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 – 新利18网址
//www.gsbet888.com Wed, 27 Dec 2023 13:23:07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5.5 134510799 有賀 克彦 Katsuhiko Ariga
//www.gsbet888.com/interview/chinese/2023/12/%e6%9c%89%e8%b3%80-%e5%85%8b%e5%bd%a6-katsuhiko-ariga.html //www.gsbet888.com/interview/chinese/2023/12/%e6%9c%89%e8%b3%80-%e5%85%8b%e5%bd%a6-katsuhiko-ariga.html#respond CS editor Sat, 30 Dec 2023 00:00:09 +0000 海外化学家 化学家 材料 超分子 //www.gsbet888.com/?p=48299 改编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有賀 克彦 Katsuhiko Ariga 翻译:炸鸡 有贺克彦(1962-),日本材料化学家,纳米技术专家,超分子化学家。 担任物质材料机构(NIMS)和国际纳米建构研究中心(MANA)首席研究员。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造科学研究科物质系专攻教授。 履历 1987年 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 1990年 获得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1987年-1992年 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生体理工学部研究助理 1990年-1992年 得克萨斯州大学博士研究員 兼任 1992年-1997年 JST 超分子研究项目负责人 1998年-2001年 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 助理教授 2001年-2003年 JST 相田纳米空间研究项目 负责人 2004年- 物质・材料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7年MANA 主任研究员 2017年- 東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物质系 専攻教授 担任以下期刊的审稿人 Editor-in-Chief of 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Executive Advisory Board of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ChemNanoMat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Journal of the Indonesian Chemical Society Executive Board Member of Small Method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Chemistry of Material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Langmuir (- 2014)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

改编自Chem-Station网站日本版 原文链接:有賀 克彦 Katsuhiko Ariga

翻译:炸鸡

有贺克彦(1962-),日本材料化学家,纳米技术专家,超分子化学家。

担任物质材料机构(NIMS)和国际纳米建构研究中心(MANA)首席研究员。现任东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造科学研究科物质系专攻教授。

履历

1987年 获得东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

1990年 获得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1987年-1992年 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生体理工学部研究助理

1990年-1992年 得克萨斯州大学博士研究員 兼任

1992年-1997年 JST 超分子研究项目负责人

1998年-2001年 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 助理教授

2001年-2003年 JST 相田纳米空间研究项目 负责人

2004年- 物质・材料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7年MANA 主任研究员

2017年- 東京大学大学院新领域创成科学研究科物质系 専攻教授

担任以下期刊的审稿人

Editor-in-Chief of 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Executive Advisory Board of Advance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ChemNanoMat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of Journal of the Indonesian Chemical Society
Executive Board Member of Small Method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Chemistry of Material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Langmuir (- 2014)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Appl. Mater. Today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Journal of Inorganic and Organometallic Polymers and Material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Green Energy Environ.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Molecular Catalysis
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Materials
Advisory Editor of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Advisory Editor of Applied Physics Express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Member of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Advisory Panel of Nanotechnology (- 2018)
Associate Editor of Physical Chemistry Chemical Physics (-2016)
Associate Editor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d Materials
Associate Editor of Journal of Oleo Science
Section Editor of Chemistry Letters (-2016)

获奖经历

2010 Nice-Step Researcher 2010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Policy, Japan)
2011 ISCB Award for Excellence 2011 (Indian Society of Chemists and Biologists)
2014- World Economic Forum, Global Agenda Councils (Nanotechnology) Member
2015 Contribution Award, Japan Society of Coordination Chemistry (JSCC)
2019 Langmuir Lectureship Award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1 CSJ Awards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Clarivate Analytics) One of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researchers.
Honorary Member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of India (MRSI)
Member of World Economic Forum Expert Network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interview/chinese/2023/12/%e6%9c%89%e8%b3%80-%e5%85%8b%e5%bd%a6-katsuhiko-ariga.html/feed 0 48299
第96回–“拥有发光机能的超分子和纳米材料”Luisa De Cola教授
//www.gsbet888.com/interview/2020/08/%e7%ac%ac96%e5%9b%9e-%e6%8b%a5%e6%9c%89%e5%8f%91%e5%85%89%e6%9c%ba%e8%83%bd%e7%9a%84%e8%b6%85%e5%88%86%e5%ad%90%e5%92%8c%e7%ba%b3%e7%b1%b3%e6%9d%90%e6%96%99luisa-de-cola%e6%95%99.html //www.gsbet888.com/interview/2020/08/%e7%ac%ac96%e5%9b%9e-%e6%8b%a5%e6%9c%89%e5%8f%91%e5%85%89%e6%9c%ba%e8%83%bd%e7%9a%84%e8%b6%85%e5%88%86%e5%ad%90%e5%92%8c%e7%ba%b3%e7%b1%b3%e6%9d%90%e6%96%99luisa-de-cola%e6%95%99.html#respond CS editor Mon, 10 Aug 2020 00:00:52 +0000 新利官方网站 发光分子 纳米材料 超分子 //www.gsbet888.com/?p=34131 本文来自Chem-Station日文版 第96回―「発光機能を示す超分子・ナノマテリアル」Luisa De Cola教授 cosine 翻译投稿 炸鸡 校对 HaoHu 第96回海外化学家采访的是Luisa De Cola教授。Luisa De Cola教授曾在德国的明斯特大学和荷兰的特温特大学担任过物理和化学专业的教授(注:现任教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大学)。主攻发光以及电气发光分子和纳米材料。下面是这次的采访。 Q1:请问您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名化学家呢? 我小时候就一直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而且喜欢一切科学。本来我大学专业第一志愿并不是化学,而是生物学和医学,所以在我认识到化学才是自己喜欢的领域之前的一年里,我一直都在学习生物学。 Q2:如果您不当化学家的话,您会选择从事哪个行业呢?为什么? 我喜欢的职业有很多啊。内科医生,神经科医生,音乐家,电影导演。 Q3:总的说来化学家怎样才能为世界做出最大贡献呢? 说化学家是“创世者”也不为过吧!我们吃的,喝的 ,穿的,用的都是来自化学。现在的化学课题主要致力于解决能源危机,解决水资源问题,改善早期疾病的诊断手段。 Q4:如果您有机会与一个历史人物共进晚餐,您会选谁,为什么呢? 我想和爱因斯坦共进晚餐呢。从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十分钦佩这位科学家,除了钦佩还有就是对他充满波折的一生的敬佩之情。 Q5:您最后一次亲手做实验是在什么时候呢?具体做了什么呢? 说实话我经常待在实验室里,即便不动手做实验也会看看 学生们做出了什么成果。。。我最后一次自己动手做实验是在3年前给我的一个学生演示如何用氧化铝柱分离铱复合物。 Q6:如果您被滞留在一个满是沙漠的孤岛上,只能选一个的话您会带什么书和音乐? 这可真是个残酷的问题啊。。。书的话或许我会带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百年孤独 》吧。 我有时听爵士乐,有时也听古典音乐,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所以我会带比尔·埃文斯或基思·贾勒特的《科隆音乐会》吧。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来自Chem-Station日文版 第96回―「発光機能を示す超分子・ナノマテリアル」Luisa De Cola教授 cosine

翻译投稿 炸鸡 校对 HaoHu

第96回海外化学家采访的是Luisa De Cola教授。Luisa De Cola教授曾在德国的明斯特大学和荷兰的特温特大学担任过物理和化学专业的教授(注:现任教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大学)。主攻发光以及电气发光分子和纳米材料。下面是这次的采访。

Q1:请问您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名化学家呢?

我小时候就一直是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而且喜欢一切科学。本来我大学专业第一志愿并不是化学,而是生物学和医学,所以在我认识到化学才是自己喜欢的领域之前的一年里,我一直都在学习生物学。

Q2:如果您不当化学家的话,您会选择从事哪个行业呢?为什么?

我喜欢的职业有很多啊。内科医生,神经科医生,音乐家,电影导演。

Q3:总的说来化学家怎样才能为世界做出最大贡献呢?

说化学家是“创世者”也不为过吧!我们吃的,喝的 ,穿的,用的都是来自化学。现在的化学课题主要致力于解决能源危机,解决水资源问题,改善早期疾病的诊断手段。

Q4:如果您有机会与一个历史人物共进晚餐,您会选谁,为什么呢?

我想和爱因斯坦共进晚餐呢。从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十分钦佩这位科学家,除了钦佩还有就是对他充满波折的一生的敬佩之情。

Q5:您最后一次亲手做实验是在什么时候呢?具体做了什么呢?

说实话我经常待在实验室里,即便不动手做实验也会看看 学生们做出了什么成果。。。我最后一次自己动手做实验是在3年前给我的一个学生演示如何用氧化铝柱分离铱复合物。

Q6:如果您被滞留在一个满是沙漠的孤岛上,只能选一个的话您会带什么书和音乐?

