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研究テーマ変更奮闘記 – PhD留学(後編)
翻译:炸鸡
在上一回中我讲述了我在博士入学时怎么决定课题的,之后决定向老板提交研究提案想换课题,但花了很大力气写的研究提案却被老板无情的否决了,换课题的事也搁浅了。
这一回我将继续讲述研究提案被老板拒绝后我是怎么重新找到课题的。
发现做了一年的课题我还是不喜欢 ,所以我开始考虑换组。
来到美国读博士后让我震惊的是因美国博士生院体系的缘故,美国博士研究生要换课题组很容易,换课题组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大有人在。(其中就有很多我的好朋友)换组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比如研究兴趣不符,和教授和同僚们关系不好,研究资金不足等。虽然中途换组需要一点思想准备,但几乎所有的老板和同僚都不会阻拦你换组,说句“我不适合呆在这个实验室”就可以成为换组的正当理由。到想要换到的组参观一番,和那里的教授沟通下,基本就可以了。再和原本组的教授报告一下,教授基本都能理解。
我早在博士一年级的中期就开始谋划换组了。博士课程要读5年(甚至更久),稍微延毕一两年也是可以理解的。有人直到博士三年级才换组,之后在新组花了3年完成课题才毕业(算下来花了6年时间毕业,但在那个专业来说是标准的毕业期限了)。因为换组导致毕业时间延长多久和博士生本人也有很大关系。
为了换组,我开始向其他课题组的教授递交我的研究提案,探听他们的意思。有位教授的反馈较好,我问那位教授道:“如果我进入您的实验室的话我有机会实现这个课题吗?”,教授温和地回复道“当然可以,这是个很有趣的想法”。(虽然我不清楚教授说这话的真心程度有多大),但教授给我的反馈很好,所以我的心也偏向了那个实验室。
虽然我最后还是留在了原课题组并幸运地得到了开始了一个新课题。但如果我想换课题组的话是没有困难的。
我仍然继续为改课题继续奔走,但我没有和老板交流商量了。自从我上次把我的研究提案给老板看后,我就没有机会再和老板讨论新课题的事了,姑且先把现在的课题做做好。如果实验不顺利,研究热情便很难保持,但我又很期待实验不顺利,这样我就可以暂且把这个课题搁一段落,开始做其他新课题了。抱着这样的心态,我又继续做了几个月的实验,然后我的课题就搁置了。
某一天,我到老板办公室找老板在我明年的资金申告书(报告自己有没有奖学金和TA的意向)上签字。
也不知道是自己有研究资金还是恰逢我课题停摆的绝佳时间点,抑还是我锲而不舍地努力感动了老板,老板对于我更换课题的事给出了积极的意见,我也终于可以向我的新课题进军了。
之后,我和老板进行了一两回的面谈,敲定了我的新课题。
老板首先提议将实验室同僚们已经在做的课题做一些衍生,派生出一个独立的课题给我做。这样我既可以得到同僚们的帮助,又不会太偏离整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我接受了老板的建议,我找了前辈们的研究里可以派生出什么有趣的课题,向实验室的同学咨询意见。但是我在实验室分配前阅读的论文里,我感兴趣的论文都是出自实验室已经毕业的学生之手。(我在实验室分配前是真没想到我感兴趣的论文不是实验室正在做的课题)。实验室同学正在做的课题中,也没有我特别想做的。
和老板讨论时,我向老板坦白道实验室现在的课题里没有我感兴趣的。于是老板问我对什么样的研究感兴趣。
我硕士期间做的研究是关于超分子化学和有机材料化学的,本来打算进入生物系实验室,做一些关于分子构造和相互作用的研究。所以我便向老板说到:“我想做比这个课题化学性更强的研究,不是细胞层面而是分子层面的研究我会喜欢”,我的这个表述实在太模糊了。
虽然我的表述十分笼统,我的好老板还是很nice地考虑了我的需求,老板问我“蛋白质的结晶构造解析怎么样呢?你想做化学研究的话,那有机合成类的研究怎么样呢?”
最终,老板在白板上画出了有机分子的结构,问我道“这个怎么样?”。老板画的这个想法比我之前考虑过的主题和实验室现有的课题更符合我的兴趣,而且看起来很有趣,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想试试看。”
从开始想换课题足足过了9个月,我终于做上了我想做的课题了。
距离换课题已经过去了8年,已经博士毕业的我仍然庆幸自己在博士课程的初期阶段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课题。
虽然向导师传达换课题的愿望需要一些勇气,但如果不主动采取行动,我很可能会一直被迫从事那些与兴趣不符的项目。因此,坚持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
当想要换课题的时候,我曾一度迷茫过一开始是不是应该更明确地向导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或者反过来,即使对目前的课题兴趣不浓厚,应该更努力使研究变得有趣呢?直到现在,我仍然不太清楚。这样的烦恼可能是许多前辈和导师曾经经历过的,所以当研究迷失方向的时候,向周围的人请教意见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此外,我非常感激那位给予我开始新课题的机会的教授。在选择所属实验室时,研究内容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考虑到在为期五年的博士生活中会面临研究、职业道路、人际关系等各种烦恼,我认为导师的品行也是非常重要。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研究テーマ変更奮闘記 – PhD留学(前編)
翻译:炸鸡
做研究时,选定研究课题可谓是一件大事。就我本人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经历来说,单就选定研究课题上就让我一度很是烦恼。在博士研究生的早期,因为十分不喜欢当时手上的课题,曾考虑要不要换课题组。
