某个真人秀节目。我回头看看和他同一排另两位乘客,估计忍他很久了,一直摇头很无奈的苦笑,想想我的直脾气,肯定还是忍不了啊,就跟他说:“你把声音开小点儿或者戴耳机吧”他头都没抬,嗯了一下没动静,在我又说了一遍后他才不情愿的开小声了。后来才知道坐他旁边的两位是一对华人夫妇,中文不太好,估计已经提醒过他好几遍了。过了一会他又看视频开的好大声,华人叔叔受不了跟他说英文了,这人竟然也用英语吼开了,哇塞,这英语水平既然都能吵架,那也应该受过些高等教育吧,不知道有没有海外经历还是知识分子,这样的素质我也是呵呵了。比起担心飞机延误的夫妇,这样的人才是真叫人讨厌。
感觉我自己在飞机上就像是个维护秩序的,唉,忍不住了偶尔制止下,最终还是在这此消彼长的噪音场中硬熬了两个多小时,我看到前排的伊丹老师,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默默的带上了耳机,还是在准备他的报告。飞机快要降落的时候,空姐让大家打开遮光板,西安上空天气晴朗,阳光一下子照进来,过一会,空姐走来专门提醒后面那位小哥打开遮光板,他好理直气壮的说,这会儿还没下降呢,开了窗晒死人啊,空姐很无奈的走了,多年在日本也听说过很多奇葩,但在公共场合从未遇到过这样不遵守规则的人,实在是不习惯啊。(唉,这样的人再被我回忆起来写一遍都要给我的能量减分,我还是想想令人心情愉快的吧)我扭头看窗外,大朵的白云在蓝天里非常美,各种形状,确实天好蓝,我都不敢相信这是西安的天,下面是延绵不断的山脉,貌似是秦岭,真的好美!可等我回过头,看到老师旁边那位去旅行的大叔都掏出单反相机,半个身子趴在窗边已经拍的不亦乐乎了,老师只能给人家让让地方,紧贴着座椅靠背,让人家照几张,可是叔叔竟然一直拍不完,越拍越来劲,我又没忍住去制止他“叔叔,要不咱俩换个座位吧”他没有明白我的意思,还很客气的说“没事没事,这样拍就可以了” 我整个尴尬了。。。(后来老师也调侃说,一开始他也是扭头看窗外风景,结果感觉旁边有动静,一回头,发现这位大叔也想看外面,还靠的比较近,搞得差点脸贴脸。哈哈,顿时画面感,老师你还好吧?)过了五分钟,我看叔叔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只能说“叔叔你旁边坐的是我教授,他是日本人,他一下飞机就会很忙很忙,你让他休息一会吧,不好意思了”叔叔一听,赶紧说“哦哦,对不起哈,他是日本教授啊?你和你教授一起来中国?”旁边上海阿姨也赶紧指责他,“哦哟,叫你少拍几张,影响到人家了吧。。。(接着对我说)你在日本念书啊,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啊。。。”我表示我已经无法拒绝这样连珠炮一样的询问了,叔叔过一会还回过头来解释补充说:“日本人好像是不喜欢被打扰的,他们是不是干什么都很认真啊,我看你老板好安静,好认真哦,他一直看他的电脑,那是他做的的研究么,你们是学什么的啊?”这么一下“暴露身份”,又带来了新话题,阿姨一听我回答是名古屋大学的,学化学的,客套说:“哦哦,那很厉害的啊”不知不觉我也被拉进无止境的盘问聊天中,无法拒绝啊,我是真的感受到了久违了的“人味儿”。
飞机终于平安落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从名古屋来的旅客被地面人员引导和国内段旅客分流,只有三个人,来了个大的摆渡巴士,伊丹老师不相信是给我们坐的,可是真的没错,车是来送我们的,只不过就是摆渡车把我们拉到半道儿,让我们下来合并到另外一辆接关西机场来的旅客的车,原先那辆说有其他任务掉头开走了。。。伊丹老师问我什么情况,我说可能他们嫌我们人太少了拉一趟不划算,就拼了个车吧。在中国,这些变化真的太正常了,国人基本不会大惊小怪,但是在日本待久了,还真是一时被这变化搞得措手不及。就这样摆渡车拉着我们绕机场转了一大圈,全当是兜了个风,因为我们的出口是国际到达,在T3航站楼里和同一航班国内达到出口其实只有一百多米。。。
等拿到行李,老师看我两个箱子,老师主动帮我拿一个大的,师妹早已经在出口等我们,飞机晚点了一小时。师妹要帮忙接过老师手中的行李,老师谢绝了,最后师妹接过我的行李,我手上空了好不安,老师说我是女生,一路安排行程也很辛苦,他来拎就可以了。像这样帮忙提包拉行李的中国式热情我们在后来几天都被“无情地”拒绝,后来我得出的结论就是,(除非东西多拿不过来)轻易不要给外国友人提东西即使是年长的教授或者一些重要朋友;更不需要女生这样的弱者来帮助,他们有可能会没面子,而且看着也不绅士,我们只要大大方方的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就行了。
师妹办事各种周到,买来的水还跟老师解释一下因为等时间久天气热已经不冰了,是room temperature的,哈哈,好严谨,果然也是被日本环境“熏陶”过的,这个典故是因为我和师妹以前在冈山念书,曾就喝冰水这个习惯还讨论过,我们在日本大冬天去外面吃饭,店员还端来冰水,相反,全世界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喝饮料啤酒还刻意说要不加冰的。。。
