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石油醚
近些年来,有机化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效经济的催化合成方法学,从而推动更绿色环保的药物和材料制备。本期我们邀请的专访嘉宾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赵宇教授,赵教授小组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效经济的催化合成方法学,其之前的很多努力集中于从简单易得的原料出发来合成化学中常用的合成基元,而随后希望能发现和发展出更多新颖的成键方法去更快更好地合成结构复杂的分子用于药物筛选以及新颖功能分子的合成等众多方面。
以下是赵宇教授的专访内容:
我高考填报志愿时化学并非首选,考上了北大机缘巧合来到了化学系,之后被大潮推着考托考G申请到美国读博,在异国他乡陌生的环境里对人生态度迎来了一个转机。当时有幸选了有机化学专业,进入实验室之后才越来越享受到合成化学中需由动手来验证课题设想的乐趣,诸多努力柳暗花明之后终于达成目标的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如此博士博士后一直集中在合成化学,找工作时也更倾向于追求高校里可以自己定义科研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的学术自由,在这个人生的另一关口又是机缘把我带到了新加坡,如今很开心在一个各方面都颇为顺意的环境里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作为一个合成化学工作者,我希望我的课题组可以发展真正高效经济的催化合成方法,从而推动更绿色环保的药物和材料制备。我们的当代社会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化学专业带来的各种生活便利,却也苦于化学化工的负面影响比如空气和白色污染,整体对我们这个行业偏见颇深。借用George Whitesides一句话,chemistry determines how we live and how we die,化学如此重要和无处不在,我认为任何化学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更好的化学来解决,而绝不是敌视和疏远。希望当代化学家的集体努力可以在可见的未来改变这个现状。
中学时狂热于篮球,甚至到了曾认真考虑能不能混这口饭吃的程度,可很快就意识到身体条件所限就作罢了。现在想想如果换一个职业,我会想去写小说,既记录人生又表达自己心中所想。
我们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效经济的催化合成方法学,之前的很多努力集中于从简单易得的原料出发来合成化学中常用的合成基元,之后希望能发现和发展出更多新颖的成键方法去更快更好地合成比较复杂的分子用于药物筛选。另外把我们的方法应用于经济高效的新颖功能分子合成(包括高分子)是我们的一个近期目标。
很难选出一个人。我想金庸和Michael Jordan对我的性格养成都有过很重要的影响吧。前者是关于世界观的潜移默化,对后者的崇拜则让我多了些认真和竞争的意识。
作家金庸
球星Michael Jordan
也很难选。金大师已然作古,我想我就选他吧,告诉他他的小说中形形色色的英雄人物怎么影响了我们这代人的养成。
困难人人、时时都会有。这个问题不好回答,我似乎想不起来那么深刻的经历好分享的。
我对吃没什么追求,中餐西餐皆可。大学里某一次熬到深夜时的那个煎饼让我印象深刻。
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性格随遇而安所以也不够坚韧。最头疼的应该是拖延症。
做让自己放松的事情,看小说打球。
绿色化学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如何提高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污染等等。
我最期待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获奖,光化学合成也很有可能吧。
如果还没有采访过, 我推荐香港科大的孙建伟和普渡大学的代明骥。
本期专访的赵宇教授是由南佛罗里达大学史晓东教授推荐的。首先非常感谢赵宇教授接受邀请。赵老师在金属或有机小分子促进的不对称催化领域做出了突出的共享,也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思考。拜托赵教授Chem-Station写专访时,赵老师很认真的回答了专访的问题。最后,再次感谢赵老师给我们提供专访,让我们能有机会更深入了解他,也希望日后化学空间能和赵老师有更多研究上的交流,衷心祝福朱老师在合成方法学和不对称催化方法学领域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1998-2002 北京大学,化学系,学士(Prof. Limin Qi)
2002-2008 Boston College,化学系,博士(Profs. Marc L. Snapper & Amir H. Hoveyda);
2008-2010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博士后(Prof. Richard R. Schrock);
2011-2017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助理教授
2017-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副教授
荣誉与奖励
2019 Asian Rising Stars Lectureship Award, 18th Asian Chemical Congress, FACS
2018 Tokyo Chemical Industry-SNIC Industry Award in Synthetic Chemistry
2017 Outstanding Chemist Awar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US
2016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2015 Young Scientist Award, Faculty of Science, NUS
2015 Young Chemist Award,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NUS
2015 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 from Japan and Hong Kong
2014 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 from Taiwan and Thailand
2013 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 from China and South Korea
2011-2016 Singapor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Fellowship, Singapore
2006-2007 John LaMattina Graduate Student Fellowship, Boston College
1998-1999 Guanghua Scholarship, Peking University
相关链接:
赵宇教授课题组主页:http://zhaoyugroup.sg/.