《我在美国读博士之换课题辛酸记》分为上下两篇,来分享我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关于选定研究课题的“心酸历程”,相信这也是很多读博同学共通的烦恼吧。如果你也正在为博士阶段的课题选择而烦恼的话,不妨看看这篇记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我是秋季入学的,在秋季入学前,我就开始了研究。
和我的指导教授(俗称老板)取得联系后,我的研究生活从6月开始了,我当时还非常懵懂地想“决定研究课题的流程究竟是怎样的呢?”。大老板在邮件里温柔地表示等我到了实验室再讨论,但谨小慎微的我还是把实验室往年的论文都读了一遍。
我到了美国后,在邮件里与教授(即老板)敲定了面对面会谈的日子,我正式选定课题的机会就要来了。“自己提出一个课题能让自己做起来更有干劲,但我能够自己想出一个课题吗?”,本科生时候提出有趣课题的自信也消失了,总之我先对老板说说自己对什么课题感兴趣吧。
和老板面谈的当天,老板首先问了我“你以前是做什么研究的呢?,你对什么样的课题感兴趣呢?”。值得一提的是,当天老板还准备了课题供我选择,向我介绍这些课题后询问我的意向。我对一个课题感到十分有趣(没有深入了解,只是泛泛的感受),所以就接受了老板提出的一个课题。
后来我才知道,我所在的实验室是个气氛颇为宽松的实验室,实验室新人脑袋一拍突发奇想出的课题也是被鼓励去实施的(当然只是我在的实验室是这样的氛围,其他实验室就说不定了)。考虑到实验室的经费,老板的意思和前辈的课题延续问题,也会照顾到学生的兴趣,从老板那分配到课题也是常态。我初次与老板的面谈中得到的课题是一个准备开始启动的大课题的一部分,老板当时正在找人负责,正好我加入了实验室,所以就“择人不如撞人”地让我接手了,这些原委我也是后来慢慢知道的。
我和一位博士一年级的前辈一起做老板分配给我的课题,一开始是很开心地做着实验的。现在习以为常的克隆和蛋白质发现对当年有机化学出身的我来说十分有趣。到了9月秋季入学的时候,我负责的那个课题也渐渐有了成果,我的研究也步上了正轨。
但是我脑袋里冒出了这样一个想法“我不能在5年的博士研究生期间一直做这个课题。”。因为我之前做的研究都是关于有机低分子的,所以比起细胞研究,我更喜欢小分子研究。我也从一开始对任何课题都抱有泛泛喜欢学会了了对课题区分出明确的喜恶,这对我来说是个成长。
虽然当时的我并不十分喜欢手头的课题,但是很喜欢所在实验室的前辈和良好的科研氛围,我还是留在了我做夏季研究的那个实验室。入学后实验室分配结束后,我的老板对我说“我希望你能更侧重于化学,能开发出属于你自己的独立课题 ”。虽然我当时很爽快地答应说“好的,那我们可以之后讨论”。但第一学期的课业和助教的任务压得我喘不过气,我没空思考新课题,所以不得不维持现状继续做手头里我不太喜欢的那个课题了。
就这样过了三个月,我手上的那个课题陷入了困境,我决定找老板讨论。在讨论之前,我是带着明确目的:询问老板我现在的课题的完成度要达到多少才能开启另一个新课题。但到了和老板讨论的时候,关于现在的这个课题的讨论是聊到飞起,关于新课题的事是一丁儿点都没说到。(说来也奇怪,平时不怎么喜欢的课题,和老板讨论着讨论着也觉得有趣起来了)。就这样又过了3个月。
我寻思着不能再这样拖延下去了哦,我觉得迈出第一步。沉默地等待老板给我课题是不可能的,我得自己写研究提案。恰巧我当时有门课的期末作业是写一份研究提案,我就顺便写了自己想做的新课题的研究提案当作作业。把自己写的研究提案给老板看,老板会理解我想要换课题的急切心情吧。
老板看完我的提案后,第一句话是“这个想法很有趣”,上来就是夸奖,这让我很期待。但情况急转直下,老板毫不客气地对我研究提案的缺点给了批判性的意见,在给老板看之前,我信心满满,但现在老板冰冷的批评犹如冷风般吹冷了我的信心。结果也不出意料,我的新想法扑街了,我也找不到克服我想法缺点的解决办法,写研究提案这条路是行不通了。
∼未完待续∼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译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なぜあの研究室の成果は一流誌ばかりに掲載されるのか【考察】
翻译:炸鸡 校对:Jiao Jiao
《Nature》和《Science》是科学界公认的一流期刊。仔细观察这些一流期刊,会发现总有某个实验室能够定期在上面发表文章。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分析一下这种实验室是如何能持续在一流期刊上发表文章。
我嘛,怎么说呢,可以说也算是“一流实验室”的一员,之所以大言不惭认为“这里是一流研究室”,可能因为这也是我当时申请留学意向中的研究室,以一个曾经从外围看这个组的申请者来看,这里绝对是一流研究室。从实验室实力来说,我所在的实验室今年发表的论文截至到9月21日有Science 1篇,JACS 5篇,Nature Chemistry一篇,即使放眼全球,这样的成绩也是很耀目了。尽管如此,我自己并没有为这些业绩做出贡献,所以这不是我理所应当骄傲的东西。咸鱼如我侥幸能混进这样优秀的实验室,在感到幸运的同时也倍感压力,每天都在努力做研究希望有朝一日能做出不输给前辈们的研究成果。
在实验室日常辛苦努力做实验固然很重要,但是要想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就得找寻某些实验室总能在一流期刊发表论文的原因。因此,我想把近三年来身处“一流实验室”其中的感受毫无保留地记录下来。不过因为我是从事合成化学和材料化学领域研究的,所以本篇的经验之谈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研究领域。另外我并不算是一个成熟的研究者,限于我的水平,可能有些重要的原因我可能没有注意到。说到底这是一个学生对特定领域的考察结果,仅供有需要的人参考!