想想这路途上虽然状况不少,但还不至于像某个电影里那么囧,而且这些好笑和尴尬也让旅行的滋味多了许多佐料,多了一些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回西安后听说上海浦东机场当天下午发生爆炸事故了,已经离开没有被堵在上海,简直是万幸。不管怎么样,我想我得重新调整原先设想的把行程安排到尽善尽美,万事不出错这个不现实的愿望,要准备好随时出现的突发状况,因为这已经在中国,不是大家都照计划做事、有条有理、人与人保持距离的日本了。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人和人的相处方式,都没法太过苛责,这些都是当前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客人的伊丹老师,走过世界那么多国家,一定会入乡随俗的,或者说,既然来了,就全面感受一下吧。我也没必要刻意去掩盖什么,这就是真实的中国面貌,一个还在变化成长的中国。这里的大家往往不按套路来,随意任性,个性十足,遇事争吵是最正常的表达不良情绪的方式,在这里一定会被各种被陌生人打扰,他们充满人味儿,简单直接、热情好客、宽容理解,大多数人并没有恶意,只是不懂外国人尊重他人隐私的礼仪罢了。
我承认在日本待久了的我,或多或少在面对各种变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尴尬时会有些无奈和措手不及,不过教大家一招就是面对这些突发情况,一定要告诉不明白状况的外国人,注意沟通,不要怕尴尬或图省事不说,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为在异文化、异种语言环境中人的那种无助和不安,我们每个在外的留学生都曾经深深的体会过。。。
未完待续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以“合成化学归一”为研究宗旨,主要是对芳环、π电子系的化合物进行合成研究。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催化化学、材料科学、天然物化学、医药品化学、碳纳米材料化学等方面。
多取代烯烃的选择性程序化合成[1]
多取代烯烃类化合物是有机化学中的基本结构单元,但依然是没有完全攻克实现自由自在合成的分子。所以,以含有一个能够后续变化的杂元素基团取代的乙烯分子作为合成模板,进行位置选择性的碳氢键变化的反应。用这种方法让轻松制备含有四种不同取代基的烯烃成为了可能。
开发直接芳香环连接反应[2]
在上述的烯烃直接导入需取代基团的研究之上,继续深入研究以含有碳sp2杂化的化合物为代表的芳香物的直接转化反应。目前该研究中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催化剂媒,让多取代芳香环(四芳香噻吩)的程序合成变为可能。[3]通过四芳基噻吩的程序合成,在去年,他们成功合成了六异芳基取代苯,详见星爆型分子相关记事。
新型碳纳米物质的合成
之后,伊丹组研究扩大至纳米碳材料, 含有碳sp2杂化的化合物,以功能受限制的富勒烯和碳纳米管为对象进行研究。目前为止,已经完成富勒烯的催化官能团化反应以及作为碳纳米管最小晶格的环CPP(cycloparaphenylene)的尺寸选择合成。[5] 并且,CPP已经被东京化成工业及关东化学作为市售商品。由固定尺寸的CPP环合成相应直径碳纳米管[6], 以及碗烯的共轭体系扩张形成的弯曲纳米石墨烯的合成[7]等新纳米碳物质的开发。
化学生物学交叉合作领域的研究
除上述之外,研究室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备受瞩目,通过开关型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阐明寄生农作物的杂草独脚金(Striga asiatica)种子发芽机理的研究,促进花粉管导向作用的AMOR二糖分子的合成与研究,改变体内生物钟昼夜节律的催化剂等等。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小编盼着这个留学系列(二)盼了好久,才时隔一个月,却跨了一个年。猴年伊始,回到研究室或者工作岗位的大家一定或多或少“节后忧郁症的”症状吧,没关系,今天的内容就来点轻松的吧,接着我们上回的话题,来看看另一位化学留学生眼中的日本吧,在此之前,你也可以先回顾一下上一期,再开始今天的内容。