这可真是个残酷的问题啊。。。书的话或许我会带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百年孤独 》吧。

我有时听爵士乐,有时也听古典音乐,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所以我会带比尔·埃文斯基思·贾勒特的《科隆音乐会》吧。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interview/2020/08/%e7%ac%ac96%e5%9b%9e-%e6%8b%a5%e6%9c%89%e5%8f%91%e5%85%89%e6%9c%ba%e8%83%bd%e7%9a%84%e8%b6%85%e5%88%86%e5%ad%90%e5%92%8c%e7%ba%b3%e7%b1%b3%e6%9d%90%e6%96%99luisa-de-cola%e6%95%99.html/feed 0 34131
海外新利官方网站 第1回 挑战人工分子机器的合成-David Leigh教授
//www.gsbet888.com/interview/2018/03/%e6%b5%b7%e5%a4%96%e5%8c%96%e5%ad%a6%e5%ae%b6%e4%b8%93%e8%ae%bf-%e7%ac%ac1%e5%9b%9e-%e6%8c%91%e6%88%98%e4%ba%ba%e5%b7%a5%e5%88%86%e5%ad%90%e6%9c%ba%e5%99%a8%e7%9a%84%e5%90%88%e6%88%90-david-leigh.html //www.gsbet888.com/interview/2018/03/%e6%b5%b7%e5%a4%96%e5%8c%96%e5%ad%a6%e5%ae%b6%e4%b8%93%e8%ae%bf-%e7%ac%ac1%e5%9b%9e-%e6%8c%91%e6%88%98%e4%ba%ba%e5%b7%a5%e5%88%86%e5%ad%90%e6%9c%ba%e5%99%a8%e7%9a%84%e5%90%88%e6%88%90-david-leigh.html#respond JiaoJiao Thu, 15 Mar 2018 22:15:37 +0000 新利官方网站 海外化学家 Fraser Stoddart 分子马达 超分子 //www.gsbet888.com/?p=18275 本文翻译作者Saobaozi,校对编辑JiaoJiao 在得到了由NatureChemistry旗下运营的blog专栏「The ScepticalChymist」的授权下,我们将发布研究者采访栏”Reactions”的精选译制版。这一次是关于分子・马达的人工合成,我们采访了爱丁堡大学的David Leigh教授。 (研究室主页很棒,值得一看)   您成为化学家的理由是 因为很喜欢在大学时努力学习化学的同学们和杰出又富有热情的老师们。   如果您不是化学家,您想做什么,理由是什么呢? 如果我有做什么成什么的才能(不过遗憾的是好像不太可能),那就去当首相、摇滚乐手以及足球球员吧。 总的说来您觉得化学家对这个世界做了怎样的贡献呢? 应该说是创造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世界吧。各种环境污染、能源不足、健康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的,引导为解决整个地球存在的问题贡献的新技术——这些都是表现很明显的方面。而从表现不太明显的方面,它带给大家更好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方法。缔除了迷信和宗教对社会和个人的安全影响,从而营造一个安全的世界。   如果要和一个历史人物共进晚餐,您会选谁,理由? 耶稣、爱因斯坦,理由太多了   您最后一次去实验室亲自做实验是什么时候,什么内容呢? 远在2002年,我为某个研究组在经历了漫长的合成路线后终于合成了化合物而相当兴奋。那是一个周五的夜晚,实在等不及想赶紧看看化合物的NMR,于是我在没有问做该反应的研究员情况下停止了反应,打算在真个周末两天使用柱色谱分离法将产物分离出来,实在是不想提了。。。最后我什么(产物)都没得到。周末用了六根柱子,可是什么也没拿到,负责该项目的Jenni・Wong,谢谢她,没有任何牢骚(至少在我面前),然后一个人去完成从第1步到第15步的合成反应(这次她做最后一步反应的时候没让我知道)。 如果您被困在沙漠里,您会选择什么书和音乐,只能回答一个。 Roberto Giobbi的Card College,终于有时间读了。(注:Leigh教授不仅是化学学者,也是魔术师)还有就是80年代埃尔维斯・科斯特洛的Live Bootleg。   David Alan Leigh FRS是英国超分子化学家,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经历 1984 谢菲尔德大学 毕业 1987 谢菲尔德大学 博士学位 (J. F. Stoddart 教授) 1987-89 加拿大国立研究所 博士研究员 1989-95 曼彻斯特科技学院 讲师 1996-98 曼彻斯特科技学院 Reader 1998-2001 Warwick大学 1998-2003 EPSRC Advanced Research Fellow 2001-2012 爱丁堡大学 教授 2012- 曼彻斯特大学 教授 获奖经历 2003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Award for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2004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04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Interdisciplinary Award 2005 Institute of Chemistry of Ireland Award for Chemistry 2005 Swiss Chemical Society Troisieme Conferencier in Chemistry 2005 Elected Fellow of the Royal […]

本文翻译作者Saobaozi,校对编辑JiaoJiao

在得到了由NatureChemistry旗下运营的blog专栏「The ScepticalChymist」的授权下,我们将发布研究者采访栏”Reactions”的精选译制版。这一次是关于分子・马达的人工合成,我们采访了爱丁堡大学的David Leigh教授。 (研究室主页很棒,值得一看)

 

您成为化学家的理由是

因为很喜欢在大学时努力学习化学的同学们和杰出又富有热情的老师们。

 

如果您不是化学家,您想做什么,理由是什么呢?

如果我有做什么成什么的才能(不过遗憾的是好像不太可能),那就去当首相、摇滚乐手以及足球球员吧。

总的说来您觉得化学家对这个世界做了怎样的贡献呢?

应该说是创造一个比现在更好的世界吧。各种环境污染、能源不足、健康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的,引导为解决整个地球存在的问题贡献的新技术——这些都是表现很明显的方面。而从表现不太明显的方面,它带给大家更好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方法。缔除了迷信和宗教对社会和个人的安全影响,从而营造一个安全的世界。

 

如果要和一个历史人物共进晚餐,您会选谁,理由?

耶稣、爱因斯坦,理由太多了

 

您最后一次去实验室亲自做实验是什么时候,什么内容呢?

远在2002年,我为某个研究组在经历了漫长的合成路线后终于合成了化合物而相当兴奋。那是一个周五的夜晚,实在等不及想赶紧看看化合物的NMR,于是我在没有问做该反应的研究员情况下停止了反应,打算在真个周末两天使用柱色谱分离法将产物分离出来,实在是不想提了。。。最后我什么(产物)都没得到。周末用了六根柱子,可是什么也没拿到,负责该项目的Jenni・Wong,谢谢她,没有任何牢骚(至少在我面前),然后一个人去完成从第1步到第15步的合成反应(这次她做最后一步反应的时候没让我知道)。

如果您被困在沙漠里,您会选择什么书和音乐,只能回答一个。

Roberto Giobbi的Card College,终于有时间读了。(注:Leigh教授不仅是化学学者,也是魔术师)还有就是80年代埃尔维斯・科斯特洛的Live Bootleg。

 


David Alan Leigh FRS是英国超分子化学家,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经历

1984 谢菲尔德大学 毕业
1987 谢菲尔德大学 博士学位 (J. F. Stoddart 教授)
1987-89 加拿大国立研究所 博士研究员
1989-95 曼彻斯特科技学院 讲师
1996-98 曼彻斯特科技学院 Reader
1998-2001 Warwick大学
1998-2003 EPSRC Advanced Research Fellow
2001-2012 爱丁堡大学 教授
2012- 曼彻斯特大学 教授

获奖经历

  • 2003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Award for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 2004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2004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Interdisciplinary Award
  • 2005 Institute of Chemistry of Ireland Award for Chemistry
  • 2005 Swiss Chemical Society Troisieme Conferencier in Chemistry
  • 2005 Elected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Scotland’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 Letters
  • 2005 Royal Society-Wolfson Research Merit Award
  • 2005-10 EPSRC Senior Research Fellow
  • 2005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Award for Nanotechnology
  • 2007 International Izatt-Christensen Award in Macrocyclic Chemistry
  • 2007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Real Sociedad Espanola de Quimica (RSC-RSEQ) Prize for Chemistry
  • 2007 Chancellor’s Award for Research
  • 2007 Feynman Prize for Nanotechnology
  • 2007 Descartes Prize for Research
  • 2008 ERC Advanced Grant (inaugural call)
  • 2009 Elected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K and the Commonwealth
  • 2009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Merck Award
  • 2010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Tilden Prize
  • 2013 Royal Society Bakerian Medal
  • 2014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Pedler Award
  • 2015 Elected to the Academia Europaea,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 Humanities & Letters
  • 2016-26 Royal Society Research Professor
  • 2017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Perkin Prize for Organic Chemistry

相关文献

  1. Ayme, J. F. O.; Beves, J. E.; Leigh, D. A.; McBurney, R. T.; Rissanen, K.; Schultz, D. Nat. Chem. 2011, 4, 15.  DOI:10.1038/nchem.1193
  2. Leigh, D. A.; Pritchard, R. G.; Stephens, A. J. Nat. Chem. 2014. DOI: 10.1038/nchem.2056

相关视频

Prof Leigh’s Public Lecture at the MacDiarmid Institute (Feb 2017)

http://www.catenane.net/pages/video_macdiarmid.html

 