笔者对一流实验室的考察结果主要分为一下三点进行阐述:
首先,学生研究课题的确定方式和教授的指导风格密不可分。实验室内公认的研究目标要有这样的效果:这样的想法一旦实现的话会是整个领域的突破。其次,新人从教授那里只能得到一个笼统的研究课题方向。换言之,教授并不会给出具体的想法。只把大目标扔给学生,(如何)做出什么样的化合物才能实现这样的大目标,是学生自己需要考虑的东西。我有时看一些优秀研究者采访,经常会看到被采访者坦言“这个课题也是实验时偶然发现的”,可以说我在的这个实验室产出的相当一部分成果都是诞生自实验中的意外发现(学生自主思考)。
说起来,我的导师执行放养主义。因此,整个实验室给人的印象是设定研究主题的自由度很高,学生富有创造力,有活力地致力于研究。比起导师说“你试下这个反应”,自己想“这个会不会成功呢”的实验更让人充满干劲。
但是导师的放养主义并不意味着导师什么都不管。在每月的例行研究进度报告会上,如果某个学生的研究陷入了困境,导师会给与建议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而且,只要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实验,就不会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而被斥责。学生们的有趣想法会得到导师的鼓励。我想正是由于导师的这种耐心,学生们可以静下心进行实验,为取得巨大的学术成果而努力。
上一小节写了学生自主提出研究想法,但是研究经验尚浅的学生提出的想法,不可能全部都行得通。所以在一流实验室里也有许多研究课题最后没有发表论文。即使理论上看起来很顺利,但实际做起来感到“根本就做不出那样的化合物”也是家常便饭。组会上不好的结果也是常见的。研究进展数月后有时1年后仍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的前提下,毅然放弃课题,转而思考其他课题的人也是有的。
总而言之,本就无趣的研究根本不会发论文,但即便在一流的实验室里有趣的研究也避免不了“中途流产”的命运。这一事实光从外面来看是绝不会注意到的。
目前,我在的实验室有近40名成员,包括学生和博士后。 当然,实验室的人越多,论文出产量自然就越大,因为每个博士在读学生的目标是在毕业之前发表3篇左右的论文。
一流实验室不仅成员多还容易召集很多优秀的人。环顾四周的学生,都毕业于Stanford、Caltech、Harvard等顶尖学校。即使本科大学不是顶尖名校,在研究生院1、2年级的授课中,学生的基础知识也会得到提高。此外,通过Qualification Exam,有机会重新审视研究,特别是通过了Qual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的独立性更高。学生自由构思课题发表研究成果是建立在学术扎实的基础知识上的。
至于博士后,大家都是自费拿奖学金来的,而且都是学生时代作为第一作者多次刊登在Science/Nature/JACS上的超级大佬。这些博士后对组里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让学生们知道如何进行研究以便在高影响期刊上发表论文。
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友好互助的风气。上文提过“在每月的研究进度报告会上,如果某个学生的研究陷入了困难,导师会给予建议来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每月只有一次得到导师指导的机会。那么大的研究室教授往往很忙,但这也不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因为当研究陷入僵局,只要咨询旁边的高年级学生或博士后,就能得到很好的建议。而且,因为大家都很喜欢化学,所以很乐于参与交流。研究课题相近的人,每天都可以互相交流成果,共同提出下一步的想法。可以在喝啤酒的时候友好地讨论化学问题,这样与导师的放养主义互补,就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氛围:导师的放养主义鼓励学生和博士后自由地开展研究,促使学生和博士后产生奇特的想法,不拘泥于负面的实验结果,肯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
本是一条咸鱼的我有幸进入到了一流实验室后发现,人们从外面看来可能看到的是闪闪发光的科研成果,但是成果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辛苦付出。但是成为这么优秀实验室的一员并不是什么都不用付出就能发表优秀论文。而是由于周围有许多successful PhD作为榜样,耳濡目染见见学会优秀的品质。如今,我所在的实验室里仍有许多优秀的前辈正在实行自己的研究构想,引领整个实验室乃至全球的科学新潮流。
总结起来,要想取得卓越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积极实验,勤于交流很重要。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来自Chem-Station日文版 海外の教授にメールを送る-使える英語表現と文例 作者kanako
翻译投稿 炸鸡 校对 Sum
参观实验室,实习,硕士留学,博士后留学的时候,需要给想去的那位教授写份英语邮件。在实习和留学的时候,我也曾经给有意向去的实验室发过邮件,那时候被“用什么样的邮件主题最佳呢”,“用什么样的英语表达最好呢”等各种各样的烦恼困扰着。所以今天,我来介绍下用英语和教授联络时,实用的表达方式和模板。以供那些不善于用英语写文章的人作参考。
首先确定自己的想要询问或请求的事情(学术访问、博士后岗位或者参加夏令营的资格)然后以此作为主题名,这样收件人看到主题就能够迅速准备的了解你要表达的内容.
首先,以一则应聘博士后研究员的邮件为例,介绍一篇文章。
Dear Prof. Robert Grubbs,
My name is Minoru Tanaka, and I’m a graduate student in chemistry working with Prof. Saito at Osaka University, Japan. I’m contacting you because I’m interested in joining your group as a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after I complete my PhD study in March 2020. I have a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from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JSPS), which covers about $56,000/year for two years.
My main interest is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unique electr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and I have spent most of my time in graduate school developing polythiophene-based π-conjugated polymers for increased conductivity. I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novel monomers to control the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which led t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conductivity. I was especially thrilled that very little change in molecular structure (length of alkyl chain from two to four) significantly altered the rate of polymerization, as well as the morphology of the polymer product. Part of my work has been published in JACS (DOI: 00000) and ACS Central Science (DOI: 00000), and I’m also preparing a manuscript for submission.
I’m interested in working with you because I would like to study catalysts for olefin metathesis. In particular, I would like to develop chiral ruthenium catalysts for high enantioselectivity. I’ve spent a lot of time thinking about how to control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ynthetic polymers in my PhD project, and found the reality that current techniques to synthesize polymers with controlled geometry is limited. I envisio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symmetric olefin metathesis catalysts should enable the synthesis of novel polymer architectures.
I attached my CV for your reference to my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list of publications. Please let me know if I should provide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incerely,
Minoru Tanaka
Graduate Student in Saito Group, Osaka University
我认为,介绍自己的内容点到即可,更多的着笔于自己的研究内容部分。
关于敬称
对于教授要用”Professor”,“Prof.”或“Dr.”的称呼,对于还不是教授但已经有博士学位的人要用”Dr.”的称呼,其他的情况一律用”Ms.”或”Mr.”的称呼。虽然会有个人喜好和地域上的差别,但是在意敬称的人还是很少的,即使素不相识但在同一部门工作的教授之间通信,通常也会写上“Dear Bob”这样比较随便的称呼(而且是昵称)。我的指导教师自然也是这样,他给一起共事、熟悉的教授发邮件也是用类似于”Hi Bob”这样随便的称呼。但是,第一次联系时,要用”Prof. Grubbs”这样正式的称呼。顺便一提,如果对方还不是教授,也不知道是否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稳妥些的先用“Dr.”吧。
关于开头语
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表明自己的身份,如果你是学生,那么写出你是undergraduate/graduate/Master’s/PhD student 其中的哪一个。如果是本科生,比起仅仅写undergraduate,最好写”I am a freshman/sophomore/junior/senior”之类的话,写出具体几年级。如果不是学生而是研究人员,就写research assistant/research associate/research scientist at XX Research Institute。如果上完大学正在企业工作的话,像下面这样示出现在的职位和最高学位的话可能会更好。
“I am currently working for XX Therapeutics, after receiving my Bachelor’s degree in Bioengineering at YY University (supervisor: Prof. ZZ).”