新加坡国立大学赵宇教授课题组在JACS发表桥联轴手性联芳化合物研究成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赵宇课题组通过借氢策略实现邻二醇到邻二胺的高效转化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石油醚
Nicolai Cramer: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有机化学家。
课题组主页:https://www.epfl.ch/labs/lcsa/cramer/
1998-2003 斯图加特大学化学系,学士(Professor Sabine Laschat)
2005 斯图加特大学,博士(Professor Sabine Laschat)
2005.3-2005.6 大阪大学研究工作(Professor M. Murata and S. Hase )
2006-2007 斯坦福大学博士后(Professor Barry M. Trost)
2007-2010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后(Professor E. M. Carreira)
2010-2013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2013-2015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副教授
2015- 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
2016 Organic Reaction Lectureship
2015 SNF-Backup ERC Consolidator Grant
2013 Novartis Early Career Award in Organic Chemistry
2013 Marcial Moreno Prize, Spanish Royal Chemical Society (RSEQ-CAT)
2013 University Latsis Prize from Latsis Foundation
2013 BASF Catalysis Award
2013 Boehringer Ingelheim Lecturer, University of Toronto
2011 Werner Prize of the Swiss Chemical Society
2010 ERC-Starting Grant
2010 Bayer Early Excellence in Science Award
2010 ORCHEM Preis für Nachwuchswissenschaftler
2010 Gold Medal, EUChems Young Chemist Award
2010 ADUC Habilitationspreis 2009
2009 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 2010
2009 Winner of the Solvias-Ligand Contest 2009
2009 OMCOS 15 Poster Award
2009 EUChems Organic Division Young Investigator Workshop 2009
2009 JSP Fellowship of the 44th Bürgenstock Conference
2007 Liebig-Habilitations-Stipendium of the ‘Fonds der Chemischen Industrie’
2006 PhD-thesis Award of the ‘Vereinigung der Freunde der Universität Stuttgart’
2006 Bayer Postdoc Workshop, Groton, CT
2006 Feodor Lynen fellowship from 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
2005 Roche Symposium for Leading Chemists of the Next Decade
2005 Fellowship of 21st Century Center of Excellence Program of Japan
2005 DFG-GDCh-Japan fellow on occasion of the German Year in Japan
2004 Artur-Fischer Price from the Artur-Fischer-Foundation
2003 Fellowship of the ‘Fonds der Chemischen Industrie’ for doctoral students
2001 Sokrates-Erasmus fellowship
1.催化剂设计
Cramer小组研究兴趣是手性催化剂或配体设计以及新反应方法的发展,Cramer小组旨在解决有机合成中长期存在的局限性和关键问题来推动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发展。本质上,Cramer小组旨在利用复杂分子框架中的创造性,直接性和独特性的打断重组,着重应用于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官能团化,来实现不对称碳-碳和碳-杂原子键的构建。Cramer小组借助多种过渡金属催化剂与配体结合形成过渡金属配合物(例如铑,钯,铱,镍,钴和钌配合物),来开发新型不对称催化转变的过程。目前,Cramer小组专注于满足过渡金属性质和设想反应机理的四个主要的强大配体家族(如下),来设计新型催化剂:
&.手性环戊二烯基(Cpx)配体(来自BINOL,甘露醇,富勒烯)1-5;&.N-杂环卡宾(NHC),萘啶二胺(NDI)配体,它们来自新型手性苯胺6,7;&.单齿或双齿膦基配体(MOP,BINAP,TADDOL衍生)8,9;&.1,3,2-二氮杂磷烯配体10,11(主族化学)(图 1 )。
图 1 催化剂设计
2.反应发现
从机理研究中获得的信息为Cramer小组设计高对映选择性反应的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信息有助于不断改进和微调催化系统,以实现效率和选择性的最大化7,12-14。Cramer小组应用这些方法来合成具有特殊药理或农业特性的生物活性分子及复杂的天然产物15,16(图 2)。
图 2 反应发现
最开始该反应利用Ni、Rh进行催化形成各种过渡金属配位中间体,继而进行的环三量体化。但是在这些金属催化剂中,CpCo(CO)2是使用率最高的一种。
分子间的反应常常伴有位置选择性问题的发生,所以一般该方法常用于分子内反应。
参考:J. Am. Chem. Soc. 1983, 105, 1907.