外部链接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interview/2018/03/%e6%b5%b7%e5%a4%96%e5%8c%96%e5%ad%a6%e5%ae%b6%e4%b8%93%e8%ae%bf-%e7%ac%ac1%e5%9b%9e-%e6%8c%91%e6%88%98%e4%ba%ba%e5%b7%a5%e5%88%86%e5%ad%90%e6%9c%ba%e5%99%a8%e7%9a%84%e5%90%88%e6%88%90-david-leigh.html/feed 0 18275
通过特定刺激合成可以控制蛋白质释放速度的智能超分子水凝胶
//www.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18/02/%e9%80%9a%e8%bf%87%e7%89%b9%e5%ae%9a%e5%88%ba%e6%bf%80%e5%90%88%e6%88%90%e5%8f%af%e4%bb%a5%e6%8e%a7%e5%88%b6%e8%9b%8b%e7%99%bd%e8%b4%a8%e9%87%8a%e6%94%be%e9%80%9f%e5%ba%a6%e7%9a%84%e6%99%ba%e8%83%bd.html //www.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18/02/%e9%80%9a%e8%bf%87%e7%89%b9%e5%ae%9a%e5%88%ba%e6%bf%80%e5%90%88%e6%88%90%e5%8f%af%e4%bb%a5%e6%8e%a7%e5%88%b6%e8%9b%8b%e7%99%bd%e8%b4%a8%e9%87%8a%e6%94%be%e9%80%9f%e5%ba%a6%e7%9a%84%e6%99%ba%e8%83%bd.html#respond Peng Li Mon, 12 Feb 2018 22:34:06 +0000 化学部落~~格格 可控 水凝胶 蛋白质释放 超分子 //www.gsbet888.com/?p=17934 本文来自日文版 翻译投稿 张寻 这一期研究特别关注由京都大学工学研究科,合成、生物化学方向,浜地研究室的重光孟(目前担任大阪大学工学研究科,应用化学方向,木田研究室的助教)博士提供。 浜地研究室的文章多次刊载在化学空间,题目涉及蛋白标签、神经递质受体的选择性活化等,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本次浜地研究室所进行的研究,已经有一个成果刊登在了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同时新闻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导。 An adaptive supramolecular hydrogel comprising self-sorting double nanofibre networks Shigemitsu, H.; Fujisaku, T.; Tanaka, W.; Kubota, R.; Minami, S.; Urayama, K.; Hamachi, I. Nat. Nanotechnol. 2018. DOI:10.1038/s41565-017-0026-6 我们从研究室的负责人浜地先生那里,了解了他对于重光博士的评价。 “重光君在大阪大学工学部读完硕士后,在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返回大阪大学宫田研究室读取了博士学位。我读了在他在浜地研究室博士后期间发表的《流动性超分子纤维》(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2010),与田丸君(崇城大学教授)和池田君(岐阜大学教授)合作) 一文,感觉写的非常出色。此后四年,他继续活跃在研究方面,直到去年六月回到了大阪大学担任助教。 在浜地研究室的后半段时间,他负责指导大四的本科生。这篇论文的创作,正是源于他在辛勤指导藤咲君(目前研二)时,两人费尽心血所得到的成果。在回到大阪大学以后,虽然因环境的改变而有些不知所措,但因为掌握CLSM成像和流变学等各种各样的技术和能力,所以在超分子材料方面,他通过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了新的进展。希望他可以发挥在浜地研究室的所学,在大阪大学继续活跃下去。”   Q1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请简要说明一下 本次研究中,我们根据低分子凝胶剂的Self-sorting现象(自我辨识·排除异己),成功研制出了可以双向控制蛋白质释放速度的双网络型超分子水凝胶。 细胞的内部称得上是自然界中最极致的软材料,在其中有无数个独立且精密运行的超分子。可以说,这些超分子的多样性是形成优秀细胞功能的基础之一。我认为,要制造出和细胞一样具有自主的应激性和多功能性的材料,就需要其具有独立的超分子、分子系统。但是在此之前就要解决因各超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和构造变化而导致的独立性消失问题,以及如何解析多成分体系等等横亘在研究面前的大课题。通过人工超分子合成技术来制造新材料这件事,虽然说起来非常轻松,但是因为研究的巨大难度,目前都是一个未开拓的领域。在本研究中,我们努力探究是否可以将具有两种不同应激性的超分子网络在保持各自功能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殊物理性质(双向流变性控制与刺激的顺序识别)。 本次研究的概要以及Self-sorting小分子水凝胶剂(NPmoc-F(CF3)F和Phos-cycC6)的分子构造 Q2关于本次的研究,有没有什么花费了很多工夫和心思的地方呢,请和我们谈谈。 在本次研究中,超分子双网络中的双方能够独自进行应激性反应是极其关键的。我们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努力从微观以及宏观上去详细掌握其应激性反应状况。值得一提的是,在微观角度去解析超分子网络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in situ成像法”是浜地研究室特有的研究手法,在本次试验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借此手法,就可以准确且实时地掌握双网络的应激性以及物理性质,从而可以从更深层次去讨论问题。 本实验中使用的可以对双网络进行选择性染色的分子探针(NP-Alexa647和NBD-cycC6)以及它们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in situ成像。 Q3研究课题中最困难的是什么呢?最后是怎样克服的呢? 双网络型超分子水凝胶中,因为没办法干扰无法标记的网络,所以找出合适的刺激就有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且在研究中发生了很多预想以外的事情,确定事情的原因也非常困难,同时多成分体系的解析难度也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研究课题可能就完戏了。在那段时间,我们等待凝胶破碎的时机以使用酶进行刺激,但是凝胶不仅没有破碎反而还硬化了。(详情请参照论文《Phos-cycC6网络的应激性》)。当时进行实验的藤咲贵大君(当时是大四)虽然内心很受伤,但是仍然仔细地整理了数据,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现象呢!以此为契机,我们展开了“可双向强度控制的水凝胶”的研究。 做了大量的实验后,在迅速又认真整理了“不理想数据”的藤咲君以及与集郁闷和烦躁于一身的我不断讨论的洼田助教的帮助下,我们终于突破了难关。另外,论文的修订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多亏了田中航君(目前浜地研究室研二)的鼎力相助才得以顺利完成。 Q4将来想要从事哪个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呢? 我想我可能会努力创造新的分子和超分子,或者通过分子手段解决能源和医疗问题。即使无法做到这些,我也要努力为解决课题以及科学发展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另外,我还想建立一支可以共同钻研化学、开创未来的优秀团队。 Q5最后,有什么想要对各位读者说的吗? 十分感谢诸位阅读我的拙作。如果大家有化学方面的思考,可以和我联系,不用客气。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是我的荣幸。 浜地格教授、清中茂树副教授、洼田亮助教、田村朋则助教对于本次研究多次建言,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十分感谢在实验中与我同甘共苦的藤咲贵大君和田中航君。在动力粘度测定方面,感谢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的浦山健治教授、南沙央理女士对于测定方法和实验结果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另外,在圆二色光谱测定方面,京都大学的长田裕也助教、广濑崇至助教进行了详细指导并且提出了宝贵建议,在此衷心感谢两位的帮忙。非常感谢各位的鼎力支持!最后,对于浜地研究室全体成员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来自日文版 翻译投稿 张寻

这一期研究特别关注由京都大学工学研究科,合成、生物化学方向,浜地研究室的重光孟(目前担任大阪大学工学研究科,应用化学方向,木田研究室的助教)博士提供。

浜地研究室的文章多次刊载在化学空间,题目涉及蛋白标签、神经递质受体的选择性活化等,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本次浜地研究室所进行的研究,已经有一个成果刊登在了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同时新闻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导。

An adaptive supramolecular hydrogel comprising self-sorting double nanofibre networks

Shigemitsu, H.; Fujisaku, T.; Tanaka, W.; Kubota, R.; Minami, S.; Urayama, K.; Hamachi, I. Nat. Nanotechnol. 2018. DOI:10.1038/s41565-017-0026-6

我们从研究室的负责人浜地先生那里,了解了他对于重光博士的评价。

“重光君在大阪大学工学部读完硕士后,在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返回大阪大学宫田研究室读取了博士学位。我读了在他在浜地研究室博士后期间发表的《流动性超分子纤维》(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2010),与田丸君(崇城大学教授)和池田君(岐阜大学教授)合作) 一文,感觉写的非常出色。此后四年,他继续活跃在研究方面,直到去年六月回到了大阪大学担任助教。

在浜地研究室的后半段时间,他负责指导大四的本科生。这篇论文的创作,正是源于他在辛勤指导藤咲君(目前研二)时,两人费尽心血所得到的成果。在回到大阪大学以后,虽然因环境的改变而有些不知所措,但因为掌握CLSM成像和流变学等各种各样的技术和能力,所以在超分子材料方面,他通过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了新的进展。希望他可以发挥在浜地研究室的所学,在大阪大学继续活跃下去。”

 

Q1本次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请简要说明一下

本次研究中,我们根据低分子凝胶剂的Self-sorting现象(自我辨识·排除异己),成功研制出了可以双向控制蛋白质释放速度的双网络型超分子水凝胶。

细胞的内部称得上是自然界中最极致的软材料,在其中有无数个独立且精密运行的超分子。可以说,这些超分子的多样性是形成优秀细胞功能的基础之一。我认为,要制造出和细胞一样具有自主的应激性和多功能性的材料,就需要其具有独立的超分子、分子系统。但是在此之前就要解决因各超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和构造变化而导致的独立性消失问题,以及如何解析多成分体系等等横亘在研究面前的大课题。通过人工超分子合成技术来制造新材料这件事,虽然说起来非常轻松,但是因为研究的巨大难度,目前都是一个未开拓的领域。在本研究中,我们努力探究是否可以将具有两种不同应激性的超分子网络在保持各自功能独立的状态下进行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殊物理性质(双向流变性控制与刺激的顺序识别)。

本次研究的概要以及Self-sorting小分子水凝胶剂(NPmoc-F(CF3)F和Phos-cycC6)的分子构造

Q2关于本次的研究,有没有什么花费了很多工夫和心思的地方呢,请和我们谈谈。

在本次研究中,超分子双网络中的双方能够独自进行应激性反应是极其关键的。我们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分析方法,努力从微观以及宏观上去详细掌握其应激性反应状况。值得一提的是,在微观角度去解析超分子网络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in situ成像法”是浜地研究室特有的研究手法,在本次试验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借此手法,就可以准确且实时地掌握双网络的应激性以及物理性质,从而可以从更深层次去讨论问题。

本实验中使用的可以对双网络进行选择性染色的分子探针(NP-Alexa647和NBD-cycC6)以及它们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in situ成像。

Q3研究课题中最困难的是什么呢?最后是怎样克服的呢?