“I am currently working for XX Therapeutics, after receiving my Bachelor’s degree in Bioengineering at YY University (supervisor: Prof. ZZ).”
关于邮件的目的
表示邮件目的的部分可以以下面的例句开始。
关于具体的内容,详见下面的示例。
要在邮件里明确表明是自费还是有奖学金支持,这样更能容易引起对方的兴趣。
还在申请阶段的情况、想了解奖学金申请的可能性时,可以用以下的表达方式。
关于自己的背景和兴趣
关于自己的背景和兴趣,大概写100-200字就可以了,如果是申请博士后的话可以说明的更详细些,如果只是本科生去参观实验室的话还可以酌情删减。
阐述自己为什么对那个领域感兴趣,自己研究的创新点在哪里,还要补充说明一下自己在其他方面有哪些经验。具体的表达方式如下。
再有,关于列举自己所发表的论文,参考下面的表达方式。如果是本科生,不只是第一作者很有优势,第二,第三作者也同样具有优势,所以要明确写出你是第几作者以及你对论文的贡献程度。
(first-authored/co-authored paper)
为什么选这个实验室
对这个实验室的哪个方面的研究感兴趣,想做什么样的研究,参考下面的表达方式。
阐述自己关于最想去的研究室的技术、研究环境、领域的想法也不错。
再有,如果认识指导老师或其他教授,在最好能在信中提及,这也是你的一个优势。如果和那个研究室的某个人工作过,可以在邮件里表示对方可以去询问那个人对自己的评价。
总结
在套磁的时候,将自己的经历和论文制作成1-2页简历作为附件附在邮件中以便让对方更好的了解自己。关于怎么提醒对方附件的存在,请看下面的案例。
重新再发一封邮件
教授很忙,不回信很正常。如果过了1 ~ 2周还没有回信的话,可以试着再发一封邮件。
重新发送邮件得到时候,记得附上之前的一封邮件,换成容易回答,简洁问题的话,就容易得到回复。
Dear Prof. XX
Just wondering if you had a chance to take a look at my email I sent 10 days ago. Could you briefly let me know if you are taking any student this year?
Sincerely,
XX
最后,我用上文介绍的几个表达方式写了几个模板以供参考。
邮件主题:Appointment for lab visit
Dear Prof. XX,
I am XX, a junior student in bioengineering at Kyoto University. I would like to ask about the possibility to visit your group for a day this summer. I am planning to apply for grad schools in the US next year, and interested in joining your group as a graduate student. This summer I am visiting several universities to meet with professors I’m interested to work with, and I am wondering if you could meet with me to discuss on-going projects in your group. I am also hoping to attend your group meeting and/or meet with lab members, if possible.
I have two years of research experience in chemical biology with Prof. XX. I worked on the project of XX, and learned the experimental skills such as cloning, protein express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In graduate school, I’d like to work on biomaterials-related research. I was intrigued by your papers about XX, and I’m excited to discuss more if we have a chance to meet. For details of my academic record, please review the attached CV.
Regarding the schedule to visit your group, I am quite flexible from late July to the end of August.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would be able to meet with me.
Sincerely,
邮件主题:Interested in your group for short-term research
Dear Prof. XX,
I am XX, a second-year Master’s student in XX lab at Hokkaido University. I would like to ask about possible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your lab for three to four months early next year as a visiting student.
I have been working on XX. In particular, I enjoy XX. The reason I’d like to work in your group is I’m interested in XX. I was impressed by your research about XX, and would like to learn more about XX.
I’m currently applying for a fellowship program in my university to sponsor my visit, so I’ll follow up with the result shortly. It would be also helpful if you could let me know about any fellowship opportunities in your university that I’m eligible to apply.
I have attached my CV for your review.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are willing to host me. I’d be happy to provide any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incerely,
邮件主题:Prospective graduate student
Dear Prof. XX,
I am XX, a second-year Master’s student in XX lab at Kobe University. I’m contacting you because I am planning to apply for PhD programs in chemistry this fall, and interested in joining your group. If possible, could you let me know if you are taking any students this year?
My background is XX, and I have been developing XX. I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XX (manuscript being prepared). I have learned organic synthesis and various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cluding XX, XX, and XX. During PhD, I would like to study XX. I’ve been following your research and I’m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your XX.
Please find the attached resume for your reference. Let me know if you are accepting any students this year. I would also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give me any tips for the application to your school.