距离我离开名古屋的日子已经几周有余。在家乡过完了年,回到了自己的大本营上海,我终于有时间静下来好好回忆自己的日本交流生活,并写下这些东西。对于日本生活的体味,在奔赴名古屋之前发酵着,在名古屋学习之中滋长着,也终于在回国几周的怀念当中达到了高潮。
自我介绍一下,本人上海某优秀高校本科毕业,接着在同校直接攻读博士生,现在博士学业理论上已完成一半,正是攻坚时期。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对我来说充满希望与彷徨的阶段,我有幸获得了来到日本名古屋大学Noyori-Saito 课题组交流学习的机会。而这次交流给我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是巨大的,它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谈不上“颠覆三观”,但绝对终生受益。
循规蹈矩一点,既然是留学生眼中的日本,我就分门别类来谈。而我能够在这里妄谈经验的前提,只是一个人的存在—我的日本老板,Pro. Saito, 斋藤进教授。打个广告,可以说他是一个让任何正常的博士生都无法说拒绝二字的老板— 为人风趣幽默,毫无架子,即便在实验组会上也段子不断;学术基础极其扎实,名古屋大学山本 尚(Hisashi Yamamoto)课题组博士,哈佛大学Eric. N. Jacobsen课题组博士后,每天的生活除了15根香烟之外就是通读各个杂志的文献;英文极其标准,毫无口音,组会要求全英文报告,即使是组里组织旅游也不忘中途搞一次英语听力考试;关心学生全面发展,并非单纯学术压榨,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可以说,初见的几次谈话,让我确定了在这样的课题组学习生活,我一定会在几个月之后心平气和地在这里谈谈所谓的经验。如果各位跃跃欲试想来日本读个博士,跟着斋藤教授干绝对是个好选择。你将收获比几篇一区文章重要千万倍的东西。
先谈谈我的学习生活吧。在名古屋大学这样一个化学圣地,单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说你绝对亏不了本。JSPS的知名化学家日本巡回演讲从来不会缺少名古屋这一站,一年一度的Nagoya Medal 讲座更是毫不例外将世界顶尖的学术大师带到这里,再加上隔三差五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你在朋友圈中的吹牛资本攒的一定足足的;基础教学上,日本本科生大部分在三年级便进入实验室做实验,而名古屋大学由Prof. Noyori (野依良治)发起并已经沿用三十年的每周的学生面向全系的文献综述演讲更是让学生的知识领域有大幅度的拓宽。在跟同龄人的交流当中,你会感到有大把的东西要学习。在研究的内容上,我所在的实验室非常注重学术成果的转化,所有的课题都围绕可能的工业化前景而展开,据我所知别的实验室也都在学术成果的下游应用上下足了工夫,来这里做研究的目的性会很强,对于博士来讲很有助于弥补长期的研究挫折带来的无力感。在实验室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导师都不会天天盯着你的实验进程,你和导师的关系相对国内独立许多,二者的学术交流大部分时间都在组会上;实验室的实验条件是很好的,说实话,这里的好,并不是指装修或者卫生上的富丽堂皇,但是绝对是让你感觉到很舒服很顺手的一种状态。对于整个实验生活最重要的一些东西,比如休息室、该用到的测定仪器以及对于着实能提高实验效率的关键环节的基础试剂的购买都会做到全面保障;实验室中学生相互之间更加独立,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关系十分简单。但是,事物是两面的,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也时常伴随着我,也着实会让我们来交流的学生对于能否坚持长期待在这里学习产生疑问,制度上和文化上的差异在研究生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导师可以不理会你的实验,不追究你每天在干什么,但是同样对于你几年之后的博士毕业问题,也会是“敬而远之”。发不发文章,发什么样的文章,你的未来打算是什么,大部分时间“与我无关”;学生之间的关系一切按照规定来,不会有人越权做事,但是同样大家的关系也相较国内疏远许多,这种对自由空间和隐私的特别看重在中国学生看来反而可能会成为一座要花上好几年才能翻过的大山。四个月的交流,管中窥豹,我所看到的研究生活的部分情况很有可能是个针对交流学生的假象,但是整体来讲我觉得还是能够基本反映日本研究室,或者说名古屋大学研究室的整体概况。能不能够快速适应日本英语,跟同学在拉面店AA制吃碗加大的拉面,在些许孤独中顺利完成学业,一切的一切还是要看个人了!