双网络型超分子水凝胶中,因为没办法干扰无法标记的网络,所以找出合适的刺激就有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且在研究中发生了很多预想以外的事情,确定事情的原因也非常困难,同时多成分体系的解析难度也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研究课题可能就完戏了。在那段时间,我们等待凝胶破碎的时机以使用酶进行刺激,但是凝胶不仅没有破碎反而还硬化了。(详情请参照论文《Phos-cycC6网络的应激性》)。当时进行实验的藤咲贵大君(当时是大四)虽然内心很受伤,但是仍然仔细地整理了数据,与大家进行了讨论。在热烈的讨论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现象呢!以此为契机,我们展开了“可双向强度控制的水凝胶”的研究。

做了大量的实验后,在迅速又认真整理了“不理想数据”的藤咲君以及与集郁闷和烦躁于一身的我不断讨论的洼田助教的帮助下,我们终于突破了难关。另外,论文的修订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多亏了田中航君(目前浜地研究室研二)的鼎力相助才得以顺利完成。

Q4将来想要从事哪个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呢?

我想我可能会努力创造新的分子和超分子,或者通过分子手段解决能源和医疗问题。即使无法做到这些,我也要努力为解决课题以及科学发展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另外,我还想建立一支可以共同钻研化学、开创未来的优秀团队。

Q5最后,有什么想要对各位读者说的吗?

十分感谢诸位阅读我的拙作。如果大家有化学方面的思考,可以和我联系,不用客气。能和大家一起讨论是我的荣幸。

浜地格教授、清中茂树副教授、洼田亮助教、田村朋则助教对于本次研究多次建言,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十分感谢在实验中与我同甘共苦的藤咲贵大君和田中航君。在动力粘度测定方面,感谢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的浦山健治教授、南沙央理女士对于测定方法和实验结果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另外,在圆二色光谱测定方面,京都大学的长田裕也助教、广濑崇至助教进行了详细指导并且提出了宝贵建议,在此衷心感谢两位的帮忙。非常感谢各位的鼎力支持!最后,对于浜地研究室全体成员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e5%8c%96%e5%ad%a6%e6%9d%82%e8%ae%b0/2018/02/%e9%80%9a%e8%bf%87%e7%89%b9%e5%ae%9a%e5%88%ba%e6%bf%80%e5%90%88%e6%88%90%e5%8f%af%e4%bb%a5%e6%8e%a7%e5%88%b6%e8%9b%8b%e7%99%bd%e8%b4%a8%e9%87%8a%e6%94%be%e9%80%9f%e5%ba%a6%e7%9a%84%e6%99%ba%e8%83%bd.html/feed 0 17934
Cyanostar
//www.gsbet888.com/molecule/2017/10/cyanostar.html //www.gsbet888.com/molecule/2017/10/cyanostar.html#respond LuWenjie Tue, 10 Oct 2017 01:34:44 +0000 生活中的分子 星型 超分子 //www.gsbet888.com/?p=16203 Cyanostar[1]、是由tert-butylbenzene与acrylonitrile为构成单元组成的环状分子(图1)。 Cyanostar是2013年由印第安纳大学的Amar H. Flood等人合成的。该分子是现有的大环分子中,比较简单的并且能够大量合成的分子 (7 Step, 8.9 g, 52% total yield、参照下文合成路线)。环内孔是一个大小在4.5 (单体)−5.2 (堆叠二聚体) Å左右的缺电子空间。也就是说,可以捕捉一些富电子的化合物或者阴离子。因此作者也利用该性质,拓展到超分子合成领域中。 图1. cyanostar的结构与轴手性   构造 该化合物是tert-butylbenzene的3,5位、与acrylonitrile的2,3位、交互缩合形成的骨架为一个结构单元,最终由5个这样的单元形成的星型环状分子。同时由于分子上含有CN取代基,因此最终命名为Cyanostar。 该化合物是具有轴手性的化合物,如上图所示根据缩合与环的卷绕方向分为P体与M体。 在该化合物的结晶中,呈现出一对堆叠构造(堆叠二聚体)。P体与M体、以1:1存在。但是,由于是堆叠结构,所以堆叠二聚体呈现出P–M、M–P、P–P、M–M的复杂二聚体结构、而他们的存在率不是完全等价的。(已经通过Whole-Molecule Disorder解析阐明,具体请阅读原论文。) 环内孔是一个大小在4.5 (单体)−5.2 (堆叠二聚体) Å左右的缺电子空间。大小与α-环糊精类似。 具体的合成法 5-tert-butyl-isophthalicacid为原料出发,首先进行还原得到双醇结构,其中一个羟基被溴代,然后氰基化。剩下的羟基在PCC下氧化生成醛基,得到单体 (图2)。单体在碳酸铯存在下进行Knoevenagel缩合得到Cyanostar。 总共7步,每一步都是比较简单的反应,总收率高达52%,最大一次得到8.9g的产物。是环状分子中比较少见的高产率合成手法。 最后一步环化高产率的理由是,Cs+离子周围聚集了缺电子的单体,有利于缩合反应的进行。(Template reaction) 图2. cyanostar的合成手法   性质 环内孔电子密度低。同时向环内朝向的氢原子,具有很强的氢键结合能。这是由于外围的CN取代基的西电子效应所致。而实际上NMR上来看,环内孔的氢也出现在低场。并且该推测也通过对Cyanostar的构成单位的DFT计算与静电potential计算结果所支持。 图3. cyanostar与anion形成配合物: (a) 模式图、(b) anion的大小与关联常数的关系 (引用于论文[1]) 开发者Flood也讨论了Cyanostar与各种anion之间的相互作用。他通过把Cyanostar与anion以1:1或者2:1形成配合物的方法得到1:1的配合物的关联常数为Ka = 108-1012。与环内孔大小最为合适的为PF6−,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最强。也就是说Cyanostar与5Å左右大小的anion最容易发生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Lee, A.; Chen, C. H.; Flood. A. H. Nature Chem. 2013, 5, 704-710, DOI:10.1038/nchem.166.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Cyanostar[1]、是由tert-butylbenzene与acrylonitrile为构成单元组成的环状分子(图1)。

Cyanostar是2013年由印第安纳大学的Amar H. Flood等人合成的。该分子是现有的大环分子中,比较简单的并且能够大量合成的分子 (7 Step, 8.9 g, 52% total yield、参照下文合成路线)。环内孔是一个大小在4.5 (单体)−5.2 (堆叠二聚体) Å左右的缺电子空间。也就是说,可以捕捉一些富电子的化合物或者阴离子。因此作者也利用该性质,拓展到超分子合成领域中。

图1. cyanostar的结构与轴手性

 

构造

该化合物是tert-butylbenzene的3,5位、与acrylonitrile的2,3位、交互缩合形成的骨架为一个结构单元,最终由5个这样的单元形成的星型环状分子。同时由于分子上含有CN取代基,因此最终命名为Cyanostar

该化合物是具有轴手性的化合物,如上图所示根据缩合与环的卷绕方向分为P体与M体。

在该化合物的结晶中,呈现出一对堆叠构造(堆叠二聚体)。P体与M体、以1:1存在。但是,由于是堆叠结构,所以堆叠二聚体呈现出PMMPPPMM的复杂二聚体结构、而他们的存在率不是完全等价的。(已经通过Whole-Molecule Disorder解析阐明,具体请阅读原论文。)

环内孔是一个大小在4.5 (单体)−5.2 (堆叠二聚体) Å左右的缺电子空间。大小与α-环糊精类似。

具体的合成法

5-tert-butyl-isophthalicacid为原料出发,首先进行还原得到双醇结构,其中一个羟基被溴代,然后氰基化。剩下的羟基在PCC下氧化生成醛基,得到单体 (图2)。单体在碳酸铯存在下进行Knoevenagel缩合得到Cyanostar。

总共7步,每一步都是比较简单的反应,总收率高达52%,最大一次得到8.9g的产物。是环状分子中比较少见的高产率合成手法。

最后一步环化高产率的理由是,Cs+离子周围聚集了缺电子的单体,有利于缩合反应的进行。(Template reaction

图2. cyanostar的合成手法

 

性质

环内孔电子密度低。同时向环内朝向的氢原子,具有很强的氢键结合能。这是由于外围的CN取代基的西电子效应所致。而实际上NMR上来看,环内孔的氢也出现在低场。并且该推测也通过对Cyanostar的构成单位的DFT计算与静电potential计算结果所支持。

图3. cyanostar与anion形成配合物: (a) 模式图、(b) anion的大小与关联常数的关系 (引用于论文[1])