Sincerely,
很多实验室都有助教,申请实验室参观或者博士后的时候,顺便抄送一份发给助教也会增大收到回信的几率。像是第一次发邮件教授没有回复,而第二次发就能收到教授回信的情况还是很多的。
语法上的错误用软件就可以帮我们纠正。但要注意不要在邮件中使用过多的礼貌性用语。对很忙的教授来说,他们更愿意读简洁的邮件而不是充斥着一大堆”Thank you”的冗长的邮件。还有,在国外,因为没有自谦的文化习惯,像“我的英语不好”“我的研究经验还不是很充足”之类消极的话很有可能对自己不利。相反,要注意的是若使用过多积极性的词语(strongly, extremely, really, absolutely, very之类),你的描述反而会显得苍白无力。归纳出只包含必要信息的简单信息,注意把想要传达的信息清楚地表达出来就好了。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来自日文版,翻译投稿 张寻
这次海外留学记,我们邀请到了増田侑亮同学。他今年三月毕业,此前一直在加州理工学院Fu研究室留学。实际上,增田同学是笔者曾经在学校乒乓球社团的学弟,即使在毕业之后,我们也一起在校友队中参加过比赛。他目前是京都大学村上研究室的特定助教。曾经在乒乓球社团中挥洒青春的活宝,现在在研究中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留学期间,他不忘初心,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笔者在留学时会时常顺路去拜访他,每一次见面,他总是带着爽朗的笑容来迎接我。
2018年2月在加州理工。虽然才刚二月,但天气很热。左:增田同学右:笔者
虽然我们的研究方向不同,但是他努力拼搏的身影也在不断地激励着我。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来阅读增田同学充满活力的海外研究访谈。如果你在留学的事情上踌躇不前,那这篇访谈无疑会帮助到你。
研究室的负责人Fu老师是科研方面的大家,研究方向为不对称有机催化反应以及过渡金属催化剂使用环境下的交叉偶联反应。最近,Fu老师正专注于外消旋体亲电试剂使用环境下的enantio-convergent交叉偶联反应。
图片来自于参考文献3
因此,在我若干个申请的研究计划中,Fu教授选择了无保护基状态下乙醇的直接Coupling反应来作为我的研究方向。一般在交叉偶联亲电试剂使用的情况下,用乙醇作为原料合成有机卤化物和甲磺酸盐时,如果可以把乙醇作为亲电试剂来使用,就能得到兼顾原子经济性和过程经济性的反应。
但为达成这个目的,就必须要切断比碳卤键连接更紧密的碳氧键。不仅如此,还要避免乙醇的阳离子参加反应。最开始确立研究项目的时候,研究室的同学们就跟我说,“这挑战也太大了”、“还是换个别的研究项目比较好”等等诸如此类的话(用英语说的)。但当时我是博士后,不急着出什么成果,就想这是个能够挑战难题的机会,所以二话没说投入了研究。
可惜论文至今还没弄完,虽然如此,但实验还是有一定进展的。在实验中,我发现了外消旋体乙醇的不对称官能团化反应,且收率和ee值(对映体过量)都说得过去。我深刻体会到,只要去做就会有成果!更多的实验细节要留待日后继续完善,希望不久以后我的研究成果能够正式和大家见面。
因为尚未发表,未能提供详细的化学方程式,在此深感抱歉
开始的时候倒也没有特别想出国留学。即使在出国前没多久,我还在打退堂鼓:“长期的留学生活太让人难捱了”、“如果可以的话,在日本过安稳日子蛮好的”、“还是宅在家里最舒服”。但是某一天,教授突然对我说:“想去哪个国家当博士后啊?”
我直接慌了,心里想:“什么?没有国内的博士后名额留给我了吗?”但是表面上却只能装作没事一样,回答道:“嗯,正在考虑呢!” 就这样,我稀里糊涂地决定了出国深造。现在我真的庆幸自己当时选择了出国。虽然我经常说“人不能随波逐流”,但实际上我只是不逐坏人的流,若是自己信赖的人,逐一下他们的流也未尝不可。
好处嘛,应该是观念的转变吧。开始的时候我认为“留学=不安”,但现在我认为“留学=快乐”。当时的不安,源自于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旦有了经验,一切都没有那么难了。所以适应环境非常重要。说实话,一到了美国,看到身边的人都那么和善,瞬间感觉当时的担心真的是完全没必要。于是在经历了海外留学以后,我挑战新事物的想法愈发强烈了。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接触海外的文化和价值观。美国人毕竟我们是不同的人种,从思想和性格上来说,他们比日本人更加开朗和宽容。人们总说美国人比较坦诚,我感觉这是因为美国是个包容不同个性的地方。多说一句,之前在研究室,一个同事在午饭点的时候开车,不小心追尾撞了车。在事故之后,对方车主竟然拉着他一起去吃了午餐。当我听他说了这件事以后,着实对美国人的宽容和友善震惊到不行。在我留学的这段时间,我的心胸差不多得宽广了两倍。
加州的亚裔移民和留学生很多。特别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家都笑称其为亚洲留学生的地盘。虽然日本人在当地已经算不上什么“外来人口”了,但在英语水平方面还是会要求很高。刚开始真心慌,但经过英文环境的磨练,我也能够在麦当劳顺利地点餐了。只是因为这点小进步,我都会高兴的手舞足蹈。这是在日本是根本不可能体验到的。
关于Fu教授(在实验室一般称呼他Greg),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描述他,我感觉应该是“认真”。他在实验和论文方面极其认真,因此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在聚餐的时候,他偶尔也会说一些美式笑话,但更多的时候会讲有关研究和各国文化的事情。不过邻研究室的负责人Peters教授却是个段子手,上课的时候得有一半时间用来讲段子。令人很意外的是,这两位教授是相当好的朋友,不仅平常一起搞研究,每天早上还一起散步,顺便溜着Peters教授养的狗子(狗的名字的读音是“瓦洁”,但是英文怎么拼我到现在都不知道)。
右边的是Fu教授
Fu研究室的中国博士后相当多,研究室的交流用语是中文和英语,可惜这两种语言我说的都不太好(顺便说一句,Fu教授他竟然一点中文都不会)。作为一个文化多元的研究室,同事们虽然会从早到晚努力干活,但是在玩上也特别积极,像我这种典型的没主见男生,每次都是被拉出去玩的对象,也因此跟着他们玩了好多地方。在这段期间,我看了人生中第一场演唱会,Katy Perry的。而且我还第一次去了gay吧,一边喝酒,一边看浑身肌肉的兄贵跳舞;第一次吃到正宗的中国辣椒,辣的我浑身流汗;第一次接触了现代艺术……经历了特别多刺激而有趣的事情。我对他们的感谢之情真的难以言表。
与研究室的同事一起旅行(坐的是卡丁车。虽然现在是家用汽车的天下,但我们貌似更喜欢卡丁车)