接下来谈谈日常生活吧,柴米油盐,逛逛吃吃。老板教育我“体验日本文化远比在实验室做实验重要”,我必然会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下点功夫。鉴于我们的项目给我们包了名大留学生宿舍的住宿,可能对大家的参考作用不大,我也就不再多说。不过我倒是去过一些日本当地以及中国留学生同学的租住的房子里做客,整体来看日本肯定不会出现中国式的合租情况,基本都是独居,房子面积不大但是布局合理,也会很温馨;平常我们除了去几个东北老乡开的中式餐馆聚会,也会自己做做菜。日本可谓海鲜爱好者的天堂,这个自然不必多说,懂的人自然懂。蔬菜水果还是老牌资本主义的定价,加之日本本土没啥条件种地,价格也是高出很多。中国学生来这里不习惯的应该是这里生食很多,熟食也少油少盐,味道清淡,爱好健身的各位可谓如鱼得水,但是像我这样中国口味的,就需要时间适应了。来日本我最喜欢吃的是拉面,四个月我吃了不下15家拉面店,日本拉面是真的业界良心,里面的油比平常的餐食多出不少不说,汤底也是十分讲究,推荐名大旁边的“本山55”,有机会一定要去试试。
四个月,我去了日本不少地方,领略了不同的旖旎风光。大阪环球影城的震撼、京都寺庙的威严、富士山的宏伟、东京街道的繁华、北海道雪国的宁静以及和歌山大海的广阔,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说实际效果不如图片中美好,但是确实各具特点,值得一去。在这所有的细节当中贯穿一切的,是日本人对于规矩的恪守、礼貌的崇拜以及整洁的坚持。第一点,或许是因为契约精神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神圣地位,人与人之间相互推崇的唯一准则就是守规矩。约定好的东西,不会因为特权而更改。比如我们组会上,每人汇报的时间是一定的,别人完全可以因为你冗长的超时发言而定时打断你,也完全可以因为你发言不够而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尽力找补。而日本人在这之上,把礼貌与尊敬作为了更高一层的行为准则。人尽皆知的见面鞠躬自然不必说,相互碰撞后更是首先自我检讨。还记得第一次去区役所办理身份手续,柜台工作人员竟然在办公区域没有自己的座位,纷纷站着办公,短短1个小时的停留时间,我都数不清他们在柜台内鞠躬多少次,也不确定他们是否有一刻停止过脸上的微笑。而第三点,整洁,或许是前两点的具体体现吧。感觉日本各个角落的整洁程度,可以做到让我害怕的地步。语言和图片根本无法形容,这一点需要大家来了自己体会了。
回国几周,再次经历了“不适”,回归了火锅炸串的生活,回归了脏乱差的生活。回想起来,或许我上述关于日本描述的所有,都不会引起我对中国社会的歇斯底里般的不满,但唯有一点——顺理成章地拥有一颗平静而坚定的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却足以成为我羡慕嫉妒恨日本的理由。曾经的韬光养晦造就的坚实的工业基础,让这个国家可以令财富分配对得起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能坚定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进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不多吐槽,日本之行的感想太多,无法一一讲述。反正,我会坚持下去,希望能用化学为人类做出贡献,各位共勉!