通过邻醌二甲烷构筑一些复杂的缩环骨架。
二炔与异腈的组合合成吡啶衍生物。
不对称反应实例[1]
苯炔(=扭曲炔烃)环化三聚
Complanadines A的全合成[2]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脱羧偶联反应是指利用金属催化剂实现羧酸类化合物脱羧并在原来的羧酸位点生成新的碳-碳键的化学反应。广义上来说,也可以将金属催化羧酸脱羧并生成碳杂原子化学键(碳-氧,碳-硫,碳-氮键等)的反应归类为脱羧偶联反应。[1, 2, 3] 传统有机化学中的脱羧反应主要利用了氧化羧酸生成自由基的过程。芳基和烯基(Csp2-COOH) 羧酸的脱羧偶联反应主要利用金属催化实现氧化还原中性条件下的脱羧,并且生成金属有机中间体,从而实现与亲电试剂或者在氧化性条件下与亲核试剂的偶联成键。虽然一些活化的烷基羧酸可以在金属催化剂催化下通过生成金属有机中间体的历程进行非自由基脱羧偶联。但是,针对金属催化剂催化烷基羧酸(Csp3-COOH)的脱羧困难问题,一些烷基羧酸的脱羧偶联反应仍然需要通过自由基反应机理进行。值得指出的是,最近,MacMillan等人成功将光氧化还原催化剂与镍催化剂结合,通过结合光催化与金属有机催化的混合手段,实现了氨基酸和非活化烷基羧酸的脱羧偶联。[4]
铜钯双金属催化的脱羧偶联[5]
银钯催化的脱羧偶联[6]
钯催化的脱羧偶联[7]
铜催化的脱羧偶联[8]
实验步骤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重氮化合物分解生成卡宾活性种,继而与烯烃双键反应生成环丙烷的手法。
有些条件下卡宾也能与芳香环双键反应,这种情况下,可能伴随divinylcyclopropane重排反应得到环庚多烯骨架(Buchner扩环反应)
该反应现多发展应用于不同手性配体金属催化剂下的不对称环丙烷化。
<Buchner ring expansion>
参考金属卡宾的C-H插入反应。
不对称环丙烷化[1]
Harringtonolide的合成[2]
铜催化下的环丙烷化反应合成 (−) verbenalol and (−) epiverbenalol的实例。[3]
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
分子间反应实例[4]
环丙烷化后cope反应构建所需大环骨架。[5]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对惰性的C-H键进行直接的切断,重组,连接上不同的官能团的十分有用的手法。
由于是直接C-H活化,所以底物不需要进行卤代,而且副产物也随着方法的改善而变得越来越可控。此类反应绝对将在未来有机合成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现今虽然这方面研究是一大热点,经常有很多文章出现,但是总体来说反应条件还是比较苛刻,为了实现化学选择性经常需要引入特定的导向基团,所以大范围使用还是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今后的研究也主要着重于解决这一类问题。
在近位有导向基团存在的条件下,实现金属配位促进氧化加成并且得到选择性产物。
近年,没有卤代或者硼酸化修饰的底物的直接的coupling的研究十分火热。Fagnou等人,开发出了donar・acceptor无修饰型底物的直接C-H活化偶联反应[1]。
sp3-sp3碳-碳偶联的杂原子胺基烷基化反应。[2]
α-萘酮的邻位C-H活化[3]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在两个底物的C-H被活化的情况下,利用氢acceptor(氧化剂)的作用,进行的交叉型C-C偶联反应。如果氧化剂是分子状的氧气的话,理论上生成的副产物就是水而已,这样这样的反应就是非常优秀的绿色化学。因此,一旦实现的话这个反应也被认为是终极的,最理想的反应形式。
但是研究现状因为其化学选择性的控制,以及反应性低的问题很难克服,还没有发展成熟到可以大规模应用的地步。但是,该类反应已经成为了最热的研究课题之一,未来的发展很受瞩目。