另外,在留学时和他人合租的经历也让我感到难忘。我遇到过探索新星系的天文学家(相当文艺)、教孩子们钢琴的作曲家老师、想要成为医生的厄瓜多尔留学生等等各式各样的人。平时我们都会聊起来各自的国家和文化以及自己的研究或者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段时间真的无比开心。我们的房东也非常亲切,不仅开车送我们上学,而且从日本旅游回来后还送给我们抹茶味的Kitcut饼干作为礼物。
与合租房的众人一起开派对(大家来自天南海北)
与当时对于留学的不安正相反,到了国外以后所有事情都很顺利,而且除了找房子以外,我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准备。
说到选房子,虽然学校会给博士后提供专门的公寓,但总会因为人太多而需要排队,所以我当时就直接放弃等学校的房子,自己出去找住处了。首先我想到去找过来人,特别是在当地和在当地留过学的日本前辈,让他们传授了一些找房子的技巧,同时了解到了房源附近的治安状况。然后我登录了前辈推荐的租房网站,与房东通过邮件取得了联系,顺利地签了租房合同。房东说,来加州理工留学的人都很守规矩,所以每次租给我们的时候都很放心。心中瞬间感动得不行。
从加州理工开车去洛杉矶有大约一个小时左右。虽然手头有个自行车就能生活下去,但是如果要出去玩,还是得有个小轿车,那方便程度简直逆天。因为我当时是个新手且特别胆小,所以一看到方向盘就想逃跑。但是在弄清楚以下几点以后,就没这么恐惧了。①大多数房子都自带停车区域(无停车费)。②考驾照特别简单(如果有国际驾照,就直接不用再考了)。③买二手车很划算,甚至能便宜买高价卖。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学会开车(简单归简单,也得好好学才行)。
即使没有自己的车,也可以用优步(打车软件,司机是普通私家车主)去一些比较近的地方。我经常用优步,除了有一次遇着一个手握方向盘双手发抖的大叔以外,大多数情况下体验还是很棒的。这位大叔不会用导航,每次在高速上碰见交叉路口的时候都走错。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好歹到了目的地。大叔说:“我眼睛不太好,天一黑就基本上啥也看不见。”因为老是走错路,到了地方以后整个城市都黑灯瞎火的。下车以后,大叔又颤抖着双手开车回去了。希望他一切安好吧。
还有,建议大家最好在出国的时候把牙刷带着。因为美国的牙刷实在是太大了,得是咱用的正常牙刷的三倍大,相当之难用。话说我当时用的牙刷是美国两岁到五岁儿童用的那种。
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帮助,倒是在留学期间认识了很多的朋友。比如说我们这些在加州理工留过学的日本人,回国了以后会一起喝一杯。有时我也会带着当时在研究室一起毕业的朋友在日本旅游。哎?怎么都是在说玩的事。不行,让我重新组织一下语言。嗯,这次留学让我认识了很多国内外学术圈的朋友,在将来可以一起搞研究,一起举办学术交流会什么的。
之所以我能这么顺利地度过我的留学时光,是得益于身边众人的帮助。我在求学时被Fu教授录用,在留学后又在村上正浩教授身边当了特定助教。感谢Fu教授,虽然一年的时间很短,但是Fu教授对于我的无私指导和接纳让我十分感激。同时也感谢井上将行教授,在他的帮助下,我成为了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特别研究员,且将我送出了国。感谢在我留学期间,帮我处理国内邮件的老师,在美国带我做实验又带我出去玩的同事们,以及对我多方关照的日本留学生们。感谢合租房的朋友们,给我指路的当地人,给我金钱援助的日本学术振兴会,写这篇访谈的化学空间的小编们,以及正在读这篇访谈的各位读者们……
嗯,貌似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那就直接感谢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吧!今后也请大家多多关照了!
名字:増田 侑亮 (工学博士)
工作单位:京都大学工学研究科 合成・生物化学专攻 村上研究室
研究方向:有机合成化学、有机金属化学、光有机化学
2012年-2017年 京都大学大学院 工学研究科 合成・生物化学专攻 硕士、博士 (村上正浩教授)
2017年4月―2018年2月 学术振兴会 特別研究员SPD (东京大学大学院药学系研究科 井上将行教授)
2017年4月―2018年2月 加州理工学院 留学 (Gregory C. Fu教授)
2018年3月―至今 京都大学大学院 工学研究科 合成・生物化学专攻 特定助教 (村上正浩教授)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瑞士政府以学术振兴为目的,在1961年开始,为吸引从事科学研究的优秀博士生或者博士后研究员,设立了一项奖学金Swiss Government Excellence Scholarships for Foreign Scholars and Artists。瑞士政府最近公开了下一年的应募概要,截止日期为今年11月份中旬。(该奖学金与其他奖学金相比截止日期相对较晚)
薪水为每个月3500法郎(这个是博士后的待遇、PhD是每个月1920法郎),虽然钱没有HFSP、Marie Currie(申请截止日期2018年9月14日)跟ETH fellowship多、但是这点钱足够在瑞士过基本生活了。此外,作为奖学金福利,虽然小编不知道有关条款和保险条款和条件的详细信息,但是该奖学金涵盖了帮助全额支付瑞士昂贵的基本医疗保险。另外还能得到瑞士公共交通的半价年卡(PD,PhD一年大概能省去200法郎)、还有瑞士与母国的往返机票、一年数次的社交活动(徒步旅行,圣诞大餐,湖泊巡游等)。另外,PhD由于每个月只有1920法郎奖学金,而瑞士大学对从事chemistry研究的学生的工资为4000法郎,这里有2000法郎的差额,这个应该可以跟研究室的教授商量,很有可能可以补上这个差额。According to the website of ETH (谷歌搜索salary ETH PhD) about the salary in Swiss university, chemistry students are paid roughly 4000 CHF per month. However, this scholarship only offers 1920CHF per month and I would like to ask you whether this amount is enough for (1) living in Switzerland as a PhD student and (2) the acquisition of the working permit.