开发者Flood也讨论了Cyanostar与各种anion之间的相互作用。他通过把Cyanostar与anion以1:1或者2:1形成配合物的方法得到1:1的配合物的关联常数为Ka = 108-1012。与环内孔大小最为合适的为PF6,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最强。也就是说Cyanostar与5Å左右大小的anion最容易发生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 Lee, A.; Chen, C. H.; Flood. A. H. Nature Chem. 2013, 5, 704-710, DOI:10.1038/nchem.166.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molecule/2017/10/cyanostar.html/feed 0 16203
跌倒过才是最美的人生—藤田诚 教授
//www.gsbet888.com/interview/2016/11/%e8%b7%8c%e5%80%92%e8%bf%87%e6%89%8d%e6%98%af%e6%9c%80%e7%be%8e%e7%9a%84%e4%ba%ba%e7%94%9f-%e8%97%a4%e7%94%b0%e8%af%9a-%e6%95%99%e6%8e%88.html //www.gsbet888.com/interview/2016/11/%e8%b7%8c%e5%80%92%e8%bf%87%e6%89%8d%e6%98%af%e6%9c%80%e7%be%8e%e7%9a%84%e4%ba%ba%e7%94%9f-%e8%97%a4%e7%94%b0%e8%af%9a-%e6%95%99%e6%8e%88.html#respond saobaozi Sun, 27 Nov 2016 23:50:53 +0000 新利官方网站 海外化学家 MOF 东京大学 晶体海绵 超分子 //www.gsbet888.com/?p=11900 新利官方网站 过的化学家们跨度非常大——从领域第一人到未来新星都有,这一次专访是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科研究科应用化学专业的教授藤田诚教授,是由金井求老师为我们推荐的。说到藤田老师的话chem-station曾经多次刊登他的研究,他作为自组装概念的提出者,一直行走于世界该领域的前沿。更为了不起的是他将此概念变成现实,发表了可能颠覆业界的晶体海绵法这样的结构解析的方法,该研究结果(chem-station也曾做过介绍)。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藤田老师,为什么会选择做化学?现在让我们来揭开在化学研究之外的藤田老师。 Q. 您为什么要从事化学研究? 从小就是喜欢理科的孩子,在百货商店(现在的Tokyu Hands东急手创馆)里,经常看着昂贵理科实验装置眼睛闪闪发亮。小学生时候,父亲说“我有个朋友是开试剂和仪器的店铺的”然后就带我去那家店。在常人眼中根本碰不到的化学药品和实验器材在我这个小学生这儿就像是小玩具一般,那之后,我经常一个人在家做化学实验来玩。那个年代还没有宅男这个词,现在来看那时候我或许就是个死宅。可能就是这个经历决定了我的命运。 对了,那个时候还是小学生的我能记住去店铺的路是从自己家出发先后乘坐西武线和丸之内线在本乡三丁目站下车,之后转角向左再向右再…就这样。那时候对于附近的东大是完全不知道。现在想起来,父亲的那个朋友其实就是在东大里面推销试剂的。 Q. 如果不从事化学,还有什么想做的?为什么? 我经常对学生说,是个人都会觉得人生都是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和职业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即使选择了某条路,要能到达至预期的高度还需要受到很多人的影响,被环境分流,外因真的时常左右人生。人生看似自己的选择很多但是出人意料地很少,除这些以外还要受到很多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 这当中重要的事,是觉得“跌倒是一种美好”。只有抱着这样的信念,就算真的在选择的道路上跌倒了,也会觉得自己选择的路是正确的。我并不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和研究是命运使然,绝对是穿针引线或水到渠成才有了现在的人生。如果要是人生能回到原点,除了化学学者还想成为什么,自己将会走向何方,然后到达何处?而且自己将从事什么活下去?对这些其实我还是很有兴趣的,想试试。 不过,想起当年完成博士毕业论文那份痛苦,说不定从事研究以外的事情也不错吧…? Q. 请简要介绍下现在在做哪方面的研究,这一研究的意义如何? 福岛核电站以来,我时常脑中会思考和能源有关的事情,心想着如果没有化学的力量能源问题恐怕不能好好解决吧。但是呢,现在半路斜插一杠子去从事能源相关的课题,不过是对他人的模仿,只能是尝试接近无限不可能的东西,要怎么做才好呢? 现在,虽然庞大的国家预算投给了与能源相关的研究,但是目的不过是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良,或者说就是表面工程,我根本不觉得有什么效率。能源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恐怕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选择出少部分特别精通能源化学相关的优秀研究者,将这些人组队并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然后一切就拜托他们了。 ②当全世界的化学研究者(包括研究生)脑袋中某处对于无休止的能源问题突然灵关一闪,不要觉得是奇思异想,赶紧先试试吧。 好了,哪个才算是有效的呢?①是虽然对每个研究人员都怀有很大的期望但依然会有少数的研究组会深孚众望。另一方面,②是对每个人的期望无限趋近于零,这个总和(乘以全世界所有的研究员数量之积)真是会惨不忍睹。我觉得能顺利组成这两种体系也许才是重要的办法。 接下来,实践①是简单的,因为现在进行的大型项目的人员选定都是在特别优秀的研究人员里好中取精。与此相对的,②的人员配置就不容易了。稍微一想就知道这个实践的科研经费的申请是有必要的但是阻力也很大,头脑中的灵感一瞬即逝。这是我的提议,对于能源研究的大国应该发布悬赏。对于真能发明发现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个人和团体奖励数十亿的奖金。做不到这一点,想要达到能量转化率XX%都不知道猴年马月去了。还有,对于这类课题的所有研究经费要放开手脚使用(不要去说什么不正当使用啊、小气抠门啊什么的)。当这些政策开放的时候,稍微一试就意味着能产生很大的动力。新的理论的发现和构想本来就和钱没多大关系。研究生们、还有一度抛弃梦想的研究员们、以及瞅着一攫千金和起死回生的人们都会如过江之鲫一样出现吧。 如果国家发布高额的悬赏金额,我也有各种各样的点子跃跃欲试。。。   Q. 如果能和历史上的某一个人共进晚餐的话,您最希望是谁?为什么? 晚饭不是严肃的场合,我和历史上的科学家们都轻轻擦肩而过,真像是命运的捉弄呢。比如十多岁的爱因斯坦念叨“我不认为光的速度是固定的,你说呢”。虽然他日后以此为提示完成了狭义相对论,但是他一生都在纠结那个人到底是谁。所以呢,如果能教给年少的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的话,我应该会很开心的。 话锋转一下,你知道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合照吗?洛伦兹会长的身边,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薛定谔等等,合照上汇集了构建近代物理学上闪耀星空的成员们。我想出席这次会议的晚餐。(请检索百度百科「索维尔会议」)   Q.您最后一次在实验室做实验是什么时候?合成的是哪个化合物? 这个真还有一次有趣的经历。那是还有半年40岁时在路易·巴斯德大学做客座的时候,有想法想合成的某个配位子。预测只要两三天就可以完成的简单合成,实际上做了差不多1周。不是水平下降了,而是我们会在记忆中漂亮地忽略掉那些中间的无故损耗时间(比如,排队等NMR的测定、100ml溶媒的浓缩时间、还有蒸发遇到暴沸回收样品的时间+暂时的低迷时间等等),流水一样的作业使实验顺利进行,也美化了我们的回忆。 要是觉得学生“这样的合成都要花一周!”之类而发难的老师,自己去尝试了合成就明白了。 顺便一提,路易·巴斯德大学做的配位子,已经发表为论文了(J. Am. Chem. Soc. 1999, 121, 11014 DOI: 10.1021/ja992391r).   Q. 当你搁浅在了一个荒岛上、怎样的书与音乐是必须的?只能说一样。 如果时间是遥遥无期,那么真是想要体验一下荒岛上的生活,到时候不管多少书都要读完。不过与其读书不如写书,我也是要是有时间至少要写本小说。我幻想着我停止呼吸后的样子被人发现的时候,这旁边的笔记本里还有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品。正因为此,带音乐啊CD啊什么的很快就会听烦的。要是给我个乐器呢我肯定每天热衷于此。二三十年后要是运气好尚在,被发现的时候可以作为 “奇迹的无人岛音乐家”还能发表一下没有受到任何人干扰的原创音乐作品。   Q.下一次您推荐我们采访谁 下次请给予中村荣一老师高规格的采访,他能聊出深刻的哲学。要是可以移到有机化学以外的领域,那么建议山下正广老师,和他一叙风流,不过我可不敢保证风格的。   *本次采访2013年4月11日。 相关链接 東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藤田誠研究室 构建「纳米空間」 「創発」する分子~藤田誠研究室   藤田诚教授的简历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研究科应用化学专业教授。在自发构建分子技能集合体的研究中是引领全球的顶级科学家。于1980年千叶大学工学部合成化学专业毕业,1982年完成研究生院修士课程、成为相模中央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取得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以后,1988年担任千叶大学工学部助手,1991年升讲师,1994年升任副教授,1997年任分子科学研究所副教授。1999年历经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教授后,从2002年起担任现在的职务。获得过2000年日本化学会学术奖,2001年日本IBM科学奖,2013年日本化学会奖,A.C. Cope Scholar Award等。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新利官方网站 过的化学家们跨度非常大——从领域第一人到未来新星都有,这一次专访是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科研究科应用化学专业的教授藤田诚教授,是由金井求老师为我们推荐的。说到藤田老师的话chem-station曾经多次刊登他的研究,他作为自组装概念的提出者,一直行走于世界该领域的前沿。更为了不起的是他将此概念变成现实,发表了可能颠覆业界的晶体海绵法这样的结构解析的方法,该研究结果(chem-station也曾做过介绍)。作为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藤田老师,为什么会选择做化学?现在让我们来揭开在化学研究之外的藤田老师。

Q. 您为什么要从事化学研究?

从小就是喜欢理科的孩子,在百货商店(现在的Tokyu Hands东急手创馆)里,经常看着昂贵理科实验装置眼睛闪闪发亮。小学生时候,父亲说“我有个朋友是开试剂和仪器的店铺的”然后就带我去那家店。在常人眼中根本碰不到的化学药品和实验器材在我这个小学生这儿就像是小玩具一般,那之后,我经常一个人在家做化学实验来玩。那个年代还没有宅男这个词,现在来看那时候我或许就是个死宅。可能就是这个经历决定了我的命运。
对了,那个时候还是小学生的我能记住去店铺的路是从自己家出发先后乘坐西武线和丸之内线在本乡三丁目站下车,之后转角向左再向右再…就这样。那时候对于附近的东大是完全不知道。现在想起来,父亲的那个朋友其实就是在东大里面推销试剂的。
Level4_Chemistry_Science_Experiment

Q. 如果不从事化学,还有什么想做的?为什么?

我经常对学生说,是个人都会觉得人生都是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和职业的。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即使选择了某条路,要能到达至预期的高度还需要受到很多人的影响,被环境分流,外因真的时常左右人生。人生看似自己的选择很多但是出人意料地很少,除这些以外还要受到很多因素的不确定性影响。

这当中重要的事,是觉得“跌倒是一种美好”。只有抱着这样的信念,就算真的在选择的道路上跌倒了,也会觉得自己选择的路是正确的。我并不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和研究是命运使然,绝对是穿针引线或水到渠成才有了现在的人生。如果要是人生能回到原点,除了化学学者还想成为什么,自己将会走向何方,然后到达何处?而且自己将从事什么活下去?对这些其实我还是很有兴趣的,想试试。
不过,想起当年完成博士毕业论文那份痛苦,说不定从事研究以外的事情也不错吧…?