化学空间的网友们,之前我们收到过一些网友的来信,说想了解一下日本留学的申请、具体在日本的培养模式以及平时生活情况,小编们也承诺过这些热心网友们会把这方面的东西介绍给大家,所以一直在策划想写写关于留学日本的专题,可是几位小编平时还要兼顾研究、工作,想为大家呈现的东西又太多,分身乏术,只能慢工出细活,一点一点把高质量的内容介绍给大家。
不过还好这一次,小编我有幸认识了来名古屋大学的几位交换留学生,这也是我第一次深度接触“90后”,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确实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思想碰撞和惊喜,他们在生活中有些“小任性”,坚持自我,敢于质疑,单纯善良,而在学业和大的人生目标上,也和我们,确切的说是曾经的我们一样,被当今时代的现状困扰挣扎迷茫着,依然在思考寻找,我相信他们会和我们一样,梦想将越来越清晰,一定也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早早的拜托他们,在交换留学期间,记下自己这几个月的经历和感受,说成心路历程听着有些大,就是一些小小的成长感悟吧。相信这一次短短赴日几个月,他们一定在小小的日本学习到一些我们缺少的东西,认识到中国的优点和不足,并各自收获着对自己有帮助的不同领悟。小编真心希望这些优秀的90后们能把他们在日本留学的见闻分享给更多同龄人,这几个月当中一定有很多状况、小挫折也有很多惊喜和进步,他们眼中的日本,相比起我们在日本待了五六年的小编团们,那些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感动和费解一定来的更加清晰而深刻吧!
这就是我拜托他们的初衷,那么就让我们走近这期专题系列(一):
“去那边交流,多学点知识,一路顺风,这杯我干了啊!”临行前师兄们给我饯行。似乎还闻得到当时的饭菜飘香,但现在我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回国了,时间就是过的飞快。我是来自于上海西南某高校的一名博士生。
我们一行5人,走出中部机场的接机口,遇到我们的TA,交换的生活便正式开始了。这几个日本同学很能聊,偶尔开个玩笑,一路上的交流让我草率的否定了之前听说的日本人很拘谨,木讷,没有幽默感的评价。不过日本人一直以来被吐槽的英语发音还真让我开了眼界,着实需要适应一短时间。很快到了我们的宿舍,进屋的瞬间,政治立场并不坚定的我似乎从心里一下子就投靠了资本主义阵营。设施齐全的厨房、卫浴,各种家用电器,当然最引人注意的还是之前没用过的智能坐便器。请原谅我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不过对于住惯了国内学生宿舍的我来说这样的设施条件确实堪称奢华。眼前的每一样东西似乎都在提醒我已经来到了一个发达国家。有些电器在大部分中国家庭应该还没有普及,而这只是他们的学生宿舍。不过,后来我发现,这里的社会资源很平均,不同工作的收入也相差不多,除去少数特别富有的人,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都在一个接近的令人满意的层次。或者更准确一点的表述是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很高。所以,学生宿舍的条件这么好也并不为奇,因为每处住所都是这样。(我并不是日吹,只是就事论事,我是个东北爷们儿,你懂的)
入学前的手续有些繁琐,不过从道理上讲都是有必要的,当然在国内有些可能就一笔带过了,所以还在吐槽国内办理手续程序太多的还是宽容一点吧。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他们的服务态度特别好,脸上始终保持笑容,嘴里还要一直说着您好;做事极其仔细,基本每项信息都要核对两遍;有些甚至一直要站着办公。
终于可以正式来到实验室报道了。第一天去见教授,10几分钟简短的交谈,然后我被一名副教授领走了,学习了安全守则,紧接着我便被要求开始做试验。我去的时候是周六的下午3点多,本来写好的安排只有和老师见面,所以我连防护镜都没有带过去。老师的建议是回去取防护镜然后再回来做实验。我的内心是凌乱的……难怪日本人被叫做工作狂。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的实验室生活有种种的不适应。首先洗瓶子这个问题,这边的玻璃仪器确实不多,用过之后要马上清洗出来,即便这会使实验被迫中断。在国内我们都是用过之后一起洗,这种断断续续的节奏让我很难受,感觉实验进度明显降低。公用的东西有很多要求,但是我不懂日语的注释,所以经常遇到麻烦。