由于该反应还在不断发展中,具体的机理研究还没有完全被阐明。
Alkynylation of Tetrahydroisoquinoline Derivatives
本文版权属于 Chem-Station化学空间, 欢迎点击按钮分享,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烯丙基醇以及其衍生物烯丙基卤化物、酯、 碳酸盐,磷酸盐等作为反底物,在零价钯的催化作用下,各种各样的亲核试剂发生取代反应从而导入各种各样的基团,俗称烯丙基烷化(Allylic Alkylation)。
反应物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温和条件下生成碳碳键的一个有用的方法。
钼、铱等等金属催化剂也能催化类似的反应,而本反应的特点在于内部碳原子发起取代反应,能得到多取代产物。
・Tsuji, J.; Takahashi, H.; Morikawa, M. Tetrahedron. Lett. 1965, 4387. doi:10.1016/S0040-4039(00)71674-1
・Trost, B. M.; Fullerton, T. J. J. Am. Chem. Soc. 1973, 95, 292. DOI: 10.1021/ja00782a080
・Tsuji, J.; Shimizu, I.; Minami, I.; Ohashi, Y.; Sugiura, T.; Takahashi, K. J. Org. Chem. 1985, 50, 1523. DOI: 10.1021/jo00209a032
・Frost, C. G.; Howarth, J.; Williams, J. M. J. Tetrahedron: Asymmetry 1992, 3, 1089. doi:10.1016/S0957-4166(00)82091-1
・辻二郎, 有機合成化学協会誌 1999, 57, 1036.
首先反应底物对钯发生氧化加成,生成π-(η3)-烯丙基钯中间体。之后,烯丙基与钯配位的反面受到亲核进攻,得到产物。对于烯丙基而言,通常不活泼的酯或是碳酸盐更利于发生氧化加成。这是由于氧化加成的最开始而言,在参与配位的双键旁边有定位基团对钯的插入更加有利。
通常在氧化加成的步骤和亲核进攻的步骤里整体构型都会发生反转,全过程发生两次反转因此产物还是保持了原来的构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用硬亲核试剂的情况下,反应机理则是硬亲核试剂与钯的转移金属化接着还原消去的顺序进行。在这一亲和加成的阶段构型将会保持,反映总体而言生成物的构型将会发生反转。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加入磷配体。
取代通常发生在空间位阻最小的碳上。
π-烯丙基钯会经过σ-(η1)-烯丙基钯顺反异构。这一异构化的速度要大于亲核加成发生的速度,生成的烯的顺反结构需要注意。(环状烯丙基醇的情况下不会发生这一异构化,作为底物最为容易取用。)
有碱共存的情况、能选择性的得到分支型产物。[1]
Sordarin的合成[2]:利用分子内辻-Trost反应Vicinal构建四级碳。
Marcfortine B的合成[3]:甲叉甲烷在钯的作用下、发生[3+2]加成。
[1] Dubovyk, I.; Watson, I. D. G.; Yudin, A. K. J. Am. Chem. Soc. 2007, 129, 14172. DOI: 10.1021/ja076659n
[2] Chiba, Y.; Kitamura, M.; Narasaka, K. J. Am. Chem. Soc. 2006, 128, 6931. DOI: 10.1021/ja060408h
[3] Trost, B. M.; Cramer, N.; Bernsmann, H. J. Am. Chem. Soc. 2007, 129, 3086. DOI: 10.1021/ja070142u