Q. 请简要介绍下现在在做哪方面的研究,这一研究的意义如何?

福岛核电站以来,我时常脑中会思考和能源有关的事情,心想着如果没有化学的力量能源问题恐怕不能好好解决吧。但是呢,现在半路斜插一杠子去从事能源相关的课题,不过是对他人的模仿,只能是尝试接近无限不可能的东西,要怎么做才好呢?
现在,虽然庞大的国家预算投给了与能源相关的研究,但是目的不过是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良,或者说就是表面工程,我根本不觉得有什么效率。能源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恐怕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①选择出少部分特别精通能源化学相关的优秀研究者,将这些人组队并给予充足的研究经费,然后一切就拜托他们了。

②当全世界的化学研究者(包括研究生)脑袋中某处对于无休止的能源问题突然灵关一闪,不要觉得是奇思异想,赶紧先试试吧。

好了,哪个才算是有效的呢?①是虽然对每个研究人员都怀有很大的期望但依然会有少数的研究组会深孚众望。另一方面,②是对每个人的期望无限趋近于零,这个总和(乘以全世界所有的研究员数量之积)真是会惨不忍睹。我觉得能顺利组成这两种体系也许才是重要的办法

接下来,实践①是简单的,因为现在进行的大型项目的人员选定都是在特别优秀的研究人员里好中取精。与此相对的,②的人员配置就不容易了。稍微一想就知道这个实践的科研经费的申请是有必要的但是阻力也很大,头脑中的灵感一瞬即逝。这是我的提议,对于能源研究的大国应该发布悬赏。对于真能发明发现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个人和团体奖励数十亿的奖金。做不到这一点,想要达到能量转化率XX%都不知道猴年马月去了。还有,对于这类课题的所有研究经费要放开手脚使用(不要去说什么不正当使用啊、小气抠门啊什么的)。当这些政策开放的时候,稍微一试就意味着能产生很大的动力。新的理论的发现和构想本来就和钱没多大关系。研究生们、还有一度抛弃梦想的研究员们、以及瞅着一攫千金和起死回生的人们都会如过江之鲫一样出现吧。

如果国家发布高额的悬赏金额,我也有各种各样的点子跃跃欲试。。。
stock-footage-green-icon-of-earth-and-green-energy-issues-seamless-loop

 

Q. 如果能和历史上的某一个人共进晚餐的话,您最希望是谁?为什么?

晚饭不是严肃的场合,我和历史上的科学家们都轻轻擦肩而过,真像是命运的捉弄呢。比如十多岁的爱因斯坦念叨“我不认为光的速度是固定的,你说呢”。虽然他日后以此为提示完成了狭义相对论,但是他一生都在纠结那个人到底是谁。所以呢,如果能教给年少的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的话,我应该会很开心的。

话锋转一下,你知道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合照吗?洛伦兹会长的身边,居里夫人、爱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薛定谔等等,合照上汇集了构建近代物理学上闪耀星空的成员们。我想出席这次会议的晚餐。(请检索百度百科「索维尔会议」)

the-solvay-conference

 

Q.您最后一次在实验室做实验是什么时候?合成的是哪个化合物?

这个真还有一次有趣的经历。那是还有半年40岁时在路易·巴斯德大学做客座的时候,有想法想合成的某个配位子。预测只要两三天就可以完成的简单合成,实际上做了差不多1周。不是水平下降了,而是我们会在记忆中漂亮地忽略掉那些中间的无故损耗时间(比如,排队等NMR的测定、100ml溶媒的浓缩时间、还有蒸发遇到暴沸回收样品的时间+暂时的低迷时间等等),流水一样的作业使实验顺利进行,也美化了我们的回忆。

要是觉得学生“这样的合成都要花一周!”之类而发难的老师,自己去尝试了合成就明白了。

顺便一提,路易·巴斯德大学做的配位子,已经发表为论文了(J. Am. Chem. Soc1999121, 11014 DOI: 10.1021/ja992391r).

2014-09-14_10-38-52

 

Q. 当你搁浅在了一个荒岛上、怎样的书与音乐是必须的?只能说一样。

如果时间是遥遥无期,那么真是想要体验一下荒岛上的生活,到时候不管多少书都要读完。不过与其读书不如写书,我也是要是有时间至少要写本小说。我幻想着我停止呼吸后的样子被人发现的时候,这旁边的笔记本里还有一部精彩绝伦的作品。正因为此,带音乐啊CD啊什么的很快就会听烦的。要是给我个乐器呢我肯定每天热衷于此。二三十年后要是运气好尚在,被发现的时候可以作为 “奇迹的无人岛音乐家”还能发表一下没有受到任何人干扰的原创音乐作品。

 

Q.下一次您推荐我们采访谁

下次请给予中村荣一老师高规格的采访,他能聊出深刻的哲学。要是可以移到有机化学以外的领域,那么建议山下正广老师,和他一叙风流,不过我可不敢保证风格的。

 

*本次采访2013年4月11日。

相关链接

 