申请开始时间为2018年8月27日、截止日期为2018年11月16日。
申请对象大学如下所示,请各自参考。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翻译投稿 七姑娘
去年9月进入研究生院学习,说来也已经过了半年。本系列文章请参考:
前一阵 举行的”visitation weekend“包括了来年入学候选生的设施参观和二次面试。虽然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所提及,但这次作为迎接学生的一方,目击了实际上的选拔过程,因此想据此做一些更深入的补充说明。从接下来想要参加visitation的朋友做个参考。
本文主要综合听来的一些消息和自己所属学校的情况归纳写成,具体情况因学校不同而存在差异。
由大学主办,考试合格的学生通过访问来了解大学或是研究室情况的一项活动。有的大学也会借此机会进行第二次的面试。话虽如此,大体氛围还是比较轻松的,visitation2、3日间每晚都如同派对。大学方面求贤若渴,因此基本承担了所有的食宿费。通常来说机票费限额在300美元以内(原本是面向美国国内学生所创办的一个活动)。
在这之前先说说最初的资料审查。GPA、推荐信、小论文都有多重要,申请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一个上面等等之前不太明白的地方,在这次亲身经历之后就逐渐清晰了。
最重要的看来还是推荐信。虽说合格的学生未必都来自很权威的研究室,但纵观美国一流学校的合格生,基本都有至少一封来自权威学者的推荐信。另外来自自己PI的推荐信,无论该PI是否有名,都备受重视。若其并不擅长写英文的推荐信,那么我强烈建议在初稿后请熟悉推荐信写作的人过目并修改。
关于GPA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基本上大家都高于3.6,但学校不同,GPA的算法也会有差异,因此不同大学间的GPA不会直接进行比较。但若出现的GPA2.9这样令人惊异的成绩还是很引人注目的。虽说GPA比较低的情况下不太会给人留下好印象,但因为推荐信写得非常出众(实际上真出现过这样的人),牢牢抓住教授们的眼球,产生了“这个学生肯定十分有趣啊”这样的想法。若能在visitation面试的时候对教授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被录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看起来奖学金的有无对大学合格与否稍稍有些影响。与其说是学生能否被选中,倒不如说是实验室能否被某个拥有奖学金的学生选中。教授方面一旦知道该学生拥有奖学金,也会判若两人般开始执着的发来邀请。而进入实验室后,拥有奖学金的学生受到的来自教授的压力也会相对小很多,没有奖学金的学生只能在“我为你付出的钱,能有所回报吗?”这样的感觉下辛勤工作。
另外,自己出身的研究室在选择实验室时也有些关系。一般都不太想录取关系欠佳的研究室的学生,反之则会表现得积极很多(为了维护面子),对想要拉关系的研究室出来的学生也比较主动等等。有点像小混混那种“喂!你哪儿来的?哈!OO中学?认不认识△△前辈啊!”的感觉。而聊到出身的研究室这个问题时,对于那些来自有名研究室的学生,受到的待遇自不必说,也十分容易交上新朋友。
小论文的话,只要不是写得太差劲,差距都不是很大。而GRE和托福基本就是大学自主考试时的难度
通常来参加visitation weekend的学生有95%的概率是能够收到official offer的(也有可能在visitation之前就已经收到official offer)。落选的只有可能是所谓的“crazy”学生。也许你会想这儿会有5%的人落选呢!实际上真的只是某些比较离谱的学生而已。比如说,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授都表现得高高在上并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或者说些放弃读研,有没有想过枪杀朋友(真出现过这样的)之类的恰如字面一般有些疯狂的人。如果只是普通的、能够按照一定礼节行动的,就不存在落选的可能。
下面说说是不是真能够进入自己希望的研究室这种涉及到竞争的话题。首先,无论哪个教授,大概都会优先考虑前来参加visitation的学生。
之后,与实验室学生的交流也有一定作用。在visitation weekend结束后,Graduate office会针对学生的优良来进行问卷调查,虽然主要只是想排除那些很不靠谱的学生,但还是很尊重学生们的意见的。比如说学生在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时,针对“你觉得这里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这样的提问,此时的回答就会成为重要的判断依据。被问到“现在的研究室在进行什么样的研究呢”时也要注意。回答控制在1分钟左右,简洁易懂即可。晚宴和二次会时谈话的一些回答更是会成为判断的标准。以为大家都喝醉了什么都不记得了吧,结果实际上别人记得十分清楚,因此不可放松。实际上,visitation weekend结束后,学生们之间也常会讨论“OO大学来的那个学生好,不好”之类。
PI之间也各有差异,我的PI对现有的学生和新加入的学生是否能合拍、共同进行研究比较在意。因此基本会问所有学生感觉哪个合格生比较不错(虽然实际上说来学生们也并不会十分八卦)。如果心中有了明确的想要加入的实验室,那就趁此机会尽可能的多和在读生交流并且给他们留下好印象吧。
话虽如此,visitation从整体上来说气氛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来美国的大学多方参观也是个挺不容易的机会,因此也要好好享受其中,只是切记不要过于肆无忌惮或是得意忘形啦。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来自Chem-Station日文版翻译投稿,原文《海外留学ってどうなんだろう?~きっかけ編~》 发表于2017.7.6
鹿儿岛今天结束梅雨,本州现在还在梅雨中。笔者不怎么喜欢梅雨,因为湿度的关系激光经常出毛病影响实验进度。但是这三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在国外生活了,没有梅雨了!所以呢,这次就在记事中尝试写一下留学海外,我认为留学的第一道难关就是选择国外留学这条路,我写给那些并非对留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以笔者的体验感为基础,如果大家看了机会篇能感到舒心我就很幸福。
科学没有国境,加上现在的交通、信息技术已经发达到比过去越来越便利。人生可以尝试在国外呆几年,这个选择也不错。还有,考虑到社会的全球化在加速,不仅在科学上的体验上还有国际化的经历这样的价值观或许会越来越重要。
有人觉得毕业还早,对于留学并不是不感兴趣,但是要真说认真打算起来好像还。。。有这样想法的人肯定不少。但是事情往往就是一推迟,之后一忙起来就再也没时间去考虑,能冷静收集信息的其实可能就只有现在。只要有点兴趣,就尽可能早点收集信息。在收集的过程中可能会越来越感兴趣也有可能失去兴趣,对于迷茫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试金石,不管怎么说,毕竟收集信息是不需要承担风险的。
最推荐的,是去问有经验的人关于这方面的经历。要说留学,简而言之“取得学位后去一下国外做博后”“作为留学生去国外读个学位”等各种各样的情形都有吧,自己去听听那些能愿意讲自己故事的人是最好的。笔者在取得学位后作为研究员(博后)去了国外,因为当时身边有指导老师和有留学经历的人,相对而言在比较早的时候就做出了留学的选择。
有一些写自己经历的书籍和博客,有时间的话还是看看吧。这段时间的书就是「研究留学のすゝめ!(羊土社)」,这是一本毫无保留地把丰富的经历都写出来的读物,很有意思。