还有一点就是我不得不说很多时候人的第一感觉是不靠谱的,也许是我太过幸运,第一天遇到了日本所有开朗外向爱说话的人。在实验室里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没有人说话,大家都是低头忙着做实验,不会像我在国内那样有说有笑的,我真的感觉很压抑,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不过慢慢还是适应了,我变得和他们一样,迎面碰到是不用打招呼的,形同陌路就好。说话时也是面无表情。关于这个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你和她说英语时他们一般会略带微笑,但当他瞬间切换到日语模式,脸就又僵硬了,以至于我不得不怀疑,语言是不是会影响人的情感表达,亦或是这个国家的压抑已经无形的印刻在他们的表达之中。不过,当你问他们一些问题,或者需要他们帮忙时,他们还是会尽力的帮助你。也许他们只是缺少了一些情感或者情感表达,而他们的品质是很好的。他们的朋友之间不会向我们这样关系密切,感觉他们多数时间都是一个人。老师在的时候大家一起吃午饭和晚饭,不在的话基本上就是自己吃自己的了,而且吃完去超市买东西,竟然谁也不会等谁,买完了就自己往回走,感觉很难理解。
当然,日本能够这样的高速发展还是有他们独特的优势的。我所在的实验室每周有5次左右的集体会议,分的很细,有所有人都要参加的实验汇报,文献汇报,还有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文献讨论会。对基础知识有着充分的重视以及系统性的训练,这使得他们有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他们并不急于完成实验发表论文,而认为学习和成果同样重要,这很难得。反观国内,从老师到学生,大部分还是急功近利,只求论文数量的,对基本功的重视程度不够。还有,就是他们规矩制定的很细,每一个小的细节都分配清楚,然后每个人都会严格遵守,使得整个实验室运转良好。就比如说,这边的溶剂是公用,当你使用后瓶子里的液面低于规定的刻度线就要去装满,试问一下这样的规矩放在国内会怎样?基本执行起来就是用干了没人管,谁再想用时自己去装。我们的很多方案并不是不好,而是执行的不到位,大家不够自觉。说到这,我还想多说一点。这边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体现出自觉和责任感,每家每户都会垃圾分类,超市里没有警报器,你要真想拿东西不给钱直接往出走就好了,根本没有人拦着,但之后会不会被调查就不知道了。我相信是会的,这也就是另一个问题——监管。首先人与人之间是要相互信任的,但是如果真的有不法行为发生,那就要严查,这样才能捍卫公平,也才有利于信任与自觉的长久。
最后聊一聊旅游和美食。去了很多城市,得到的结论是大同小异,景色平平。但就是这样一个土地贫瘠的岛国却能把旅游业发展的如火如荼,每年通过旅游业直接和间接的收入高到令人吃惊,为什么呢?首先,环境没有污染,街道整洁干净,真的很难找到一张纸片,来看一看碧海蓝天是不是也挺满足的呢。其次,这里虽然景色平常,但却处处是景,哪怕是自家的小院也会装扮的很漂亮,虽然没有让人叹为观止的景观,但也不会过于失望。按照我说的是不是感觉这里的旅游也只会是还可以,没有什么诱人之处。是的,这里的自然条件确实不占优势,但是加上包装和服务就大不相同了,足以吸引世界各国的游客纷纷涌来。景点的点缀和宣传做到了匠心独具,不管走到哪里,服务员都温柔、热情和尊重。纪念品和其他产品的包装精美至极,真的有一种不知道是什么就是想买的冲动。相比而言,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鬼斧神工不胜枚举,但是在旅游营销上却落了下风。如果中国能够重视这些,大力发展旅游业,我相信一定会对经济有很大的拉动。说到美食,我感觉来自中国的我有资格带一点骄傲和不屑。这边的美食说起来很多,但是真正尝过不免失望。大部分都是噱头造的足,搭配精美,但是索然无味,平淡无奇。而且对于生肉甚是无感的我在这边就更加煎熬了。当然,在这边最开心的还是交了一些好朋友,他们是中国留学生,对这边比较了解,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异乡同胞似故人啊!我感觉中国人还是很团结的,至少朋友之间还是很交心的。
临行前,我又仔细琢磨了一下这个国家,到底哪一面是真实的呢?走在路上,如果你问路,随便一个人都会热情的回答你,甚至带你过去,这是真的。走在路上,一个课题组的同学见面连个招呼都不打,这也是真的。后来,我才总结出来,这里的人素质很高,但感情很薄,这样,一切的疑惑都迎刃而解了。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三年博士毕业,我告别了冈山,还有对我人生影响很大让我很不舍的西原研究室,记得毕业式的时候刚拿到西原老师转送的根岸老师的名言板,激动的说我要把他带到名古屋去,西原老师打趣说:“说不定伊丹研的大家都有野依教授的签名呢。。。”我不管,我还是带来了,曾被人开玩笑说我是从根岸派转入了野依派。