藤田诚教授的简历

makotofujita2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研究科应用化学专业教授。在自发构建分子技能集合体的研究中是引领全球的顶级科学家。于1980年千叶大学工学部合成化学专业毕业,1982年完成研究生院修士课程、成为相模中央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取得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以后,1988年担任千叶大学工学部助手,1991年升讲师,1994年升任副教授,1997年任分子科学研究所副教授。1999年历经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教授后,从2002年起担任现在的职务。获得过2000年日本化学会学术奖,2001年日本IBM科学奖,2013年日本化学会奖,A.C. Cope Scholar Award等。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interview/2016/11/%e8%b7%8c%e5%80%92%e8%bf%87%e6%89%8d%e6%98%af%e6%9c%80%e7%be%8e%e7%9a%84%e4%ba%ba%e7%94%9f-%e8%97%a4%e7%94%b0%e8%af%9a-%e6%95%99%e6%8e%88.html/feed 0 11900
创造衔接下个世纪的新「知」ー相田卓三教授
//www.gsbet888.com/interview/2016/06/post-10016.html //www.gsbet888.com/interview/2016/06/post-10016.html#respond saobaozi Wed, 08 Jun 2016 00:44:04 +0000 新利官方网站 海外化学家 东京大学 新材料 超分子 高分子 //www.gsbet888.com/?p=10016 好了,这一次的专访是日本新利官方网站 ,专访的对象是由之前做过专访的京都大学浜地格老师推荐的,来自东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的相田卓三老师。相田老师是研究“表现力”上有着卓越成果的学者。这些从他的演讲报告中就可见一斑。将高分子这种一眼看上去结构庞大的化学作为武器,以这样的研究背景,完成了各种各样的采光树形聚合物、分子钳、石墨以及蛋白质纳米管等纳米世界新材料的开发。我们曾经在Chem-Station上介绍过他的研究 超分子聚合物的精密合成 以及最近多功能超高含水量材料(AQUA materials)日文版。 那么为什么他会成为化学学者?现在开始本文:   Q. 您为什么要从事化学研究 虽然化学是我擅长的学科,但是最开始我完全没打算献身于化学。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化学和化学生产就等同于公害。当自己进了完全没想到的工学部化学科的时候,不得不对将来感叹“人生怎么竟然这么悲催” 在那平息了学生运动大家不关心政治的时代,充满着“烦人的事情过去了”这样颓废的气氛的校园里,我整整一年完全没有学习,过着颓废的生活,每天无所事事,思考着我该这样继续下去呢还是就此打住。最终,我决定为了弄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学习。 随着学习发现化学很有意思,大四的时候进入了物理化学的研究室。在那里,虽然我完全丧失了自信,又一次人生不知所措,但还是考上了现在任职的这个大学的研究生院,后来遇见了恩师井上祥平和鹤田祯二老师,他们启发了我对研究的兴趣。 进入博士,那时候就不打算在大学干了。但是,在博士二年级的秋天,那时候研究有了一点小小的新发现,“遭遇”研究路上不期而遇的转折,也是那一刻决定了我人生的方向。 完成必须的实验,早上骑着自行车回去,做到这个份上我自己都感动了,至今我都还记得希望继续这样的生活的强烈的想法。幸运的是,取得了学位之后成为了助手,并一直到了今天。这也好比与人的邂逅一样,仅一步之差,人生就会完全不一样。   Q.如果不从事化学,还有什么想做的?为什么? 我对Angewandte Chemie的采访中的回答写下了“高中时代想当牙医”这个事儿曾引来很大反响(真的么?)。 我有很多亲戚都是从事医药学领域,可能是由于在这些当中,我感觉那些工作悠闲的牙科医生的工作就是给我这种人设定,或许也是因为直觉,我总觉得自己生性懒惰散漫吧。 不过,现在觉得当时没有被别人之言选择了一生从事的工作(“你就卖一辈子的白糖水?”是Jobs将Scully从百事中挖出来时候说的著名的话)是一件幸事(请原谅我这样大言不惭)。 Q. 请大概的讲一下化学工作者对世界有着怎样的贡献? 这些年“发挥作用”一词有一些误解。不少开启人生之旅的学生带着强烈的“我要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所以要进企业”这样的想法加入企业,“企业是追求盈利的团体”。好东西其实并不一定卖得出去,抱着这样的动机,拼尽全力弄出来的高技术东西其实并不会被自己公司所采用的例子笔笔皆是。 另外,我认为作为化学学者的行为价值会超越文化、语言和地域,以更丰富的形式提出关于物质和原理的新价值。这个领域,原本就不该受经济利益束缚,完全地追求自己的信念中美好的东西。结果会接受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素不相识的人以直接或者间接形式的回报。这不就是发挥作用的事业吗?可惜的是,对象必须至少具备有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被化学所感动,这就限制了这些受众的范围。而绘画和音乐能表现出的是最直观的感受,不需要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经验就可以实现。这也是让从事化学的人非常羡慕的地方。 在这儿要说一些心里话:这些年大量的研究资金偏向于能立刻能产生实用价值的东西。这些不过就是对现有已知的知识或技术的组合,换句话来说,就是消费创新成果的研究活动。如果不考虑后路的话这样下去也无所谓,但作为活在消耗巨大资源的21世界的大学研究者,我有连接后继之人创造新“知”的义务。如果连“知”都消费了,那就什么也不剩了。   Q. 如果能和历史上的某一个人共进晚餐的话,您最希望是谁?为什么? F1赛车手埃尔顿·塞纳还有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理由很明确,至少某一刻,和自己同时代的人,让我们见证了“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瞬间”。他们做到了,不是小说,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没有发出“这种事,靠谱不?”这样幼稚的言论,而是用让大家透彻地看清楚从而完成了他们最具说服力的一点,确实很了不起。但是呢,如果有机会能和他们共进晚餐,我估计肯定是没有心思吃饭的。   Q.您最后一次在实验室做实验是什么时候?合成的是哪个化合物? 可以确定的是离最后一次实验应该过去20多年了。那正是测量仪器从模拟信号到数字化信号更新换代的时期,也让我想起曾在测定仪器前由于不知道操作方法而放弃使用的囧事。   Q.当你搁浅在了一个荒岛上、怎样的书与音乐是必须的?只能说一样。 书和音乐都没必要,就这样享受这难得的环境就行了。   Q.下一次您推荐我们采访谁。 名古屋大学的八岛荣次和东京工业大学的弥田智一老师。允许的话那就得用关西话来写采访了。八岛老师是对关西的Ebeさん(注:一个著名的摔跤选手)研究很深的人。而弥田老师,朋友们都叫他“组长”(注:日本的组长这个称呼一般多见于黑社会,老大的意思),他们二人都以“破坏力”而著称。   关于没落的日本人才培养浅谈 最后作为番外篇就讲点关于对现在日本的人才培养的看法。 前些日子得到了和某个有名的超一流的服务业的会长共餐的机会,期间就公司招聘有关的话题讨论了一番。 会长说“现在新进员工有30%的外国人,25%的女性,剩下的才是日本男性。不仅在外语能力上,精气神上外国人也胜一筹,很多女性也很有干劲儿,对将来有比较明确的想法。 另一方面,日本男性海外经历少,英语能力是一方面,个头上也逊色一筹。本公司是日本企业,如果给日本人在日本国内提供职位的意识都动摇了的话,这样的比例肯定会更多地发生改变。在巨大的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角色。因为是企业,以上种种在商业中难以做出抉择的话,录用日本人应届毕业生的习惯也都会消失吧?” 曾竞相录用应届毕业的日本学生的企业,是抱有“刚毕业的学生就好像是白纸一张,有无限种塑造可能”这样的的考虑,而现在,这样的意识正在渐渐变弱。说不定到时连给学生道歉甚至一声招呼都不会有,日本企业就顺着形式改变招聘策略。因为这是靠真才实学和丰富的经验说话的时代。日本学生能适应这样的潮流吗?很可能一下子进入应届毕业生录用率不足60%的时代,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亚洲的近邻。 一次看电视节目,里面播放着某个私立学校给应届找工作的学生作就业培训。一位工作已经内定的学长做讲师,和将要找工作的学弟学妹进行模拟面试。这位学长表示“鞋带一定要系好,领带结的折痕要给弄整齐”等各种细节建议。我不禁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在这个面试里凭借这些“诀窍”,表现良好的人就算进入公司也会因为给企业贡献度太低而被解雇的时代,还讲着这样的事情,而且这样的事情还是大学率先搞起来的真是让我傻眼到无语了。 苹果和谷歌这样的开发高人气的软件公司对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是绝对不会录用的。你的真本事是什么呢?——这就是当下日本的诸位学生需要开始追寻的答案。现在的企业没有空去培养人才,就凭着只言细节去判断,简单地改变方向。日本没有了先进的技术就会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国家。所以相说:以研究者和技术工作者为目标的理工科学生们,不要再被社会弄得摇摆不定了,希望你们去追求真本事。这是你们人生的财富也是你们健康地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唯一的方法。   相关链接 东京大学 化学生命工学专攻攻相田研究室 相田卓三 – Wikipedia 相田卓三教授、获得紫綬褒奖章 – 科学が変わる、化学が変える。(日语) 铃木启介教授・相田卓三教授被授予紫綬褒章(有機化学美術館) 相田卓三教授、藤原賞・フンボルト賞を受賞 – 科学が変わる、化学が変える 情報を取捨選択できる新しい物質をつくる(理研新闻)   相田卓三教授的简历 相田卓三 1956年生,工学博士。1979年横滨国立大学毕业后转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科,1984年东京大学研究院工科博士毕业。经历东京大学工学部助手、副教授,1996年起担任东京大学工学研究科教授至今,200年~2005年ERATO项目研究负责人,2009年兼任理化学研究所研究负责人。获得过2009年日本化学会奖、2010年藤原奖、洪堡基金会奖、紫绶褒章等许多奖项。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好了,这一次的专访是日本新利官方网站 ,专访的对象是由之前做过专访的京都大学浜地格老师推荐的,来自东京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的相田卓三老师。相田老师是研究“表现力”上有着卓越成果的学者。这些从他的演讲报告中就可见一斑。将高分子这种一眼看上去结构庞大的化学作为武器,以这样的研究背景,完成了各种各样的采光树形聚合物、分子钳、石墨以及蛋白质纳米管等纳米世界新材料的开发。我们曾经在Chem-Station上介绍过他的研究 超分子聚合物的精密合成 以及最近多功能超高含水量材料(AQUA materials)日文版

那么为什么他会成为化学学者?现在开始本文:

 

Q. 您为什么要从事化学研究

虽然化学是我擅长的学科,但是最开始我完全没打算献身于化学。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化学和化学生产就等同于公害。当自己进了完全没想到的工学部化学科的时候,不得不对将来感叹“人生怎么竟然这么悲催”

p_73-1

在那平息了学生运动大家不关心政治的时代,充满着“烦人的事情过去了”这样颓废的气氛的校园里,我整整一年完全没有学习,过着颓废的生活,每天无所事事,思考着我该这样继续下去呢还是就此打住。最终,我决定为了弄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而学习。

随着学习发现化学很有意思,大四的时候进入了物理化学的研究室。在那里,虽然我完全丧失了自信,又一次人生不知所措,但还是考上了现在任职的这个大学的研究生院,后来遇见了恩师井上祥平和鹤田祯二老师,他们启发了我对研究的兴趣。

进入博士,那时候就不打算在大学干了。但是,在博士二年级的秋天,那时候研究有了一点小小的新发现,“遭遇”研究路上不期而遇的转折,也是那一刻决定了我人生的方向。

完成必须的实验,早上骑着自行车回去,做到这个份上我自己都感动了,至今我都还记得希望继续这样的生活的强烈的想法。幸运的是,取得了学位之后成为了助手,并一直到了今天。这也好比与人的邂逅一样,仅一步之差,人生就会完全不一样。

 

Q.如果不从事化学,还有什么想做的?为什么?

我对Angewandte Chemie的采访中的回答写下了“高中时代想当牙医”这个事儿曾引来很大反响(真的么?)。

我有很多亲戚都是从事医药学领域,可能是由于在这些当中,我感觉那些工作悠闲的牙科医生的工作就是给我这种人设定,或许也是因为直觉,我总觉得自己生性懒惰散漫吧。

不过,现在觉得当时没有被别人之言选择了一生从事的工作(“你就卖一辈子的白糖水?”是Jobs将Scully从百事中挖出来时候说的著名的话)是一件幸事(请原谅我这样大言不惭)。

1984_jobs_and_sculley.home_

1984_jobs_and_sculley

Q. 请大概的讲一下化学工作者对世界有着怎样的贡献?

这些年“发挥作用”一词有一些误解。不少开启人生之旅的学生带着强烈的“我要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所以要进企业”这样的想法加入企业,“企业是追求盈利的团体”。好东西其实并不一定卖得出去,抱着这样的动机,拼尽全力弄出来的高技术东西其实并不会被自己公司所采用的例子笔笔皆是。

另外,我认为作为化学学者的行为价值会超越文化、语言和地域,以更丰富的形式提出关于物质和原理的新价值。这个领域,原本就不该受经济利益束缚,完全地追求自己的信念中美好的东西。结果会接受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素不相识的人以直接或者间接形式的回报。这不就是发挥作用的事业吗?可惜的是,对象必须至少具备有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被化学所感动,这就限制了这些受众的范围。而绘画和音乐能表现出的是最直观的感受,不需要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经验就可以实现。这也是让从事化学的人非常羡慕的地方。

在这儿要说一些心里话:这些年大量的研究资金偏向于能立刻能产生实用价值的东西。这些不过就是对现有已知的知识或技术的组合,换句话来说,就是消费创新成果的研究活动。如果不考虑后路的话这样下去也无所谓,但作为活在消耗巨大资源的21世界的大学研究者,我有连接后继之人创造新“知”的义务。如果连“知”都消费了,那就什么也不剩了。

 

Q. 如果能和历史上的某一个人共进晚餐的话,您最希望是谁?为什么?

F1赛车手埃尔顿·塞纳还有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理由很明确,至少某一刻,和自己同时代的人,让我们见证了“将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瞬间”。他们做到了,不是小说,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没有发出“这种事,靠谱不?”这样幼稚的言论,而是用让大家透彻地看清楚从而完成了他们最具说服力的一点,确实很了不起。但是呢,如果有机会能和他们共进晚餐,我估计肯定是没有心思吃饭的。

img_1

Ayrton Senna da Silva

 

Q.您最后一次在实验室做实验是什么时候?合成的是哪个化合物?