收集信息应首先是对当地的生活抱有兴趣的地方,留学的学校反而是其次。接下来如果有发表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室,尝试去查查其HP,这些都是潜意识里面最开始该做的。其实有这个意识就会带来一些好处,大脑已经进入留学的状态,对于笔者来说:
①以寻找留学目标的眼光看论文能把自己带入其中;
②英语学习动力上升,特别是积极抓住机会同外国人交流;
③对在国外也能适用的研究方向更加努力。
接下来进入下一个阶段,大家都会比较好坏处。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在网上查到的,所以这儿就没有必要赘述。只是在此举例说说笔者经历的三个最好的和三个最差的。
【优点】
・能接触到多样的价值观、视野飞速扩大
虽然日本也有各种各样的人,但是没有比平常就接触到文化上完全不同的人更刺激的事情了,自己都能感觉到对事情的考虑方式也在变宽,不对日本有偏见、带着公正的角度看到问题是很有价值的。
・形成世界级的人际关系工作网
也许是因为在纽约留学的缘故,真是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的人都成为了朋友。同时也能把自己作为研究者的水平在世界出于什么样的位置有个了解,能最近地感受到世界的研究动向是不错的激励。
・提升英语能力
当然环境的不同也有差异,但是英语在一定程度上毫无疑问会有提升,背水一战的环境下特别是邮件的收发,平时偶尔才有的说法在这儿会被反复用到,自己方能理解其中真正的意义。
【缺点】
・文化差异带来的压力
用日语无法交流是自然地,文化差异在各个地方多少都会有,你会闲暇时候特别想泡浴缸、特别想吃正宗的日本料理,不过呢,当你回国之后你会能体会到超于常人的开心。
・担心紧急情况
这是极端的例子,我曾经因为胰腺炎而交了救护车。听到了我最不想听到的三句英文之一的“What kind of pain?”,我极度担心因为我回答错误而被误诊,万幸的是我一切顺利,现在回头看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而且,通过这件事,我学会了一个单词pancreatitis(胰腺炎)。
・容易疏远家人和朋友
离日本13个小时的飞行距离10万日元的机票回家确实不容易,而且十三四个小时的时差想要联系也是很麻烦,不过这些都是以前的事,现在通信发达,某些人可能对这点并不在意。
然而,笔者经历了许许多多,在这儿想要概括起来不现实。总的说来,我现在觉得留学真的很好,虽说如此,那是因为我开始就想着留学,觉得不能出去一定会后悔。留学也有风险,出去之后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未知,也有人觉得出于职业要求必须得出去。
这是很多人跨出留学第二步的原因,笔者的英语那时候也处于瓶颈,然而在科研领域(至少我周围)有一半的人都是以英语为母语,而我的专业英语是洋泾浜英语。听不懂就得反复听一直到听懂为止,我对这种做到底的过程感到很开心。特别是在讨论上,很多时候为了搞懂对方发表的什么而拼尽全力去听,情况比想的要好。只要带着诚意,最终想要传达的东西一定会传达到。
虽说如此但是最开始的时候让我经常灰心丧气,但是一旦过了那个时期交流就会更加顺畅,特别是没有压力的讨论来临时,我会非常开心。
人都是带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我尽量带着公正的角度去书写这篇文章,但是写完了才发现本文却已然成为一篇推荐留学的文章了。所以,如同文章开始写的那样,只是有做选择的想法的话就没有风险,封面的图画背景是笔者第一次飞纽约时候飞机外的景色。当时情绪高涨、异常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一生无法忘怀。如果有人因为本文而对海外留学开始提起兴趣那真是笔者的荣幸。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类似的话题大家应该已经在各种论坛上看到很多,但每个人写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小编尽量在这里给大家提供更加详细的过程和申请策略。第一篇就先介绍下如何寻找导师。在每个方法的后面我们都贴了相应的图片教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申请成功以后学成好好报效祖国~~~
1.很多人在申请的时候完全没有头脑,就想着坐着让别人帮忙,其实这样并不好。很多事情在自己寻找搜索后再咨询别人的话或许对对方来说是很节省时间的,比如寻找潜在的导师。在我们申请硕博的时候,其实已经阅读过相应的文献,在文章里一般都有通讯作者,如果你对该方向感兴趣,你可以发邮件套磁该教授。或者用百度(google国内不稳定,但功能更好)搜索教授名字,一般都会有课题组组页的,现在很多教授都很注重更新课题组网页,所以通过这个很容易了解该课题组的环境。一般如果该教授需要学生的话会有个open position选项,点开就可以看到该教授在招人否。尤其在韩国,由于很多教授注重个人宣传,一些新进的AP都会有很详细的个人网页,都会有open position,而且提供的待遇还不错。读者可以搜索UNIST,SNU,SKKU,POSTECH, KAIST,KU,当然差一点的学校也有,大家可以进入学校主页,切换成英语,然后进入系所,点教授名字一般都会有链接。日本的学校也是类似的,可以直接类似寻找。
以首尔国立大学为例子:
点击Academcis,然后选择Graduate,就会出现个人院系的链接,如H代表homepage,我们这里以找化学相关为例子,
下翻选择化学,再点进去
点faculty选项就可以找到相应教授,就以这个牛牛的教授来说,点他头像后,会出现他的主页链接,点进去后就可以看到他们组的情况了
2.除了以上途径,一般还可以在各种open position的网站寻找,但该类网站一般只针对于欧美学校,尤其欧洲学校。对于日韩来说,在上面找的很少。从下面几个链接大家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还是欧州的。福利链接哟~~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bs/science/
https://www.researchgate.net/jobs
http://academicpositions.eu/ (只针对欧洲)
通过nature job,填写关键字chemistry就可以找到很多哟~
类似的网站其实很多,大家可以在网上用关键字搜索就可以,但对于大陆的学生来说,用某度可能很难搜到满意的。~
其实最方便的以及最快速的方法还是下面这两个。
3.自己的本科学校和你想申请的日韩学校有合作,这样的话申请很方便;笔者在日本韩国都曾经见过这样的情况。有些同学就是之前交换过来的,后来在这边混了个脸熟,再继续申请硕博,教授一般都会喜欢的,只要交换期间不要做的太过分就可以。现在国内的学校很注重和国外的学校交流,虽然可能有的学校并不好,但或许也是一个跳板。
这个不好举例,大家可以参考自己学习的国际交流处网站哈~
4.这是最快速的也是最有保障的,那就是你有人推荐你。在日韩这边,当然欧美澳也是。如果有教授认识你想申请的课题组的组长或者其他AP,对方一般都会优先考虑你,即使你没文章,也可以申请成功。当然可能也有失败的,但笔者在日本好多读博士的朋友都是推荐过来的。很easy。这个的例子大家还是要靠自己多认识朋友,哈哈哈~
关于找导师的话题就先到这了,可能还有不足的,但这都是笔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如果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邮件本人yh-89909162008@163.com或者后台留言即可。下一次我们再聊聊韩国的科研情况和生活~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