2013年11月,我加入伊丹实验室,确切的说是ITbM研究所,第一天伊丹老师跟我谈新研究课题和研究所未来的展望,我就听傻了,有机化学和植物生殖学的合作研究,前沿领域,我在偶联反应方面的本事在这里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了,看来,真是要放下过去,翻开一页新篇章了。。。名古屋大学,我的新起点,从基础研究到学科融合,环境变了,研究理念变了,但是根岸老师写的那句话,在我心里却没有变,我把它摆在了我的桌前显眼的地方,新的小伙伴们不服也可以拿野依教授的“真迹”让我看看啊,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大家都没有野依教授的签名,伊丹老师也没有,不光是这样,野依教授因为担任理研的理事长,除非大的活动来名古屋,其他时候根本见不到,但是,名古屋大学校园里,却还依然能看到不少和野依教授相关的事物,我花了好久才分清野依研究馆和野依交流馆哪个是哪个,关于诺贝尔奖效应的痕迹也到处都是,很多楼都很新,是老牌大学不多见的,研究设施也很好。历届诺贝尔奖获得者 (2008下村修,小林诚,益川敏英教授),这些人的大幅照片都大大的挂在新建筑大楼的玻璃上,很是显眼,鼓励着每一位从这里走过的青年研究者们。
我很少听伊丹老师说起野依教授,原因之一是他自己也很忙,很少有机会能聊这些,直到年底的一次饮酒会上,我问伊丹老师为什么东京出身,在京都待了近十年的他,不留在京大,而选择了名古屋,他谈起了野依教授对他的知遇之恩,当时的京都大学,卓越的教授太多,资源也很有限,是完全没办法给年轻人足够的发展空间的,已经申请拿到了北美的教职offer,家人都在练英语准备随他一起去,而野依教授希望他能来名古屋大学发展,那么大的实验室、好的设施,是任何一所老牌帝国大学没法提供给他的,他就这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来了名大,从2005年野依研究室副教到三年后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室,再到2012年成立ITbM研究所,以及2013年拿到Erato五年战略性研究项目,十年的变化,现在来看,当时的选择是对的。
名古屋大学是几所帝国大学里年纪最轻的,相比起老牌帝国大学东大、京大那种成熟沉稳,更像年轻人那种锐气张扬,不止是建筑,研究也是,研究者也是。在这里,相比起深入的理论研究,更加注重前沿和应用。。。不过这些,只是对于身在其中的人才感受到,对于许多国内的教授,研究生,也包括我的家人,谈到名古屋大学,不了解的人还是很多。
然而,这一切再一次受到诺贝尔奖效应的影响而改变着,2014年十月,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这三位日本研究者因在蓝光LED开发研究中的贡献,共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前两位都是名古屋大学的教授,新闻联播中播放诺奖的新闻,我爸在家看了打电话说“你们名大两位教授获诺奖了,看来人家名古屋大学就是好,在这么好的学校做研究是难得的机会,你一定要珍惜,好好的镀一层金”,话语很朴实,却是硬道理。而在这一年,化学奖颁给了高分辨荧光显微镜方面的研究,我们打趣说,感觉物理奖和化学奖反了,因为赤崎勇教授是日本著名的无机化学家。但事实上,这一切都预示着自然科学学科融合,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这一年获奖之后,名古屋大学因为蓝光LED而闻名,名大的标志建筑丰田讲堂上的大钟也都镶上了LED灯,在夜里闪着耀眼的蓝光。
作为名大研究者中的一员,我也倍感诺奖带来的荣耀,虽然这其中,并没有自己的功劳。在一次化学系新年会上,我和旁边的一位教授感慨名古屋大学这两年的发展,教授的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也让我明白,这两年名大学科建设大力发展,相比起许多大学有这么好的资源,里面的每一位研究者都是受益者,在自豪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身上的责任,这样的大力投入包含着多少期待、羡慕甚至觊觎,现有的荣誉绽放是一二十年前名大的科学家努力的结果,而名大的未来是要靠每一位身在其中的人去实现、超越!