可以确定的是离最后一次实验应该过去20多年了。那正是测量仪器从模拟信号到数字化信号更新换代的时期,也让我想起曾在测定仪器前由于不知道操作方法而放弃使用的囧事。

 

Q.当你搁浅在了一个荒岛上、怎样的书与音乐是必须的?只能说一样。

书和音乐都没必要,就这样享受这难得的环境就行了。

 

Q.下一次您推荐我们采访谁。

名古屋大学的八岛荣次和东京工业大学的弥田智一老师。允许的话那就得用关西话来写采访了。八岛老师是对关西的Ebeさん(注:一个著名的摔跤选手)研究很深的人。而弥田老师,朋友们都叫他“组长”(注:日本的组长这个称呼一般多见于黑社会,老大的意思),他们二人都以“破坏力”而著称。

 

关于没落的日本人才培养浅谈

最后作为番外篇就讲点关于对现在日本的人才培养的看法。

前些日子得到了和某个有名的超一流的服务业的会长共餐的机会,期间就公司招聘有关的话题讨论了一番。

会长说“现在新进员工有30%的外国人,25%的女性,剩下的才是日本男性。不仅在外语能力上,精气神上外国人也胜一筹,很多女性也很有干劲儿,对将来有比较明确的想法。

另一方面,日本男性海外经历少,英语能力是一方面,个头上也逊色一筹。本公司是日本企业,如果给日本人在日本国内提供职位的意识都动摇了的话,这样的比例肯定会更多地发生改变。在巨大的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角色。因为是企业,以上种种在商业中难以做出抉择的话,录用日本人应届毕业生的习惯也都会消失吧?”

曾竞相录用应届毕业的日本学生的企业,是抱有“刚毕业的学生就好像是白纸一张,有无限种塑造可能”这样的的考虑,而现在,这样的意识正在渐渐变弱。说不定到时连给学生道歉甚至一声招呼都不会有,日本企业就顺着形式改变招聘策略。因为这是靠真才实学和丰富的经验说话的时代。日本学生能适应这样的潮流吗?很可能一下子进入应届毕业生录用率不足60%的时代,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亚洲的近邻。

一次看电视节目,里面播放着某个私立学校给应届找工作的学生作就业培训。一位工作已经内定的学长做讲师,和将要找工作的学弟学妹进行模拟面试。这位学长表示“鞋带一定要系好,领带结的折痕要给弄整齐”等各种细节建议。我不禁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感到担忧。在这个面试里凭借这些“诀窍”,表现良好的人就算进入公司也会因为给企业贡献度太低而被解雇的时代,还讲着这样的事情,而且这样的事情还是大学率先搞起来的真是让我傻眼到无语了。

苹果和谷歌这样的开发高人气的软件公司对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是绝对不会录用的。你的真本事是什么呢?——这就是当下日本的诸位学生需要开始追寻的答案。现在的企业没有空去培养人才,就凭着只言细节去判断,简单地改变方向。日本没有了先进的技术就会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国家。所以相说:以研究者和技术工作者为目标的理工科学生们,不要再被社会弄得摇摆不定了,希望你们去追求真本事。这是你们人生的财富也是你们健康地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唯一的方法。

 

相关链接

 

相田卓三教授的简历

takuzo_aida相田卓三

1956年生,工学博士。1979年横滨国立大学毕业后转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科,1984年东京大学研究院工科博士毕业。经历东京大学工学部助手、副教授,1996年起担任东京大学工学研究科教授至今,200年~2005年ERATO项目研究负责人,2009年兼任理化学研究所研究负责人。获得过2009年日本化学会奖、2010年藤原奖、洪堡基金会奖、紫绶褒章等许多奖项。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www.gsbet888.com/interview/2016/06/post-10016.html/feed 0 10016
朱利叶斯・雷贝克 Julius Rebek, Jr.
//www.gsbet888.com/chemists/2014/11/%e6%9c%b1%e5%88%a9%e5%8f%b6%e6%96%af%e3%83%bb%e9%9b%b7%e8%b4%9d%e5%85%8b-julius-rebek-jr.html JiaoJiao Mon, 03 Nov 2014 09:25:15 +0000 世界著名化学家 三相试验法 分子胶囊 美国化学家 超分子 //www.gsbet888.com/?p=2984 概要 朱利叶斯・雷贝克 Jr.(Julius Rebek Jr.、1944年4月11日-)是美国的有机化学家・超分子化学家。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教授。利用自组装型分子胶囊在分子认识化学上的研究而闻名世界。   经历 1944年4月11日生于匈牙利的Beregszasz。 1966年在堪萨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D.S.Kemp组从事肽化学的研究并取得博士学位。然后先后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匹兹堡大学、MIT任职后,199§年成为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教授。 1966 堪萨斯大学 学士学位 1970 麻省理工 博士学位取得 (D.S.Kemp教授) 1970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助教 1976 匹兹堡大学 准教授 1980 匹兹堡大学 教授 1989 麻省理工 教授 1996 Scripps研究所 化学系教授   获奖经历 1976-1974 Eli Lilly Award 1976-1978 A.P. Sloan Fellow 1991 A.C. Cope Scholar Award 1996 NIH MERIT Award 1997 ACS James Flack Norris Award in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2002 Chemical Pioneer Award 2004 ACS Ronald Breslow Award for Achievement in Biomimetic Chemistry   研究 3-Phase Test(三相试验法) 检测具有活性的反应化学物种存在的方法之一。 先将待测活性物种前体担载在固相上,然后与分别担载的反应补充剂,这两个固相担载的试剂间的反应,溶剂然后与反应补足剂在相应条件下反应、通过溶剂活性种发生移动。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可以检测到不稳定的反应化学种。这就叫做固-液-固三相试验法。 自我复制体系(Self-Replicating System)[1] 开发了以相辅的分子作为模板自我催化复制的人工分子系。是为生命起源提出见解的先驱性研究之一。   分子胶囊(Molecular Capsules) Rebek等人,开发了以杯芳烃、低聚间苯二酚等作为母体的多类自组装型分子胶囊。与外界隔离的胶囊中,观察到通常无法想象的化学现象。比如不稳定化学物种的稳定化、异常反应选择性的观察等。是Rebek现在重点在研究的课题之一。   评论&其他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 概要

朱利叶斯・雷贝克 Jr.(Julius Rebek Jr.、1944年4月11日-)是美国的有机化学家・超分子化学家。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教授。利用自组装型分子胶囊在分子认识化学上的研究而闻名世界。

 

  • 经历

1944年4月11日生于匈牙利的Beregszasz。 1966年在堪萨斯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在麻省理工D.S.Kemp组从事肽化学的研究并取得博士学位。然后先后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匹兹堡大学、MIT任职后,199§年成为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教授。

1966 堪萨斯大学 学士学位
1970 麻省理工 博士学位取得 (D.S.Kemp教授)
1970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助教
1976 匹兹堡大学 准教授
1980 匹兹堡大学 教授
1989 麻省理工 教授
1996 Scripps研究所 化学系教授

 

  • 获奖经历

1976-1974 Eli Lilly Award
1976-1978 A.P. Sloan Fellow
1991 A.C. Cope Scholar Award
1996 NIH MERIT Award
1997 ACS James Flack Norris Award in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2002 Chemical Pioneer Award
2004 ACS Ronald Breslow Award for Achievement in Biomimetic Chemistry

 

  • 研究

3-Phase Test(三相试验法)

检测具有活性的反应化学物种存在的方法之一。
先将待测活性物种前体担载在固相上,然后与分别担载的反应补充剂,这两个固相担载的试剂间的反应,溶剂然后与反应补足剂在相应条件下反应、通过溶剂活性种发生移动。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可以检测到不稳定的反应化学种。这就叫做固-液-固三相试验法。

自我复制体系(Self-Replicating System)[1]

开发了以相辅的分子作为模板自我催化复制的人工分子系。是为生命起源提出见解的先驱性研究之一。

 

分子胶囊(Molecular Capsules)

Rebek等人,开发了以杯芳烃、低聚间苯二酚等作为母体的多类自组装型分子胶囊。与外界隔离的胶囊中,观察到通常无法想象的化学现象。比如不稳定化学物种的稳定化、异常反应选择性的观察等。是Rebek现在重点在研究的课题之一。

rebek_capsule

 

  • 评论&其他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298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