中篇完。。。
赤﨑勇(Isamu AKASAKI、1929年1月30日-)是日本无机化学家、材料化学家(写真:Science Portal)。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特別教授・名城大学教授。因为发现了蓝色发光二极管而享誉世界。2011年被授予文化勋章奖。2014年度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1952 京都大学理学部化学科 毕业
1952 神戸工业 入社
1959 名古屋大学助手
1964 松下电气产业东京研究所 基础研究室长
1981 名古屋大学 教授
1992 名古屋大学 退休
1992 名古屋大学 名誉教授
1992 名城大学 教授
先在 名城大学 特任教授・名古屋大学 特别教授
1989 日本结晶成长学会论文奖
1991 中日文化奖
1994 光电会议特别奖
1994 日本结晶成长学会创立20周年记念技术贡献奖
1995 化合物半导体国际研讨会奖
1995 Heinrich Welker Gold Medal
1996 IEEE 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Society’s Engineering Achievement Award
1996 紫绶褒奖章
1998 井上春成奖
1998 Laudise Prize
1998 应用物理学会会志奖
1998 IEEE’s Jack A. Morton Award
1998 British Rank Prize
1999 Solid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2000 朝日奖
2000 东丽科学技术奖
2002 应用物理学会业绩奖
2002 武田奖
2002 藤原奖
2002 勋三等旭日中绶章
2003 日本学术会议会长奖
2003 SSDM Award
2004 文化功劳者奖
2006 TMS John Bardeen Award
2006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
2009 京都奖
2011 文化勋章
氮化镓(GaN)的结晶化・p-n接合(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实现
他把其他科学家认为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氮化镓结晶[1],经过常年潜心研究,最终获得成功。之后用GaN实现了p-n接合,使其作为发光二极管的应用成为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这一技术的人。
这一系列的基础研究,是由赤﨑教授还有天野浩教授(名城大)完成的。在1990年代,成功实现蓝色发光二极管的工业化・产量化的中村修二教授和日亚化学工业、也是借鉴了前两位的技术。
这一伟大发现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研究技术,比如道路信号灯等使用的发光二极管,蓝光读写等使用的蓝色半导体激光等等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 为了纪念赤﨑勇教授的研究业绩 、名古屋大学建成了赤﨑纪念研究馆。还有名古屋大学的丰田讲堂上的大钟也改用蓝色发光二极管材料。
2. 名古屋大学的许可专利等等版权收入,赤﨑专利占了90%、截止2007年度,日本的全大学中位列第一。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2015年5月25日(周一)世界先端研究中心WPI–名古屋大学生命分子研究所(Institute of Transformative Bio-Molecules,简称ITbM)举行研究所新大楼揭幕仪式,借此之际,ITbM第三届国际研讨会暨第11届平田纪念奖及第一届冈崎纪念奖颁奖仪式在名古屋大学召开。研究所新大楼于今年3月竣工,6月初全面启用,该大楼的设计理念是:打破不同学科研究室间的“墙壁”,充分发挥学科融合理念“Mix”的优势。生命分子研究所尤其在化学和生物学科之间有许多合作研究项目,希望通过化学手段去构建,修饰改变各种对生命过程有用的分子,有助于科学家们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许多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重要的生命过程。
揭幕仪式当天,日本学术振兴会、名古屋大学重要官员,为大楼揭幕剪彩。各界媒体也对此次活动进行现场报道。
化学空间也会在今后对ITbM做详细的介绍,敬请关注。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